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且说流觞先生这日无事,往去夫子处。

却在夫子住所见到两个意想不到的人,正和逹文、石尔、夫子交谈。

一人约若二十多岁,身著青袍,头顶士冠,飞扬洒脱,端得风流潇洒。此人乃是他的故交好友丹阳山人,以‘磨字成恨’著称于东南文坛!(丹阳山人,乃Adans65也)

另一女子素衣淡雅,眉若远山,眸如明晶,肤若凝脂。此女名静女,诗词双绝,出身东南大府,与流觞一族有通族之谊。(静女,即静女如瓷也)

「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几人再次叙礼。

流觞先生方知二人此来却是为他,拟结伴同去东南学府,参加诗学论坛,共襄盛举。

东南学府乃东南一十四州的最高文府,又名云麓书院,与西北道的出云学府、京都的栖霞宫并列为当世三大文府。

照例,每三年三大文府都要共同举办一场诗词论坛,广邀天下巨擘大能登坛,讲经布道并刊行天下。流觞三人皆在学府任散闲教授一职,因此,此次盛会定是不能缺席的。

逹文族长知此几人皆是东南文坛执牛耳般的俊才奇葩,心中自有计较,看了夫子一眼,笑道:“蒙诸君赏脸降尊,桃源谷蓬荜生辉!既然诸君为诗词传经布道而来,莫不如我等在此先切磋一番?”

静女和丹阳山人对望一眼,不由莞尔:“久闻桃源谷大贤多隐,吾等正有此意!”

夫子见几人如此热切,无奈摇头,吩咐阿游烧水冲茶不提。

「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这边厢族老石尔先生也不客气,率先发问:“三位高贤可否教我,诗词之道在何?”

众人眉头皆是一皱:此题涉及太广,难以一言尽之,此杀威棒也!盖因为,诗词之道归于学问之道,可以在学、在识、在人、在性、在心...众说纷纭,自古以来难有定论。

见得几人沉吟不语,静女只好先出声:“在心!”。

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诗词之道并于学问,此答甚是。

石尔追问:“此为何心?”

静女:“初心!”

这一说法继续了孔孟两位圣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文观点,亚圣又曾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静女把学问、诗词之道与人文之道并之,也无不可。

“初心为何?”石尔紧追,静女略有沉吟。

流觞先生见状,在一边接道:“此心当如李太白者,处子之纯也;又如杜圣人,九死不悔也;更如屈夫子,苏世横流也;亦如苏学士,光风霁月也!故此,此心之初为善,为真,为纯,为一。

流觞先生以诗仙诗圣词祖词君的高风亮节和诗词风格来论初心的各种体现,正是对圣人之言的注解,此为它引之法,却教人辩解不得。

石尔先生暗忖,世人道云麓书院为当世三大名府之一,今日一试,果然卧虎藏龙,名不虚传!

「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逹文先生突然道:“静先生大才,老夫有一问欲请教丹阳山人,山人可否教我?”

丹阳山人没想到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忙道:“老先生客气,某不敢放肆!”

逹文先生:“老夫曾闻诗词以意境为胜,何为意,何为境?

丹阳一愣,自古以来无数前贤大能皆是把意境放在一起论述,却少有把意和境单独拿出来说的,这可如何回答?本欲细思一遍,却见堂中众人皆注目于他,惟有整理思路,慢道:

“春秋云:意乃心之谓也。道家以为:意为念头也。而儒家又云:意为思之倾也。虽各家释义不同,但某以为就诗家而言,意即志也!”

众人对此并无异议,意托于诗,诗以言志,也正是意言志。

丹阳继续道:“人之志,倏忽发散百万,收束则可纯一!而诗词之志亦如此,如日月盈昃,观其规律而知其所往也。如万物生发,明其枯荣而知其理也。如一花一尘,迫观细悟而得大道也。如世事人情,心体身行而知冷暖也。

「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丹阳瞥见夫子等人微微颔首,灵光一现,越发顺畅起来:

“是故,在下以为观、明、体、悟之所得,皆为诗意!”

丹阳略带得意,结道:“故而,意乃神之观也,乃理之明也,乃道之悟也,乃情之体也!

及此,众人已抚掌而笑。

夫子忽然长身而起,大笑道:“好一个意!好一个丹阳山人!”

丹阳与夫子也是老相识,两人相识一笑。只见夫子又道:“自古以来,众贤对诗之意无确切之说,丹阳观点与吾不谋而合。丹阳,吾知音也!”

旁侧静女忍不住扶首而笑:“夫子莫非姓王?”

啸月山人一愣,众人皆畅怀大笑。此乃刺夫子老王卖瓜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篇外

说文解字卷十中,意的解释为志,这是有出处的。

现在,我们普遍理解的意就是念头、是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

从诗词学的角度出发,诗言志开始的定义范畴是抒发人的志向、抱负,到了汉代才明确为抒发人的思想情感,把情和志做了统一,这是符合普遍认知的。

而在本文中,丹阳山人把诗的意和志等同以待,正是建立在‘情志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志还是抱负的意思,那么,这个志就不是诗之意的全部。

「阿游学诗记」第九回:世上诗坛风云起,名士才女聚桃源


此文旨在验证‘神骨格’统一于意境之下。

意既然是情和志的统一,那么,通过‘观、明、体、悟’四法所得到的就是全部的诗意。按照丹阳对诗词之志的解释,意又可分为神之观、理之明、道之悟、情之体。

神韵、风骨、格调三说又分别对应着神之观、道之悟、理之明,和‘神骨格’统一于意境这个理论不吻而合!

本文还涉及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准则!

人之志,倏忽发散百万,收束则可纯一!

当这个志,即这个念头发出的时候有千百万,但是入了诗词,必须是纯一的意。这样,才不会出现破境、杂芜、浪费字墨的现象,才能让读者直接感触到作者的意,也才能得诗之清!

切记切记,此法千年以降,为评判诗意高下之准绳,从未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