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五一,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跑步進入炎炎夏日,在這炎日的天氣只想來被冰水或者冷飲消暑,那你知道宋代人都在喝啥飲料嗎?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估計99%的人會回答溪水、井水、河水...

不然還能有什麼?

然而,宋代人民的智慧遠比我們想象中厲害得多!

宋朝人熱衷於喝茶,一幅《清明上河圖》裡面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生機盎然的展現了茶對宋代市井生活的巨大影響!宋人似乎還愛飲“藥茶”:將甘草研成末,放進茶裡,熱茶、涼茶都行,在茶裡放甘草和如今喝咖啡必加奶一樣,成為當時的飲茶習俗,堪稱古代的王老吉!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宋朝的飲料比較豐富,宋朝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還能吃上各種各樣的冷飲。比如說北宋首都開封,一到農曆六月份,街道兩旁擺滿了冷飲攤,冷飲攤上撐著青布大傘,傘底下襬著紅木桌椅,等著顧客買冷飲吃。當時都賣什麼冷飲呢?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等等。另外據《夢梁錄》記載,南宋首都杭州也有賣冷飲的,主要出售“藥木瓜”、“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咱們現代人只知道冰粥、炒冰、冰激凌,聽了“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這些宋朝冷飲名稱,往往一頭霧水,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來簡單解釋一下:所謂“冰雪甘草湯”,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湯,然後再放涼,放涼以後再加進磨碎的冰塊;“冰雪冷元子”是用黃豆和砂糖做的,把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裡面;“生淹水木瓜”比較簡單,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塊,泡到冰水裡面;“藥木瓜”比較麻煩,先用滾水把整隻木瓜煮到發白,然後用刀挖開木瓜蓋兒,把瓤掏淨,用水沖洗一下,往木瓜裡面放鹽,放藿香,放白芷,放砂仁,也可以按照需要放其他中藥材,然後再加點兒清水,擱到陰涼地方,過一夜,木瓜裡面的水乾了,把那些藥材倒出來,再往裡面放蜂蜜,再過一夜,蜂蜜也都滲到木瓜裡面去了,這時候把木瓜切成小塊,用冰水泡著吃;“雪泡豆兒水”和“雪泡梅花酒”很簡單,“雪泡”就是冰鎮,雪泡豆兒水就是冰鎮綠豆湯,雪泡梅花酒就是指冰鎮梅花酒。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當時的土冰箱:冰鑑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咱們前面介紹的這些宋朝冷飲都離不開冰,要麼需要冰鎮,要麼得跟冰塊混合,要麼直接泡到冰水裡面去。可是宋朝又沒有現代化的製冷設備,就是有製冷設備,那時候也沒有電,怎麼能製出冰來呢?

宋朝人有辦法,他們不製冰,只藏冰。換句話說,他們做冷飲時用的不是人造冰,而是天然冰。每年寒冬臘月,河水裡結了厚厚的冰塊,宋朝人把冰塊鑿下來,運到專門存放冰塊的地下冰窖裡,密封嚴實,等到來年夏天再一塊一塊運出來,或者自己做冷飲,或者賣給那些想做冷飲的人。

宋朝人貯藏冰塊,除了用來做冷飲,還用來保存食物,以及在夏天給房間降溫。宋朝有一種比較原始的冰箱,叫做“冰鑑”(參見《宋會要輯稿》禮12之85),其實就是雙層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蓋兒,中間有夾層,把冰塊放到夾層裡面,蓋上蓋兒,好長時間不會融化。用這種木桶存放食物,能避免變質,如果在房間裡多放幾個這樣的冰桶,能把室溫很快降下來。

冰鑑不是宋朝人發明的,早在春秋戰國就有,不過早期的冰鑑是用青銅鑄成的,青銅是金屬,熱傳遞比較快,夾層裡的冰塊容易融化。宋朝人用木製冰鑑代替青銅冰鑑,造價又低,效果又好,是很聰明的改進。可是無論青銅冰鑑還是木製冰鑑都很笨重,不方便長途攜帶,而冷飲還必須存放在冰鑑裡面,所以賣冷飲只能固定擺攤,不能像賣酒一樣挑著賣,所以押送生辰綱的楊志一夥在前不巴村後不巴店的黃泥崗買不到冷飲,只能買酒解渴。眾所周知,想劫生辰綱的晁蓋等人在酒裡下了蒙汗藥,楊志他們喝完酒就暈過去了,十萬貫生辰綱被搶劫一空。假如他們當時忍住不喝酒,一口氣趕到東京汴梁,找一個冷飲攤坐下來,每人來一碗冰雪甘草湯,或者喝一碗雪泡梅花酒,肯定不會中晁蓋的計。

兩大類冷飲:“漿”和“渴水”

宋朝冷飲的種類特別多,除了冰雪甘草湯、雪泡梅花酒這些,還有“涼酸漿”、“木瓜漿”、“葡萄漿”、“楊梅漿”,以及各種各樣的“渴水”:包括“楊梅渴水”、“荔枝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林檎渴水”、“木瓜渴水”……什麼叫“渴水”?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讓人消暑解渴的水,不過這樣理解並不準確。

在宋朝冷飲當中,“漿”是一個大類,“渴水”是另一個大類,這兩大類冷飲的加工方法完全不一樣。漿指的是直接製成的冷飲,而渴水則是先從水果裡面提煉出濃稠的精華,等到出售的時候再舀一點點精華放到一大碗冰水裡,攪勻以後才能喝。

宋朝人最喜歡用木瓜做冷飲,做木瓜漿的過程跟做木瓜渴水的過程差別很大。怎樣做木瓜漿?找一個半熟的木瓜,把蓋兒削掉,把瓤挖淨,把蜂蜜倒進去,注意不要倒滿,然後蓋上木瓜蓋兒,放到一個叫“籤”的竹編炊具裡面(“籤”這種炊具是宋朝人的一大發明),有蓋兒的一面朝上,防止蜂蜜漏出來。把籤放到箅子上,箅子下面添滿涼水,蓋上鍋蓋,用小火把木瓜蒸軟。然後把木瓜拿出來,把裡面殘存的蜂蜜倒掉,搗成木瓜泥,用涼水和勻,可以直接喝。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而木瓜渴水是怎麼加工的呢?是用木瓜的果肉切成小塊,用蜂蜜和水慢慢熬,一邊熬一邊攪拌,直到鍋裡一滴水都沒有了,只剩下粘稠的蜂蜜木瓜泥,而且那木瓜泥已經熬出了果膠,用筷子一挑,能挑很長而不斷,再熄火起鍋,把木瓜泥盛出來,裝到小罈子裡,密封嚴實,什麼時候想吃冷飲,打開罈子,用筷子挑一點木瓜泥出來,在冰水裡攪一下,整碗冰水都會變得又香又甜,有濃郁的木瓜香味。

再比如說葡萄,如果做葡萄漿,直接把葡萄搗碎,去皮去渣,過濾乾淨,加點冰水就可以喝;而要想做葡萄渴水,就得用小火慢熬葡萄汁兒,一邊熬一邊攪拌,直到鍋裡看不見水,只剩下粘稠的果膠。

宋朝人已經注意到了吃冷飲的危害

楊梅也是宋朝人做冷飲的主要材料,也能做成楊梅漿或者楊梅渴水。楊梅漿就是酸梅湯,楊梅渴水則跟葡萄渴水、木瓜渴水一樣,都是把一大鍋果汁熬成一小團果膠,吃的時候再跟冰水混合均勻。打個比方說,宋朝的漿很像現在的冰鎮果汁,而渴水應該類似冷飲店裡那一小壺一小壺的果肉精,想調製什麼冷飲,從壺裡倒一點點出來就可以了。不過這個比方也不太恰當,因為宋朝的渴水完全屬於綠色飲料,不含色素,也不含防腐劑,不像現在的果肉精,基本上都是人造的化學制劑,吃多了會拉肚子。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當然,宋朝的冷飲同樣也能讓人拉肚子。前面說過,當時沒有人造冰,做冷飲時用的冰塊都是天然冰,天然冰是從江河湖海里鑿出來的,含有很多雜質,用來降溫毫無問題,直接飲用就有點兒不健康了。《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記載了南宋皇帝宋孝宗跟禮部侍郎施師點的一段對話,宋孝宗說:“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是我吃冷飲吃得太多,搞得前幾天拉肚子,幸虧現在不拉了。施師點說:“您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一舉一動都關係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萬不能再憑自己喜好亂吃東西了。”宋孝宗“深然之”,對他的話深表贊同。

宋朝人已經注意到了吃冷飲的危害。南宋有個叫陳直的人,寫了一部《壽親養老新書》,該書勸誡人們少吃冷飲:“承暑冒熱,腹內火燒,遍身汗流,心中焦渴,忽遇冰雪冷漿,盡力而飲,承涼而睡,久而停滯,秋來不瘧則痢。”夏天炎熱,光想吃點兒涼東西,碰上冷飲使勁吃,吃完趁涼快就睡覺,時間一長,病根兒就留下來了,到了秋天肯定犯病,不發羊羔瘋,就得鬧痢疾。他說得很對。

夏天到了,古代人喝什麼消暑止渴?

也不是所有的冷飲都有危害,我知道宋朝還有一種飲料,叫做“熟水”,是把竹葉、稻葉、樟樹葉或者橘子葉淘淨,晾乾,在鍋裡稍微翻炒一下,然後把水燒開,放一小撮葉子進去,蓋上鍋蓋燜一會兒,把葉子撈出來扔掉,把開水裝進瓦罐裡,吊到深井裡,喝著很健康,很涼爽,還有一種淡淡的、純天然的香味兒。

至於東京的其他夜生活,那就更豐富多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