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初涉钱币时,

我们只在意钱币的真假,

无论品种多滥,也不管品相多渣。

随着收藏的深入,

我们开始去寻求新奇的品种,

我们也开始衡量相貌的美丑。

直到有一天,

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标杆,

于是玩钱币,

就成了强迫症般,

去追逐数据上的门槛,

去纠结跨不去的心坎。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南宋·大宋元宝)

买不起的1毫米

前几天在朋友的店里,

看到两枚川坑的永通万国。

看似无差的两枚钱币,

一枚要2500,一枚却要8000。

问其原因,

只是2500的直径29.9mm,

8000的直径妥妥过30。

正是这一毫米,一个是公认的大样,一个就是怎么都不给力了。

30,似乎成了永通大样的必要门槛。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北朝·永通万国等)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

事实上,很多钱币一点点直径的差别,早就价若云泥。

在乾隆大样里,人们把标准设在了27mm,

无论是不是大样版,

27以上的没争议,

27以下的没人理。

同理,还有卡在27的五行,卡在30的乾元折十,卡在23的大唐,卡在29的康熙,卡在24的光绪和宣统小平...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清·乾隆大样)

钱币的标杆当然远不止直径,

在品相派眼里,厚度和重量也是一个坎儿。

就比如开元的厚度不能小于1.5,康熙的厚度不能低于1.0。

半两的重量必须得过10g,南朝水坑的重量至少得2g以上。

在直径近乎苛刻的要求之下,厚度和重量也必须同步满足,

于是我们就经常可以见到,

那些动辄天价的数据币。

明明丑不堪见,明明残破不全,

因为是特别大特别厚特别重,

所以普通五铢可以卖几百,

所以屌丝北宋能卖大几十,

普通康熙临可以上千,罗汉可以破万...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半两)

过不去的差1分

我有个朋友,是盒子控。

从来不买裸币,只认准评级。

对于绝大多数玩钱币的朋友来说,靠谱的评级确实是一个安全保障,既能保存钱币的状态,也适合送人,展示,装逼。

朋友总会跟我显摆新买的盒子币,

不久前他就斥巨资买了枚评级高达90分的大观折十,

一般的大观折十一两千,

而这枚的价格十倍不止。

实际上,他的水平根本看不出90分和80分的品相差距,他所花的天价,不过是买了个分数而已。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北宋·大观等)

在我们日常购买钱币中,

也会对分数有所倚仗。

而在分数里,80分似乎是个坎。

同样的钱币,78分和80分的价格,必然天差地别。

之前遇到过一个评级公司,

分数偏爱给单数,

朋友送去的钱币,一堆79分,

想来朋友收到这批钱币时,

一定是恶心到不行。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铢两等)

其实从收藏大环境来讲,

评级玩点分数也无可厚非。

只要评级的标准过硬,分数也就是品相优劣的证明。

怕就怕有些评级,分数与品相名不副实,遍地都是关系分,残次修补也照入不误。

所以还是建议广大盒子币玩家,

买入时还是得睁大眼睛,

千万不要把分数当做唯一标准。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西汉铢两)

迈不过的心中坎

随着玩钱币时间的推移,

眼力提高了,财力丰厚了,审美进步了,

于是,很多人有了苛刻的条框,

也就有了过不去的心坎。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南朝·四铢)

玩开元的品相派,

会把站立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玩徽宗的品相派,

会很在意钱币是否移范和花穿,

玩五代十国的品相派,

不能接受乱世劣币的一点磕碰不平,

玩明清的品相派,

每一枚钱币都在苛求一步到位。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唐·开元通宝)

如何把钱币玩得完美,

几天前,看到过朋友正在挑一批经典坑口的常平五铢。

粗看俱是完美的品相,

但是一枚枚一帧帧的比较,

有没有针眼,有没有穿鼓,地章是否平整,颜色是否均匀,直径厚度是否给力,声音是否清脆,圆不圆,磕不磕...

半天的时间,

一百多枚钱币,

真正完美者不过一两枚。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北朝)

对于那些有心坎的完美主义者,

仅仅是网上的看图购买,

仅仅是实体店的一扫而过,

买到手后,也一定会纠结到不满意。

每一枚都追求极端品相的玩家,

其实都在局限自己的玩钱面,

迈不过心坎,终会失去初心,走火入魔。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钱背)

买不起的钱币,是迈不过的坎儿

其实,玩钱币追求数据没有错,

玩盒子追求分数也没有错,

玩裸币心中有门槛更没有错。

只是,将钱币本身以外的附加值,看得比钱币自身还要重要,

把附加值作为衡量钱币价值的唯一标杆,

很多人,

正在失去玩钱币的初心。

有些人会忽视钱币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有些人会因此荒废眼力和泉识的磨砺,

最终吃亏的,一定还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