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文廟的歷史——只剩下朝陽一小

文廟巷曾叫文廟裡,與絕大多數衚衕一樣,在前些年的地名整頓中被更名為文廟巷,儘管只一個“裡”字的變更,但卻多少顯得有些失了以往那種古香古色韻味。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文廟”仍然以地名的形式被作為一種紀念,儘管它在瀋陽城已了無痕跡,儘管如今它被窩藏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文廟如果換個名字或許人們能夠對其有著更貼近的理解,那就是孔廟。顧名思義,孔廟供奉著孔子,自漢代以後,孔子便被尊為讀書人的“至聖先師”,因此,供奉著孔子的地方也變成了讀書人的聖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文廟雖掛著廟宇的名號,但卻沾染著無盡的書香氣息。百年文廟成清文化奠基。古時文廟眾多,各地皆有,但規模不一。瀋陽作為清朝的發祥地,所建文廟,自然是規模宏偉,氣度非凡。瀋陽改稱奉天后,所建文廟便稱為奉天文廟。清代是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國孔廟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境內現存的孔廟建築幾乎都是經歷了清朝大規模的維修、擴建或重建。滿族雖是以騎射著稱的民族,但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也是這個民族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開國汗王努爾哈赤不僅親自主持創制了滿族文字,在進入遼東地區後還下令八旗各設立“巴克什”(漢語“博士”的音譯)教授子弟讀書。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把“以武功戳戰亂,以文教佐太平”確定為治國方略,而且採取了比他的父親更加開明的文化政策。天聰三年,皇太極於瀋陽城內東南角修建了孔子廟,同年八月,正式下令開科取士,擇優選拔出200名漢人生員,解除其奴隸身份,以備國家錄用,其中許多人還成為教授滿族人學習漢文化的教師。兩年後,又頒佈了著名的“勸學令”,命八旗貴族子弟凡年齡達到15歲者,都要入學讀書。隨後不久即興辦了八旗官學,並根據需要對努爾哈赤時期創制的滿文進行了改革。此後幾次在瀋陽舉行選拔秀才、舉人的考試,使這座新興的都城裡,由於八旗教育的興起,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讀書人,也為清朝入關後的瀋陽城播撒下崇尚文化的種子。據《兗州志》記載,清順治世祖元年就遣官祭告闕里,世祖皇就位第二年幸太學行釋奠後,對孔子加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於是,清順治時期所有孔廟的孔子牌位均由明代嘉靖九年以後的“聖先師孔子”改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定文廟諡號。此後,各地孔廟,統稱文廟,即“文宣先師廟”。順治六年(1649年),封孔子第六十六代孫為衍聖公。據資料記載,瀋陽文廟坐落於舊奉天城的東南隅,建築佈局呈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佔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初建時,文廟規模尚小,只有聖殿三間、戟門三間、欞星門一座,祭祀禮器也只有銀爵27只。隨著康熙、乾隆二帝對儒學研究的深入,儒家文化備受重視,官府不斷增加投入,多次對奉天文廟進行增建與擴建。康熙五年,增建學宮及啟聖祠;康熙二十一年,增建東西廡各三間;康熙二十九年,在學宮外設立下馬碑;康熙三十二年,增建明倫堂三間,東西齋房各三間,儀門及東西角門各一座,學署六間;康熙四十九年,將三間聖殿擴建至五間,並增建大成門、啟聖門、照壁,義路禮門各一座,修建了200丈長的圍牆,同時增建名宦祠、鄉賢祠各一間。至此,一座佈局嚴謹、疏密有致、規模宏偉的文廟呈現在世人面前。直至上世紀20年代,由於資金匱乏,各地文廟紛紛敗落,瀋陽文廟也未能倖免,1918年瀋陽縣公署的一份檔案中可為驗證:“文廟之大成殿之脊及東西兩面宮牆年年剝落,均有損壞之處,而廟內殿上蔓草叢生,幾無隙地,是皆歲修無款以致有些……”隨後,瀋陽文廟西院學宮又長期被縣教育會勸農所佔用,文廟已毫無儒學氛圍,漸漸被人淡忘。

1954年,文廟被拆除,平整成朝陽街小學【應為文廟小學,1960年改為朝陽街第一小學】操場,學宮也改為住宅。至此,鼎盛300餘年的奉天文廟,只留下“文廟裡”這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