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说:“王阳明和朱熹打仗,王阳明一定会输的很惨。”为什么?

他忙什么

你的历史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只能去问你老师了。但是我猜测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朱熹也学过兵书。朱熹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通过研究外物来获得对宇宙最高真理——理的认识,所以朱熹无书不读,广泛研究各种事物,也包括兵法。

二,朱熹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比王阳明高。朱熹的学说包罗万象,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三,可能你的历史老师更喜欢朱熹。

但是我认为你的历史老师的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

因为读过兵书不代表就会带兵打仗,不然就不会有“纸上谈兵”的说法了。

而哲学上的成就更与军事才能无关,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大哲学家,带兵打仗的寥寥无几。而那么多比王阳明厉害的百战名将,又有几人研究过哲学?

打仗靠什么?靠实际的经验。王阳明为什么能打胜仗?不是因为他的心学,而是因为他从小就在积累经验。

王阳明少年时就有报国之志,因为当时明朝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所以他研究兵书。王阳明随父亲居住在北京时,曾骑马出居庸关游历,考察山川地形,与自己所学兵法相印证。

王阳明还曾下功夫练习骑射,骑射功夫相当了得。

后来王阳明中举做官,朝廷派他去修威宁伯的陵墓。王阳明把工匠们编成行伍,实行军事化管理,积累了练兵的经验。

所以王阳明虽无行军打仗的经验,但是却熟知兵法,并对练兵有一定经验,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王阳明的第一个对手,是江西的盗匪。其实那些盗匪不是正规军,军事实力并不强,正好给王阳明练手。正是在打击盗匪时积累了经验,王阳明才能够大破宁王。

王阳明一生征战,最终在出征的军中去世。他积累了很多军事经验,绝不是在书斋中读书的朱熹可以比的。



梦露居士

荒唐至极的妙论啊??

荒唐如何称作妙论,因为奇思妙想脑洞大开。

我不知道你们老师题这个问题是不是开玩笑,如果是开玩笑,那就是作为学生的你,理解力需要加强,如果不是开玩笑,那么我想说,你们历史老师是个逗逼啊。👏你别跟他学啦。

我既然这么说,自然有我的道理。下面一一求证。

首先我们要综合分析这二个人

第一个我们看王阳明,圣人立言有三不朽之说,立功,立德,立言,此所谓圣人之道!

三不朽何解?以下摘自我原来自己的文章!

于立功:平流贼,灭叛乱,治政安民,教化民众;

于立德:入圣道,悟圣意,终圆圣果,德昭后世;

于立言:建书院,广授徒,解疑答惑,名传后世;

由上所述,了解历史的不用我多说,不了解历史的我补充几句,王阳明做过什么事情!简单说出将入相,德昭后世,言传千古!

立功:与为将平定宸濠之乱,为相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可谓文武双全!

立德:首创明代心学,知行合一成万古儒学经典,而且这个儒学不仅仅只是哲学,而是经世济国之学,引来无数国人学习还远传日本,成明治维新精神内核!(妈蛋日本人最会偷师)

立言:传播学问,门徒遍布天下,王阳明之后大明知名首辅如张居正,徐阶,申时行等等不计其数,皆是心学门徒。就算时间到了近代,溪口月亮,韶山太阳也是心学追随者。这种影响力,无与伦比。

第二我们看南宋大儒朱熹,毋庸置疑,孔庙十二贤者之一,还是后世礼遇进入之第一人。

可是他真的是名至实归吗?在我看来中国元明清三代,最后的历史趋势一直往下前进,核心关键点就是朱熹所代表的“程朱理学”所霍霍的!

那么程朱理学如此不堪为何还广受好评,广受推广成就理学传奇,并成儒学经典,原因无他统治阶级需要而已。程朱理学核心,“存天理,灭人欲”,看看,存天理,天理是什么,是万事万物规律,灭人欲,人欲是什么,内心的欲望。

行吧,问题核心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驱动人类进步的是什么?内心的欲望,欲望来自哪里,衣食住行!来自人内心向上的动力!于是一个原本豪言壮语的民族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绝迹事件可能,剩下的都是遵纪守法,懂事的小民,在封建专制下瑟瑟发抖,如不是近代的坚船利炮,开启民智,很难想象,沉沦还要到什么地步。

那么程朱理学的大行其道,还用说为什么吗?统治者需要!他们需要顺民,需要愚民,需要听话的人,需要见人就跪的人!极致满清到达极点!读书人的风骨荡然无存,小民的抗争寥寥无几,除了极致的忍耐和忍无可忍的爆发,还有抗争吗?

留下的唯一上升空间,就是程朱理学基础上的科举制度,所有人向往变成科举之途,社会发展停滞,精神欲望停滞!结果就是稳定了,安全了!世界太平了!最后也沉沦了!

以上是二人简短介绍,下面回到问题本身,打仗谁能赢!

看看这二个人生平经历,带脑子的都知道打仗谁赢,不用问必定是王阳明!

一个强调“知行合一”所学所用必须言符其实的人和一个强调“格物致知”只讲道理不重应用的人如何能比!

一个是明儒,一个是腐儒谁能赢?

况且王阳明可是有实际战争经验的,敢问朱熹老师,你带过兵吗?你打过仗吗?除了读书,除了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你还做过什么?

一个以自身为信仰,教授所有人开智,一个以自身为信仰,教授所有人闭眼!

这二个人别同日而语了!

朱熹就如现在很多公知一样,拿钱办事那种,需要什么灌输什么,研究什么!说他是腐儒都是看得起他,就死狗一条!


阿斗不傻

王阳明之所以会输的很惨,我的理解就是因为他提出的主张是“致良知”。他认为人的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人的良知被后天的各种欲望所蒙蔽了,所以要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或许在王阳明看来,人之所以要打仗,正是受了各种诱惑,蒙蔽了内心深处的良知,于是他会说:放下你的欲望吧,请回归你的本心——良知。


而朱熹则不同,他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他的主张是“明天理,灭人欲”。假如他和王阳明打仗,他可不会苦口婆心同你讲什么良知,他是要灭人欲的!

题主的问题将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巧妙地、形象地加以区分。二者虽然都是唯心主义,但朱熹是客观,王阳明是主观。朱熹讲究格物致知,由外及里。王阳明则是致良知,强调修心。


好了,以上仅仅是本人的一知半解,不对之处请高人指正!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

这个问题我以前在知乎上见过,但那是带有描述的,悟空这个把描述舍弃了。那个问题里,题主是高三学生,历史老师区别阳明和元晦(后来把老师起的字改为仲晦)的理由是唯心主义(阳明)和唯物主义(元晦)——前者代表着空想后者代表着实践,但我之前就在一些问答里面提到了,唯心和唯物的二元绝对对立出自于前苏联学者日丹诺夫九十年代以后大陆就抛弃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这一点赵敦华在他的《西方哲学简史》里面提到过。过于,学界喜欢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各个领域,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八十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历史。

元晦的学说究竟是不是唯物主义,大家争议很大,哲学史里面给元晦定下的其实也是唯心主义,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跟阳明不同。另外,也有些学者认为元晦是唯物主义,因为元晦的自然科学成就很高,这是阳明没法比的,胡适讲科学的时候,元晦是正面,阳明是反面,包括一些西方哲学的学者,都将自然科学成就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元晦身上。总的来说,笛卡尔的后学马勒伯朗士对元晦有个评判,他觉得元晦该是“唯物主义者”,莱布尼茨则认为前者完全没有理解元晦的思想,而认为元晦和自己一样,都是唯心主义阵营的人士(莱布尼茨批判的是唯物主义)。所以,国内学界对莱布尼茨和马勒伯朗士的划分也有借鉴。

这个高中历史老师的话对不对呢?这个学生先提出了异议,因为他觉得阳明有实战经验,至少在打过的战争里面战无不胜——这个说法比较准确。元晦的功劳主要是赈灾,即洪水的灾后工作上面,这方面的功劳要高过阳明,还有自然科学的成就,元晦的许多研究同样也是远早于西方数百年的。至于变法,元晦没有王安石那样支持他的“神宗”,而皇帝也确实两次想要听从元晦的意见进行变法,但最终被王淮驳了回去——他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变法牵扯太多,太麻烦了。

阿斗不傻这个答主我认识,他提到元晦是要人听话,这完全错了。阳明和元晦比,其实元晦的性格更杀伐果决一些。元晦自己断过案,也抗过命(经常抗命),后来给元晦罗织罪名的时候,六大罪里面有一条就是皇帝让他当官,他拒不从命,地方官员去找到从政,他就把这些找他做官的人骂走。据考证,当年的讨秦桧檄文就出自年轻的元晦之手,元晦一个老师辈分的人曾跟秦桧在朝堂上争论,秦桧辩才不行,最后只得遮盖了金国爸爸的诏书两头,挑出金国爸爸归还的土地史实说了一句名言——不求而得,可谓大恩。元晦的父亲这批人上疏痛斥秦桧,都被秦桧逐一罢免。后来岳飞大捷,朱松就给元晦讲刘秀他们议和不成被迫以少胜多的事例,因为金兀术此刻也撕毁了协议,南宋小朝廷偏安而不得,岳飞又如刘秀一般神勇,南宋岂不是要如汉朝一样中兴了?但差别在于,刘秀自己做了皇帝,而岳飞却处处遭到掣肘。再说赈灾,朝廷也跟对待岳飞一样处处捣蛋,但最后元晦这些实干家赈灾成功后,功劳却成了皇帝和右相王淮的,朝廷上下都在马屁不断,唯独元晦公开批评皇帝和右相不知体察民情,错误多多。所以,元晦弹劾唐仲友时,王淮就专门帮唐仲友,这不但因为二者是亲戚和唐仲友整个大家族都在朝廷做官而令唐家根深蒂固,还因为王淮对先前元晦批评自己的事情非常不满——即使满朝压力,元晦也没有放弃对唐仲友家族的弹劾。故综合来看,元晦所教绝不是让人听话,这一点上,阳明不如元晦。

其次,黄宗羲对元晦、阳明有个评价,即同植纲常、共扶名教,因为阳明本身就很尊重元晦,所以他才区分个早年元晦和晚年元晦出来。

最后再说存天理、灭人欲,可能那个年代的“儒法斗争”宣传久了,大家就以为“灭人欲”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但灭人欲相比于古代,是很开放的。“灭人欲”有两个批评对象:一个是学术上的,针对佛老的“无情欲”说,理学认为“情欲”也是人的一部分,不可能“无”,这在古代是自先秦儒家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认识,因为他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即气质之性,所灭的,乃是过分的欲望(没有天地之性而只放纵气质之性的欲望);一个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三妻四妾、朱门酒肉臭现象,所以理学的诉求在于,士大夫阶层应该粗茶淡饭而不应山珍海味,一夫一妻而不应三妻四妾——这自然会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后来沈继祖拿胡纮的奏折来当摇钱树,胡纮就专门罗列了一些香艳故事给元晦,但他知道这些东西不可靠,故而不列入六大罪中。六罪里还有一条大罪是元晦不孝,因为胡纮当年找元晦拜师时体验过粗茶淡饭,他觉得老师应该给自己好酒好肉的招待,那么他就记住这个仇了,养尊处优的胡纮不清楚,当年水灾连连,当地百姓很多连陈米都吃不上,何况元晦还是跟学生们在山上自耕自种,哪有闲钱给胡纮弄酒肉?


肥嘟嘟的小不理

开玩笑,王守仁的军事家头衔不是白挂的,不要把心学套在他的军事能力上说事,不是说随便打几场胜仗就是军事家,如果那样天知道有古至今会多出来多少个军事家,按军事能力来说,王守仁真能把朱熹摆出九九八十一个姿势来。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首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朱熹自己都做不到,即便能做到,于打仗又有何益?朱熹学识渊博,但是学识渊博就能打仗,就能打胜仗么。

我们来看看王守仁的抱负以及军事能力:

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如同阴影一般的,始终笼罩在王守仁心中。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的王守仁在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此缓兵之计。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设计令猛虎出笼,疏于后防。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此,攻其必救,令宁王最终功亏一篑。

而朱熹这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一生并无战绩,即便有可能涉猎军事专著,也无非纸上谈兵,学问好军事能力就强,就能打胜仗,这也太牵强附会了。


古今通史

本来这种高深的问题,学生水平有限不敢随便比较王阳明和朱熹两人,但是看到很多回答和评价里面,弄混弄乱甚至根本没有理解两人的思想。我只有不得不说说我的一些理解了。

很多人现在没有亲自学习过儒家思想,只是从其他文章里面来了解儒家,从而产生了一种儒家害中国两千年,是一种腐朽思想的错觉。但是如同古人将儒家定义为显学一样,儒家是一种实用哲学,他一直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存在的问题,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与国之间如何相处的学问。

当时时代发展,社会和人也是在不断的进步,认为一种思想如果不发展就会因为不适应,逐渐被淘汰。所以孔子当年创立的儒家就是一种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思考方式,就如辜鸿铭认为的,儒家就像1+1=2,不管多久都正确,但是后人学艺不精,算错了帐,就去怪两千年前的古人。

儒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吸收了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还吸收过佛家思想,所以中国有一句话释道儒三教一体。

但是到了宋朝,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最顶峰,同样遇到了瓶颈,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新的指导思想。

这时候朱熹出现了,他的解决办法是从古人的经典中去找寻答案,所以他的理论又叫做义理之学,就是理学。他通过《大学》中的“格物致知”领悟出了自己探索真相的方法,并认可人的善恶二元论。

其实无论格物致知还是善恶二元论都没有什么明确的错误,但是他在根本上走错了方向,忽略了人本身的作用,想要寻求变革却从过去的故纸堆中去找。

于是后面,就开始走偏了,他认为人本身存在着善也存在着恶,为了控制恶,我们就需要通过各种外界的各种约束去消除恶,扶正善,就是后世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方法。

总结来说,朱熹是一种通过外部寻找答案,抑制人本身欲望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但是他希望通过建立“三纲五常”等各种封建礼教来寻求变革,反而加固了封建政权的通知,被统治阶级所喜欢,却也阻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转型。

其实当时,很多儒家有志之士已经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希望进行改变。比如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就曾按朱熹的方法去格竹子,格了好几天格不出什么来东西来,便发现了朱熹理学存在的漏洞。后来才有了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充分发掘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不应该拘泥过去的思想,转而从实践中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于核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应该合起来理解,很多人把良知理解为我们现在认为的良知即一种善心,我认为是错的。良知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认知,是非观,这种正确的认知如何获得?就需要我们去致,就是我们从实践中学习了解,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要从事上去磨,从而达到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思想一致,便是知行合一。

而至于你历史老师说的,我觉的是非常荒谬的,我们很难从两个人的思想去判断,两个人打仗谁强谁弱,这是一种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而且两人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朱熹曾经镇压过湖南瑶民的起义,虽然当时起义基本已经失败,但是朱熹用招抚的怀柔政策,使得起义领袖来降,也不是以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腐儒。

至于王阳明更是久经沙场,不仅有江西亲自剿匪的的战绩,更是轻松平定宁王叛乱。

如果真说起来,从实际例子中看,王阳明用兵更具诡道,变化多端,狡诈无比,而且非常善于用攻心战,反而是王阳明的胜算更高。


Rick潘维镛

我只能说,神经病一般的历史老师,神经病一般的学生。

说神经病一般的历史老师,很好理解,朱熹打过仗吗,要是打嘴仗,朱熹真可能还会赢,因为朱熹最不要脸,嘴上说一套,说的天花乱坠,实际做一套,人品卑劣不堪,有兴趣的查查他的作为就知道了。崇拜朱熹的傻蛋书生,可能比崇拜王的多。崇拜者,啥疯狂的事儿,都能干的出来,明代的科举考试,之前正统的都是朱熹的理论,明末心学有点冒头,朱学代表正统,这是断人财路(考上当官,可以发财啊),比如同杀人父母,这帮崇拜者肯定得疯狂拼命。所以,门徒对抗,朱还是有戏的,真人PK的话,呵呵。

说神经病一般的学生,就是,你的历史老师算老几,他说的就是对的吗?用正常逻辑想想,就知道有多不靠谱。


流浪在远方的忧伤

你历史老师哪儿来的自信?打仗是信口开河的事儿吗?要谈打仗朱熹也配和王阳明相比?

王阳明创立心学,门下信徒无数,近现代也有的是心学的崇拜者。当然,孔孟朱程也有崇拜者,不过王阳明是一位真正的知行合一的圣人,朱程理学除了满口的仁义道德,有什么实际功能?用唐朝曲子词《定风波》里的话说,忽闻四塞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朱程之流打过仗吗?范仲淹倒是带过兵,他的字面文章做的倒是挺足的,但真正打赢的仗有吗?

王阳明不论是平定宁王叛乱,还是剿灭土匪,都是手到病除轻松化解。朱熹打过仗吗?他连赵括都不如!还跟王阳明比?!


大秦魂的微博

你讲反了!中国两个半圣人!那半个是王阳明!非是朱熹!朱晚年霸站了他自已的亲儿、媳妇!还娶了尼姑!朱是假儒学删改孔子理念!自己不守道德!他一辈子不懂军事!还能打过王阳明!王是能战善战的将军!你讲的历史人!是历屎人吧!黑历史也得有点夲事!白痴也刷存在感!!!


寻道底呢

明显这位“历史老师”讲错了,属于庸才之见,加个引号,表示怀疑真伪。

说个熟悉的高见作家:金庸。

你看金庸里的高手都是怎么样的人?

内心纯真,悟性高。

周伯通,郭靖,扫地僧等。

如果一个人在弘扬佛法,就说他不会带兵打仗。

这是忽视历史。

一个字迹秀丽,举止文雅的师范生,你说他不会带兵打仗?

菩萨皆有种种相。

他们就是与市井小民赌博也是赌王。

题主问题本不存在,也是错误认识那些站在思想塔尖的群体。

而这样以主观臆断事物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于网络言论中。

我想未来这些都好解决,因为有超级智能ai他们会计算出大家言论。

(王与朱的理论看上去对立,实际都是正确的,他们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而已,真实的事物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