农村俗语“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是什么意思?

海角天涯路

农民千百年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将这些生活经验总结成了我们常说的俗语老话,通俗易懂,但道理深厚。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一直流传到现在,其中虽然有很多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但还有很多至今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说说“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这句话,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我们一直都知道在农村,家族的观念非常强,人与人之间靠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来维持,不过随着人们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也不仅仅靠着血缘来维持,代际之间的感情也因为增加而不断淡化。一辈亲,因为同一辈之间相互生活在一块,感情自然亲密。二代表,这时候的联系也大多是上代人之间相互走动才有的联系,可一旦上辈人不在,联系也基本没有了,到后面的几代人基本上就不怎么联系了,所以我们才有“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这种说法!

这句话在现在也有着一定的道理,比如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事情,父母一辈人之间的感情相当密切,可我们这辈人却有着自己的朋友圈,与同辈的亲戚很少交流。

人类是感情动物,对感情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我么不妨在空闲时,多喝亲朋联系一下,巩固下自己的感情关系!

骏景——殷


骏景农业

过去在农村家族观念很强, 人与人之间靠血缘关系能更好的应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可是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不再靠血缘关系来维系了,代际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化,农村俗语“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正是体现了这种感情淡化。

在农村类似的俗语还有“一辈亲,两辈淡,过了三辈不管饭”,“一表三千里”更是一针见血的把这种血缘关系的淡化刻画出来。

同辈之间的关系是最近的,例如亲兄弟,亲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兄弟姐妹的下一代跟自己的下一代间的关系就是堂、表关系了,堂表兄下一代之间的关系就更为疏远了。

在农村虽然是“熟人社会”,但熟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是需要成本的,各种近亲远亲加在一起要几十上百人,就拿平时人情来往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所以农村人很默契的就是,你不来我不往,不代表没血缘关系,关键时候再去“架势”。

就拿农村丧事来说,农村有“出五服”之说,五服之内的亲戚,是要穿丧服的,这里的“五服”就是自己这一代,向上、向下再各延伸4代,即总共九族。其实五服中血缘较远的亲戚也就在最严肃的丧事中参与一下,平时很少来往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人是社会动物,更是感情动物,人并没有因为血缘的淡化,而彼此再无交集,姓氏文化、寻根文化等血缘文化,再一次把相隔几千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大乡】专注农业、农村、农民,承载您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关注!


大乡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

这句话说得一点儿没错。

在我国,人们很注重家族的传承,以前兄弟姐妹人数众多,一奶同胞的就是一辈人。

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尤其是以大带小的情况比较多,所以长大后,相互来往、照应。

无论大事小情,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亲情自然稳固。

二辈表,是指兄弟姐妹的后代。

兄弟们生的子女同宗同姓、互为堂亲。姐妹嫁出去后,生的子女与互为表亲。

无论堂亲,还是表亲,因为父母之间往来比较多,这代人关系也很亲近,情谊深厚。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就是表亲,他们因为上辈人的关系亲密,彼此交集很多,甚至产生了爱情。

过去,很多表亲为了家族利益,流行“亲上加亲”一说。于是就有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

第三辈,是指表亲兄弟姐妹的孩子们。

此时第一辈人都已经老去,如果第一辈老人之间联系得多,第二辈人就走动得多,第三辈人还会有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反之,则亲戚关系淡化了。

到了第四辈,很多老一辈亲属由于相互间不走动,走在路上,互相都不一定认识。

如果不是刻意有亲属的提醒,或者追根溯源的话,可能都不知道他们还是亲戚呢。

在旧社会,为了“亲上加亲”,姑表亲、两姨亲做联姻是不科学的。

因为血缘关系近,会对下一代的孩子的基因产生不良影响。

这是科学已经证明了的事情。现在我国婚姻法明文规定不允许近亲结婚,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在我的家乡,还有“出五服”这么一说。

所谓的“五服”,就是自己的上四辈、下四辈,一共“九族”,皆称为“五服”。

“五服”之内不允许联姻。甚至同姓也有不允许联姻的,这都是出于对子孙后代的遗传基因考虑。

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有500年前是一家的说法。

在无数年无数代以前,我们的确都是有血亲关系。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是老辈人对他们亲情的眷恋和无奈,也是新老交替的必然进程。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们还是要多加往来,让后代们多沟通和交流,亲情自然会持久的。


有书共读

我们老家的俗语是“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到”,这句话与题目其实是一个意思。

这句话在我国很多农村都有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怎么变,总体意思都一样。这就证明,这个现象在我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存在。

这个现象是怎么逐渐形成的呢?我们来分析说明一下。


一辈亲”,是说的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姐妹,他们为同辈,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每当逢年过节,他们都会相聚在一起,共享团圆之乐。任何一家有什么大事要办,其余兄弟姐妹都会积极的出人出力,他们之间相互帮衬,他们之间的感情当然也是非常浓厚的。但是随着这一辈的人相继离世,这样的亲密关系便逐渐淡了许多,“二辈表”的说法随之而来。

三辈四辈”就是堂表兄妹生的孩子,这一辈的孩子,他们称呼上一辈堂表兄妹为“舅公,姑婆,大外公,大爷爷等”。他们出生的时候,长辈们会去祝福,但是成长过程便交集不多了。就算有什么大事需要相聚也是父辈们去一下,小辈们因为各自原因都不愿意去了。因此这一辈孩子相互之间有的根本不认识,或者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当自己的父母在去世以后,那这个家族亲密关系的纽带也就断了。甚至可能有三辈、四辈的亲友见了面,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弄得面红赤耳,都还不知道大家是亲戚。


时间是淡忘一切最好的东西,可以忘却伤疼,也可以淡化一切情感。世界上没有无坚不摧的感情,只有一去不返的时间。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情为媒介当然是最好的捷径,但是感情的经久不衰,也是需要大家用心经营的。山农在此呼吁大家,在乎身边的每一切,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多联系多走动,这样我们才不会孤独。

大家有没有因没有联系而失去的亲朋好友呢?


山农村民笑哈哈

一辈亲即是同父母所生的子女为第一辈,叫亲兄弟姐妹,这一辈大部份都是很亲的,从小一起长大,特别是农村还要大的带着小的,感情深厚,也有人叫手足之情,各自有什么事不用吱声会第一时间到场帮忙,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但什么都有例外,小时后好好的,但长大了成家了却变成敌对,有时还内战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有之,不过这是很少很少的一部份。



第二辈即是各自的后代,兄弟之间的后代叫(堂)字头,嫁出去的后代叫(表)字头,这些人也有交往,但不太密切,各回各家各吃各家饭,只有在年节或者什么活动才在一起共餐,聚少分多自然而然的感情就有一点生份了,若是长大了更是难得相见一次,有些是几年有些是十多年都未谋面也有,为了生活各自天涯海角的忙着,就算有个预约,都未必能100%见得一面。



三辈即是孙辈,来往的更少了,除非是同生活在一个村子,若在外地见面的机会是少得可怜,甚至邻居都比他的亲。四辈是重孙,和路人甲路人乙没什么分别了,所有渊源只有追塑才知道原来是一家。


愚人也会笑

农村俗语“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完全概括了中国以血缘关系支撑的亲情关系网,现今依然完全适用。

“一辈亲”,指的是同父母,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自然,都同在一个家里长大,不论男女,不论大小,都在一张桌上吃饭,自然关系是非常好的。

“二辈表”,指的是兄弟姐妹各自结婚后出生的孩子。靠着叔伯这边的叫堂兄妹,靠着姑姨那边的叫表兄妹(有的地方父亲这边的为堂兄妹,母亲那边的叫表兄妹)。到了第二辈的份上,亲自然还是很亲的。叔伯这边尽管(一般情况下)都还是在同一个地方住着,但毕竟分家了。姑姨那边就更远了,一般都会嫁到别村或者是外地,除了逢年过节或者是红白喜事才会有交集了。在这一辈的孩子一般都还能彼此相识,但却少有一起玩得那么欢了。

“三辈四辈不了了”,指的是堂(表)兄弟姐妹的孩子以及他们所生的孩子,到了三四辈份上,一般都彼此都不认识了,也少有联系,也就是农村常说的“断亲”了。当然,也会有特例,如果他们彼此住的近的话,还是会有联系的。不是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住得近的远亲”嘛。毕竟还有血缘关系,如果住的近的话,他们彼此还是愿意有这门亲戚的。

现在,很多农村朋友都外出打工了,互相走动的机会也少了,亲戚关系会变得更加淡薄。彼此都在外地打工,又不在同一个城市,有的堂(表)兄弟姐妹都互相不认识了!那么,等他们的父母老了,是不是自然而然地没有联系了。

我是俗语通,对于上述俗语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俗语通

一辈亲,指的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们。过去农村里,兄弟姊妹们从小在一个屋里长大、一张桌上吃饭、一个被窝睡觉、一起读书上学、一起调皮捣蛋、甚至一起承受父母的打骂。

这种共同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无论从心理上、感情上都远比其他人亲密。


二辈表,指的是堂、表兄弟姊妹所生的子女们。如果上一辈关系亲密,彼此之间经常有人情往来、会互相走动,有的还一起长大,那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子女们互相之间也比较熟悉;如果上一辈关系不亲,走动不勤,那么第二代之间虽说亲戚关系还很紧,但是感情也会疏远。

而我与堂兄弟姊妹们,由于我父亲是家中小老幺,且一成年就远离家乡外出工作,加之我父亲还特别重男轻女,大凡老家有什么事情,都是让哥哥出面,所以至今我连堂兄姊都长的什么样还没完全分清,与他们的关系自然便淡得很。


三辈四辈不了了,当今中国,随着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向各个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他们的子女也被带向各个不同的城市。导致第二代、第三代的孩子们从小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彼此没有联系,甚至连见一面都很难。那种融洽的骨肉亲情渐渐被距离稀释殆尽,再也难寻。

到了第四代,能证明彼此血缘关系的,或许只是因为还能在同一个家谱上出现,彼此之间早已没有了实质性的联系。所以说“三辈四辈不了了”——亲戚关系至此便不了了之了,意即好像是有那么一点血缘关系,但是那与我又有什么关系?

几代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其实还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从前的农村,从事农业劳动需要大量人手,还需要互相帮助,亲戚多便意味着能得到的人脉资源也多。所以从前的农村特别看重亲戚关系。这些从“三代”、“五服”、“九族”等关于亲戚关系的说法中便可窥见一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人们早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一件事需要很多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也早已成为历史,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反而越来越多。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大规模迁徙,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培养亲情的温床也已不复存在。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与人、亲戚与亲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那份消失的亲情。很多父母选择生二胎,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多储蓄一份亲情。


于小鱼sy

就字面意思而言,一辈亲,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当然是亲!

二辈表,二辈就是一辈的子女,在称呼上要加个表字,他们的亲情关系是在一辈的基础上的,由于一辈的至亲关系,所以二辈也还可以!

三辈四辈不了了,就是相对于一辈而言,三辈四辈都是一辈的子孙后代,虽然有一辈的至亲关系,但是已经隔了好几辈,感觉上已经不如老一辈!

本人深有体会,三辈四辈的见面打招呼比不是亲戚关系的强多了,但是也不过如此而已,和一辈那是没法比的……


海角天涯路

二辈是指自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的子女,血缘关系更淡一些了。而数量则更多了,加在一起通常有几十人,亲情自然就淡了一些,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

到了第三辈,数量就更多了,除非是住在同一村子的侄孙子女还能认识,外村的外孙子女根本不认识了,自然也就不会来往了。

第四辈基本上就是鲁迅所说的“转折亲”了,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那种。


开心快乐206821601

在农村七大姑八大姨,子女越多亲戚越多。在城市独生子女多,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表叔,哪些人能叫表叔?即使有这样的亲戚也会去走动,而在农村不一样,每年过年都要去走亲戚。“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是什么意思呢?直接上张图,让大家看清楚这其中的亲戚关系。


1.“一辈亲”是指自己和妻子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在城市只走这一辈人,这是最亲的人。有些城市,甚至连娘家人由于路途遥远都很少走动,只走动老公这一家的兄弟姐妹。但在农村走走亲戚,自己和老婆的兄弟姐妹是一定要亲自登门走动的。也是过年走亲戚是必走的亲戚

2.“二辈表”是指自己与父母那一代人亲情关系

母亲的兄弟舅舅和母亲的姐妹(姨)的子女就是表兄弟表姐妹,在当地农村一般称作老表表姐表妹。父亲的兄弟姐妹(大伯叔叔姑姑)都是“二辈表”

3.“三辈四辈不了了”是指自己与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亲情关系。

在现在农村,爷爷奶奶的兄弟姐妹,年轻人是不会去走这些亲戚的,一般是父母走这些亲戚(父母的母舅,表兄弟)。如果爷爷奶奶不在了,你奶奶兄弟姐妹也不在了,父母和自己都不会去走这些亲戚。爷爷奶奶那一辈兄弟姐妹,也早已子孙满堂,“三辈四辈认不到”,自己也许能认识奶奶的兄弟(老舅舅),但老舅舅的子孙自己很难认识,一般自己成家后,就不会去走动奶奶的娘家人。

随着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在外打工,过年在家呆的时间较短,亲情观念越来越淡薄,农村走亲戚也渐渐地职责自己和父母那一辈的兄弟姐妹,其他亲戚都是父母在走动。现在独生子女多,很多亲戚关系都没有概念,也不太重视亲情关系了。也许以后只有一辈亲了,二辈都有可能认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