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八旗会馆和八旗

开封八旗会馆和八旗

(一)关于会馆和八旗会馆的作用

按“会馆”的前身,称做“公所”。是同业商人组织团体议事的地方。有关本业的对内对外种种措施,以及物价商情随时的互通消息,都在这里协定和发布。同时兼营善举,便利同业与同乡。后来,扩大为同省同府或同县的人,旅居异地,集合团体,自筹资金,建设馆舍,岁时会集,藉以联络乡谊。如有贫病或失业不能自存者,予以酌情的周济。更设有公共坟场殡房,以待有丧不能运回故里的柩葬。这种会馆的设施,遍及全国省、府、州和商埠。起到了联谊、互助、救济的作用,所有筹资经营都是自发的。但“八旗会馆”便不同了。

根据《八旗通志》内载:“河南属小八旗,由统领、城守尉(等于现代的地区专员,略逊于巡抚地位)督修直奉八旗会馆……”云云。既有统领(若军队的团长)督修,当然是清政府拨款建修的了。又据“里城”满族九十岁老人马泗儒先生谈,曾于民初在八旗会馆观戏,见过一块石碑,也有类似上列的记载。证明“八旗会馆”的建立不是自发的,从而也可以探索出它所起的作用,更不同于汉族所设的会馆。

八旗会馆的大门上悬有硃红底、滚龙金边,金字的竖额,上书“敕修奉直八旗会馆”字样。所谓“敕修”,系奉朝廷命令修建的,所谓“直奉”,即隶属于直隶(现今河北省)奉天两省。

内设总管一人,掌管全馆一切事宜,以年高、辈行高、威望高等三高推选报请任命之。另设佐赞二人,辅助总管或代行事务。下设庶务等若干人、杂役若干人、门斗三人(内女一人)。并由巡防营选派马甲(骑兵)廿名,由两个领催(管领十人的什长)带领长期驻守八旗会馆,轮流担任保卫、通讯、采风和特殊工作。八旗会馆前后共分五进大院,这些步甲马甲分驻于第一进的西偏院和迎门大厅的东西偏房。大厅为招待八旗来往过路官员设筵洗尘和饯别的地方。东偏院临街,附设有“八旗官学”。专为八旗子弟习文之所。设满族教习三人,蒙古教习二人,选拔满族学生六十名,蒙古学生及汉军各廿名。习清语、清书、蒙古语、蒙古书及经书文艺等,直至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设同文馆以后停止。

开封八旗会馆和八旗

第二进院,为总管和佐赞及其以—下人员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当时称之为“办公院”。实际上除接待本院满蒙来客之外,主要是调解满族内部所发生的种种纠纷。诸如忤逆不孝、虐待妻子、酗酒口角、债务纠葛、冶游嫖娼等等,总管有权按情节轻重或批评、或杖责、或执送宫府惩办处理。所以”八旗会馆”很象孔子文庙中的“明伦堂”;也象近代调解民事纠纷的民政办事处。

第三进院,有一座宫殿式的大厅,内有紫擅木做的佛龛,外罩绣有五爪云龙金黄色的绫幔。据闻龛内供奉的是“爱新觉罗氏”(即顺治)复制的写真。非国庆和节日或其他吉庆日子均不开放。

大厅对面,筑有舞台(可以容纳三百座位的室内剧场),每逢年节或历代清帝的寿诞……。满族七品以上的在开封退居的官员。均集中到这里作隆重的朝贺和庆祝。同时也例必演戏一至三日不等。基此,“会馆”却很似汉族的“家祠”与“宗祠”。

第四进院,是一个约占地五亩的花圃,因遍植海棠,在一小月门上悬有匾额书为“棠园”。四围走廊房舍,筑有各式亭台,除安置京使和过路要员旅宿之外,秋春佳日,则成为当时汴京名士耆宿赋诗唱和之乐土。可惜好景不长,因地势低下,被一次黄水淹没,早已无痕迹了。

第五进院,有后门,为停棺寄柩之所,亦为黄水所淹没,水落成为一片平沙,民国成立后,逐渐建为民宅。现今仅余三进院落,不少房屋也大多是改建和重建的。

以上说的是“八旗会馆”的始末和不同一般会馆的区别。

开封八旗会馆和八旗

画说开封之八旗会馆

(二)八旗名称的由来和得失

目前,提起旗人很多人都这么说:“旗人就是满人”这种说法很普遍,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

“旗”,本来是满族最早的军事单位及户口制度,由五个甲喇组成,(甲,即兵。喇,是宗教的名称。合言之,一个甲喇,管领十个喇嘛教的兵),满语称之为“固山”。因为它以专用颜色作为旗帜,所以汉语把“固山”,译成了旗。

查满族未入关以前,他们的民族素以骠悍勇猛、善于骑射著称。曾经过不少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满族的军事力量,渐渐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明万历卅年间(大约在一六零一年)才正式设立红旗、黄旗、蓝旗、白旗共四旗。到了明万历四十二、三年(一六一五年左右)添设了四旗,参用原来的口色厢(镶)之(见《东华录》卷一)。把原来的称为正红、正黄、正蓝、正白,后添的称为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合计而得八旗。

后又规定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做内府三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

至此,“旗”才从原来“建旗辨色,用饬戎行”的单纯标志物性质,成为清代军事单位的专用名词。

清兵入关前后,又增设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合为廿四旗。因之“八旗”这个名词所包含的便不全是满人,也有蒙古人和汉人。

很明显,这种“八旗”建制的设立,完全是为了他们适应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即在旗子的颜色来察考,它是有等级的。例如各旗中的汉人,编为一旗,称为汉军,旗为黑色,后又分为四旗,为纯皂(皂即黑色)、皂镶黄、皂镶白、皂镶红。而蒙古八旗却与满族相同,其用意便可想而知了。

当清室入关,定鼎中原,清初顺治康熙的“平叛”和削藩,以及后来到清中叶,对于军事的操练和日常的环卫城池仓库,各种水火灾防,尚未稍懈,一直到清末,全国军事力量市署,分两大八旗,分驻山东益都、山西各地;又分小八旗,包括河南、北至直隶天津卫,南至云广。

在开封共有旗兵三营另一哨,一营分三哨(计左哨,右哨、中哨),每哨八十人。哨以下分为八棚,每棚十人。一营之长,名为管带官(等于后来之营长)。哨称哨官,棚称棚长。第一营驻防郑州以西至孝义镇;第二营驻郑州以南至和尚桥;第三营为巡防营,镇守开封市区五关。另有一哨,驻防内黄。每营计二百四十人,三营一哨,共计八百人。三个营之长,职称“统领”(等于后来的团长),例由城守尉(等于后来的地区专员)兼任之。

以上所述三营一哨,实际共计十哨,一哨应为一个单位,他们称做“一旗”。因系十哨,也称“十旗”。

上述每一哨,设一哨长,实际上每一旗有三个官员,第一把手是哨长,满清职称叫做“佑领”。二把手,叫做“防御”主管行军、巡查、弹压、戒备等。三把手叫做“晓骑校”,专职一切操练演习事宜。下设八个“领催”。每人管九个“马甲”(骑兵)。即上述之棚长,也叫做“什长”。另有步甲(步兵,无马)十名。步兵可升马甲。其中包括匠役一人,弓匠一人,铁匠二人,弓匠铁匠可升匠役。司务(类似炊事员兼管领取采购等)三人,杂役三人。

每晨由“领催”率领马甲赴野外实习射、击、骑、举(举石锁)等硬功,每月一检核(由“管带官”亲临校场检阅);每年一大检。规定除夕之前一日或前二日,驻防郑州一带的一营,驻防郑州以南的二营,暨驻防内黄的一哨均整装荷戈,齐集开封龙亭后之广场,由统领造具花名册呈送巡抚衙门,听候参加检阅典礼。因即届新年,也称之为“封操”大典。(至正月初九日,仍集合此地,举行开操典礼)。届时,设公案桌,铺以红毡,奏以军乐,放万仔鞭炮由巡抚亲往点名,由城守卫陪同行阅兵仪式,最后高声齐呼某某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毕,颁赐各种过年物品。当晚各回归驻防原地不得有误……。

然而到了清同治以后(一八六五),由于经过康熙至嘉庆多年的安定局面,战事稍息,闲者日众,不事生业,尤其“八旗士兵,更是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是军官也大多抽大烟,玩鹌鹑,已形成不可挽回的颓势。到了光绪年间,简直就连祖传的骑射之术,也丢弃了。所谓每月一检核,一年一大检,也不外走过场,官官相护,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因之,出现了一种近于嘲笑和应引以为戒的新名词——“八旗子弟”。在人们心目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把八旗子弟”喻为腐化没落不可救药的象征。

这班“八旗子弟”,浪荡悠闲,身无一技之长,惟依仗祖上留下的特权,领薪俸,讲阔气,吃喝玩乐,推翻清鼎后,又不甘落魄,有不少走向犯罪道路。至今开封里城的老年人思想上还留有他们流浪街头以及终日坐茶馆的印象。

要知,他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满清王朝的迅速崩析,应为要素之一啊!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于开一中无梦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