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绝句,起承转合让诗句跌宕起伏!

发现/学习写绝句,起承转合让诗句跌宕起伏!起承转合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规律。起,就是缘起。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则为总结。为文者,能遵循此结构原则,则谓结构紧凑,或结构严谨。

凡是有才华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格律诗中的绝句创作,更是非常注重起承转合的结构式。一般来说,起,是叙写,写景或叙事。抒情诗也是有情节的,没有写景叙事,抒情便无从谈起,抒情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草。承,紧承上句。一般来说,承得平缓。目的是为了铺垫和蓄势。有如河水下泄,有平缓,有水势的积蓄。如此才有能量激起后面的波浪。转,转折,时髦词就是“拐点”,波浪骤然而起,才见出情节之曲折,引人入胜。亦如路之曲折处,陡见山之突兀,令人怦然心动。结句有概括之意,或揭示诗旨,或发人深思,或画龙点睛,或振聋发聩。是诗的主旨和情感的归宿,例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起句),春日凝妆上翠楼(承接)

忽见陌头杨柳色(转折),悔教夫婿觅封侯(结句)

四句诗28个字,起承转合,契合无间,结构严谨。有景物描写,有情节叙述,有动态刻画,有心理展示,简直就是一篇微型小说或者一篇抒情散文。首句点出主人公及其心态“不知愁”,不知并非不懂,只是不把“愁”放在心上而已。因为“不知愁”,所以他活得很潇洒,很快活,很坦然。故而才有“春日凝妆”的修饰打扮。然则“女为悦己者容”,虽然夫婿此时不在身边,但青春少妇的梳妆打扮、涂脂抹粉的工夫是万不可省的,也见出少妇生活既潇洒又严谨。“上翠楼”这一动作决不可少,否则便不能远观春景。第三句转折突起,“忽见陌头杨柳色”杨柳绽苞,春色诱人,从而激起了少妇的春心荡漾,春情冲动,此乃神来之笔!“杨柳色”是诱发少妇春心荡漾的媒介,表面看是少妇眼光敏锐,还不如说是诗人眼光犀利,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只会观察,不善捕捉,也没有诗。这就见出诗人的才华,“诗有别裁”啊!

结句是顺水推舟,自然功成。少妇所悔为何?“教夫婿觅封侯”也。“觅封侯”追求功名富贵,先则不悔,继见“杨柳色”则悔,此乃为何?仔细剖析,原来是少妇悔鸳鸯被冷,悔孤灯残照孤枕难眠啊!三四两句把一个少妇思夫的哀怨形象活脱脱地树立在读者眼前!

南宋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更是脍炙人口: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二句写景并叙事,三四句抒情。三句陡转,推出一个令人惊喜的新境界。一个“关不住”展示了生机蓬勃的大好春光: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转折,如洪波涌起,星汉灿烂。虽是“一枝”,但读者似乎瞥见了园内千枝万枝的蓓蕾!由实到虚,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发现/学习写绝句,起承转合让诗句跌宕起伏!许多当代的中老年诗人,在不断学习、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实践、创新格律诗的写作,并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如当代刘庆霖先生的旧体诗,旧瓶新酒,独酒醇香。试看他的《张家界·天子山》:

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

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三湘百万峰。

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第三句一转,突出了天子山即“石天子”威武雄壮的高大形象。“我”并非单个的“我”,而是一个群体,是湖南人民的英雄群像,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形象的具体体现。

永州市知名诗人蒋孝武先生的《白屋居吟稿》佳什连翩,情文并茂,特举《秋声怨》一篇窥其构思之妙,转折情深:

落叶无声匝地秋, 时闻艳曲出高楼。

婴啼白屋家人怨, 只为钱钞看病愁。

与旧曲《月儿弯弯照九州》同工而过之。

星汉灿烂,万花吐艳。今摘取一二,足以光照天地,香满诗苑。予忖度之,绝句之起承转合,有三点可资借鉴,其一:一二句要善铺垫,巧蓄势。其二:第三句寻媒介,爆亮点。其三:第四句顺水推舟,自然功成。

实践出真知,望诸君不妨一试。

发现/学习写绝句,起承转合让诗句跌宕起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