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游学诗记」第二回:细察万物描其色,风人之味自取来!

啸月山人乃饱学之士,声名遐迩,文名远达,深得族人敬慕。

众人得知阿游与啸月山人师徒名分已定,十分欢喜张罗夜宴。

「阿游学诗记」第二回:细察万物描其色,风人之味自取来!

是夜,新月东悬,众星烁微。

夜宴设在宗祠大院外开阔的空地上,族长逹文先生、族老石尔先生以及族内的大部分青年才俊皆有列席,一为庆贺夫子得一佳徒,另外也有族内小聚之意。

夫子和几位族内耆老、族长同列席首,阿游也被众人塞到夫子的身边,时刻聆听提携。

「阿游学诗记」第二回:细察万物描其色,风人之味自取来!

酒过半巡,众人皆醺。

逹文先生一时兴趣大起,拉过身边正在啃嚼的阿游,曰:“小子欲学诗,吾且问你一二。”

说罢,指着丈外郁郁葱葱的新柳,问道:“此为何物?”

阿游放下手中食物,道:“柳树!”

夫子在一旁持著敲之,阿游苦道:“月下春柳!”

夫子再敲之,阿游沉吟半饷,曰:“莫非发思之物?”

族老石尔先生笑道:“小子取巧,再答!”

阿游逐渐从容,答曰:“新柳别是夺心木,一丝一缕总关情!”

众人大笑,夫子颔之。

「阿游学诗记」第二回:细察万物描其色,风人之味自取来!


学诗首学意,此为千古不移之理。

但是,‘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它形于外而得于内,发乎情而感在心。

象为万物表,意为万物主。

意,其性无形无色无声无味,可以著人之色,又可以去人之味,又可分为有我、无我之意。

夫子问阿游柳树是何物?阿游开始回答是‘柳树’,柳树只是最平常的认知,任何人都知道,此为表象,所以夫子不悦。

阿游第二次回答‘月下春柳’,此时阿游对柳树有了一定的认知,知道借景之法,月白柳青,不失为美景。但是,夫子仍不满意,因为这仍是表象,不过增了些修饰。有如很多人写诗,景色写的琳琅满目,但读起来感觉很生分,不传神,不生动,这是神未透、意不精之故。

再后来,阿游学聪明了,不再正面回答,而是说“此乃发思之物”。杨柳发丝,古人早已赋予其思念依依的意象,此说取巧,但已触摸诗词的三分真意。

「阿游学诗记」第二回:细察万物描其色,风人之味自取来!​石尔先生最后迫问之,阿游已得其味。

万物本无情,只是因为人的心中有所寄托,在不同人的眼里心中就有了不同的感触。游子见柳色,可思乡;游客见柳色,可感春;思妇见柳树,可相思。所以,才会有‘一丝一缕总关情’之说。这说明阿游已可以借此物发自己之思,著自己之色,得自己之味了。

是故,初学诗者,当‘用所咏物之物著自己之味’为佳!

道常人之言,又或者生描死刻,均不足取也。

特别感谢: 恭请石尔先生、逹文先生入本文传诗布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