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圆桌派》这个节目?

做个太阳暖珊珊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圆桌派》这样一个谈话栏目。第一季最开始吸引我一道门是栏目的开头短片,好奇的人可以现在就去打开第一季看一看,一档栏目,怎么做,能称得上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精致。

每集时长大概在半小时左右,主持人是《锵锵三人行》里的窦文涛先生,看完第一季的前四集之后,这个栏目大概的样子是:既高雅的起来也通俗的下去。

窦文涛在这里,与在《锵锵》里正襟危坐的样子不太一样。

首先,每一集里谈话或者说聊天的话题设置,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热点事件,不同于《锵锵》里新闻评论员似的镜头设定,这里的窦先生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

其次,《圆桌派》里,窦文涛和受邀嘉宾的状态非常像周末休闲时,约了三五好友来到家里,围坐在一起,沏上一壶茶,焚一支幽静清雅的香,就桌面上的问题,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从事的职业、过往的人生经验,就同一个话题,侃侃而谈,气氛并不紧张,也不总是显得肃穆庄重。

截至目前,《圆桌派》已经做到第三季了,不管是收藏家、主持人、作家、音乐人、明星、娱评人、演员等等身份角色的人,能够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给观众一些带着思考新鲜度和温度的内容,很棒。

2018-02-24 22:05

——衡·Isabella


吾腔调

国内综艺节目中,播到第二季,口碑不降反升的,不多。

评价人数只有几千,评分却在8分以上,低流量高口碑的节目,更不多。

这两点,《圆桌派》都做到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节目。

主持人是老腊肉直男窦文涛就算了,两季嘉宾没有一个小生小花。

布景简单,没有LED和大屏就算了,总共就一个房间、一张桌子,外加一炷香。

嘉宾们只顾着自己high 聊,动不动说出一些很文(nan)艺(dong)的话,但没有一句能上热搜、上头条的。

那,口碑都是从哪儿来的?

从节目里来。

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讲的是出身,请到的嘉宾是马未都、柯蓝、蒋方舟。

几个人都是窦文涛的老友,但有区分度:马未都、柯蓝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蒋方舟呢,被窦文涛调侃为“湖北襄阳一枝花”,家人都是铁路职工。

而窦文涛对自己的认定,一直都是从小城市石家庄走出的主持人,所以姿态上把自己划到了跟蒋方舟同一阵线。

划好阵线,不是为了针锋相对,而是以自己为例子,来摆事实讲道理。

窦文涛抛出问题:一个人的好处,和觉得你自己不好的地方,跟家庭出身有多少关系?

蒋方舟接招,给自己戴了个“凤凰女”的标签:出生在小地方,爸爸是铁路乘警,妈妈是铁路子弟学校的老师。

体制内的生活,在小范围里坐井观天,或许是一种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来了。

小城姑娘蒋方舟去广州的亲戚家,姨姥姥把家里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来让蒋方舟捡。因为耳聋,很大声的说:翻吧翻吧,尽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阶层,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但这并不是马未都、柯蓝过的生活。

马未都就说,他母亲从来不穿北京产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广州的鞋。

即使在蒋方舟成长的年代,这也算是相当中产的生活了。出身对人有没有影响,相信观众已经有各自不同的判断了。

更重要的影响,是心态。

蒋方舟的“讨好型人格”,窦文涛在北京孩子面前会羞怯,都从出身上找到了根儿。

马爷神补刀:河北的问题就在于,它是烘托北京的。

窦文涛发散:优越感,带来了混不吝的放飞自我。

蒋方舟升华:这种放纵性情,其实是对占用公共资源的不害羞。

这个过程,很像排球场上的一传→二传→进攻,一环扣一环,没了谁都不行。

柯蓝呢?跟陆亦可一样三观超正,随时出来纠偏。

这种打配合的结果就是:看似每个人都在扯闲篇儿,但都通过自己的表达,让答案自己跳了出来。

从节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圆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会发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不管是明星、作家还是演员。

节目里的每个嘉宾都没有光环,只有素颜。

所以没有人设,只有真人;没有高潮,只有机锋。


《圆桌派》没有“演”,所以热度和传播率很难更上一层楼,但是内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陈先生说:可能中产阶层更愿意看《圆桌派》,因为清清淡淡不吵不闹没有撕逼,看了还能有点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东西,就看大家怎么选。

其实,节目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做节目的人决定的。《圆桌派》其实是窦文涛的旧节目《锵锵三人行》Plus版。

窦文涛自己说过:锵锵是新闻,圆桌是生活;锵锵是公共,圆桌是私房。

舞台上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深夜里的私房话,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体己话,它可能有点糙,但不会美化,不打高光,因为不需要。

窦文涛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适合谈话类节目的,因为他太不合乎标准了。

标准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样以情动人,或像何炅一样什么话都接得住什么场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个报道,《快乐大本营》的二十年特别节目,给何炅感性、眼红红的时间,只有10秒钟,时间一到立马就要切换回大家熟悉的快乐家族领队。

这对窦文涛太难了,一个经常被扣上“炮轰”标题的主持人,不会说车轱辘话。

时不时动作夸张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诨的时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对丁璇女士,他的态度不是讽刺,而是戏仿。这其实是有风险的,拿捏不好尺度就会引起争议。窦文涛把原话说出来,把判断留给观众自己。

即使是跟靠“说话”吃饭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独行了:鲁豫的专长是抛砖引玉,让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宝:催婚、催生、问别人怎么好上的;蔡康永会引经据典,有温情也有冷箭。

窦文涛呢?直不楞登得像孙悟空。这几年可能年纪大了,不怼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气褪掉了,也还是个直线型思维的真·直男。

但,一个健全的市场,一定是既有静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有的节目给你深夜鸡汤,有的节目给你苦口良药。选择的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看什么样的节目,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是自己的选择。

给自己一炷香的时间,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节目,才不会耽于声色。


桃红梨白

我是冲着窦文涛才看《圆桌派》的,基本上还是秉承《锵锵三人行》的谈话风格,但是明显收敛了很多,话题也偏向简单肤浅,嘉宾更是如此,话到嘴边留下好几句,毕竟毕福剑的例子摆在那,谁还敢乱说,有些话说的自然不敢那么直接和明显。尺度比《锵锵三人行》小了很多。但是《锵锵三人行》被停播了,不知道窦文涛心里怎么想,反正我是感觉挺遗憾,挺可惜的,一个人能坚持做一个节目那么多年,确实很不容易,只是它停播了。之后窦文涛主持《一路书香》,我看了两期就看不下去了。只有《圆桌派》还能看下去,一个没有表达自由,思想自由地方,很难孕育出什么好东西,更不会擦出什么火花,《圆桌派》的嘉宾的整体水平也比《锵锵三人行》差了很多,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虽然梁文道、许子东和马家辉也会去做嘉宾。套用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允许你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可惜很多人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就让别人闭嘴了。



顺便说一下,我更怀念,也更喜欢《锵锵三人行》的老背景,新改版的背景总感觉多了几分俗气。




《圆桌派》对于《锵锵三人行》的老观众来说可能节目水平和质量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新观众来说可能还是不错的,观众的年龄、看视频的习惯、文化水平不同,个人有个人的喜好也不同,喜欢看就看看,不喜欢看就忽略,仅此而已。但是,《圆桌派》还是值得看的。


行远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快节奏,商业化,重包装,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几个老男女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后就可以把钱赚了?

实际上,从专业角度上讲,就是有这么几个老家伙,他们确实有实力坐着聊着就把钱赚了。

一、关键人物窦文涛

说窦文涛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一点也不过分。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7年,在此期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这些都是中国新闻人的最高荣誉。也就是说他在出道早年其实就干得很好了。

1996年3月,作为国内新闻人的精英加入凤凰卫视,到香港工作,主持《相聚凤凰台》、《时事直通车》、《锵锵三人行》、《文涛拍案》、《滔滔不绝》等。

一个出生于大陆,经过了高考严格选拔,接受了重点高校专业新闻培养,然后又常年在特区,与世界接轨的媒体界接受严格历练的新闻人的经历是极其宝贵的,像拥有他这样的履历的人屈指可数。而从1989年到今天,一历练就是近30年。

风格上,作为一个极其专业而优秀的主持人,窦文涛的特色并不是突出自己的个性,而是非常低调,懂得如何开启话题,接嘉宾的话,适当捧起嘉宾,让节目效果达到最佳,这是一个主持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如果说以前的节目里,窦文涛都是给别人打工,那么《圆桌π》是他在新闻界,主持界,媒体界打拼了一辈子,自己为自己做的节目,有更多决策权。可谓是万事俱备。

二、牛逼嘉宾关系硬

到现在除了还没有请到蔡康永,《圆桌π》的嘉宾模式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窦文涛做主持;中国最牛的文化人马未都,还有其他各领域著名的文化人和科学家比如说陈晓卿,徐静蕾等说科学文艺;梁文道,许子东等代表老腊肉说人生哲理;而还有一个蒋方舟负责吸引网上吐槽火力。而其实他们所有人不管是什么人设,自身在专业领域都很牛很牛,包括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覆盖各粉丝群,拥有各种话题性。

要知道,这些嘉宾不管是为了钱来也好,还是为了关系来也好,能来凑一桌,分享自己的故事,就一定会爆发巨大的潜力和碰撞出巨大的火星,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太富太有内涵,眼光和见识总能给人启发,引起共鸣。一般人和一般的节目是攒不起这样的局的。

不用的主场嘉宾和客场嘉宾能来给窦文涛这个节目捧场,足以见得干了大半辈子的最牛主持人在业界的号召力。

其实在这里还想给蒋方舟鸣不平,不管她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被多少人污蔑为凤凰女,心机婊,但是在《圆桌π》上的表现,根据她这个年龄,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要知道同期还有一些年轻嘉宾和这帮老家伙在一起聊的时候,谈吐举措都不是很得当的,而蒋方舟最后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有时候真的觉得中国有些人为什么那么狭隘,就容不得看不得自己的同胞好,而但凡是舶来的就使劲跪舔。

三、话题人文关怀深

作为职业的新闻人,主持人,制作人和他的老伙伴们带领的创作团队,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话题和问题的把握非常准确,而老江湖窦文涛很知道那些话题该说,哪些不该说,什么时候可以点到为止,适可而止,度把握得非常好。

节目内容上只要和梁文道沾边,档次就不可能低,因为梁文道可以算是在哲学,新闻学领域融贯中西,有真才实学的一个学者,说他是中国的福柯可能都不过分。

梁文道

福柯

四、表面低调其实高调

窦文涛可能人到不惑之年以后,少了年轻时候的激进,多了一些睿智,所以他给自己的人设是有点痞,什么小时候看女军人啊,什么摸女同学啊,张口就来。就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造型,然而这种人设和他媒体界大佬的身份明显是不符合的,所以,其实是为了效果。

以前在电视时代,梁文道主持的一些节目往往放在深夜,表面上看这是人们最不关心,最不火爆的时段,然而实际上,凌晨和深夜,是万籁俱静,人们感情上最脆弱,内心最空虚的时段。往往这个时候很多触及心灵的话题很容易打动观众。所以说,可能八九点一个很火的剧确实可以迅速圈粉,但是风头过了以后,很快就会被这个快消社会忘记,然而梁文道多年来不温不火的深夜聊天,不但圈到了很多高素质资深粉,而且他们绝对是死忠粉。

《圆桌π》的低调其实表现的是高调的自信——你爱看不看,你爱喜欢不喜欢,我们就说我们的,敢有这种自信,是因为他有牛逼的制作人,牛逼的主持人,牛逼的嘉宾,牛逼的话题,牛逼的节奏把控,牛逼的情怀......这是多年工匠精神酝酿所成的精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这一切元素长达几十年的积累,让梁文道自己的节目《圆桌π》横空出世了,真的很为这样一个有追求的新闻界前辈感到开心,也为长期被小鲜肉刷屏,精神极度匮乏的观众开心。

祝《圆桌π》越办越好!


HannibalLecter




总体来说,这是一档有深度也有趣味的谈话类节目,其娱乐性当然不如现在的一些综艺,但在引导我们深度思考上还是有所帮助的,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花满楼大战姬无命

我是一有空就看《圆桌派》

如果大家看这种谈话的节目,4个人的聊天节目,目前也就一个吧?

你们谁还能找出来第二个吗?

马未都和高晓松的都是一个人说,这不叫聊天节目,聊天节目就得多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

嘉宾们把观点和想法通过节目说出来,读者们对号入座,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喜欢的嘉宾。

窦文涛以前的节目是三个人,现在的《圆桌派》是四个人的,我感觉还是三个人的节目好,因为三角型是最稳固的形状,四角型就不稳固了。你们说对吧?

嘉宾谈话的内容才是最重要了,我特别喜欢里面的马爷,因为他说的段子都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故事,而不是其他嘉宾说书里面看到了什么?马爷说的更真实一些。

其实说到这,像《圆桌派》这样的节目国内怎么就没有第二个做的呢?

我认为做为窦文涛,在节目中也不能说很多话题,一年中发生的事或人都很多。其他的自媒体人说的话题也很多。为什么止今没有一个和《圆桌派》类似的节目出现呢?

是大家没想到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三人志

其实就是锵锵三人行的衍生版、加长版,是一个社会话题的访谈节目。还是国内独树一帜的一档节目,深入浅出的谈论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热点问题。个人还是比较欣赏这样的节目,虽然不会像有些综艺节目那么热火朝天,但是它就可以这么不温不火的存活下去,希望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能一直走下去。这档节目制片人似乎就是窦文涛自己吧,所以窦氏风格很明显,但是嘉宾人数比锵锵多了一个,时间也长了20分钟,可以把话题谈得更深入,更透彻了。


听我分析


小华42712360

锵锵三人行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圆桌派就剩下阳春白雪了!锵锵三人行是日记随笔,圆桌派是命题作文!锵锵三人行是现实中国的合理性,圆桌派是我爱我的国伟大美利坚!事实证明三角的稳定性是最好的!


京城侃大少

圆桌派作为一档全新风格的聊天真人秀节目。

从节目形式看,风格简洁,一张桌,四个人,一支香,每期围绕一个主题确不拘泥于主题,与传统的访谈类节目相比,更为轻松。

从节目内容看,《圆桌派》每一期的主题都是围绕近期流行话题或者大多数人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主持人到嘉宾,都是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或者在某一领域较有成就的人,对于人生经历不足的年轻人,他们丰富的阅历与知识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对于人生经历丰富的人,不管他们的观点是否与自己一致,也能有所对比,进行一番思考。

《圆桌派》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其与时俱进,又不缺乏亮点,同时又轻松幽默的风格不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