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營造技術解刨圖之斗拱(二)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接上回,我們來說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層。在這一層,鬥件、拱件比第二層翻了一倍。有四個拱件,八個鬥件。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在斗拱的簷面,橫向安裝著三個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萬拱,正心萬拱兩側是單才瓜拱。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在斗拱的山面,縱向安放著一個拱件—頭昂,它扣著簷面的三個拱件。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在正心萬拱兩側安放兩個槽升子。單才瓜拱兩側安放三才升。昂的前後安放十八斗。接下來我們就一一單獨介紹。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正心萬拱,源自宋式慢拱,確切的說,宋式斗拱在這一層的這個位置應為壁內慢拱。宋《營造法式》說:‘五曰慢拱。或謂之“腎拱”。施之於泥道、瓜子拱之上。其長九十二分’。清式正心萬拱的比例繼承了宋式的慢拱,為九點二斗口。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單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稱為瓜子拱。宋《營造法式》說:‘三曰瓜子拱。施於跳頭。、、、其長七十二分’。明清斗拱中的單才瓜拱按比例比較相對短一些,為六點二斗口長。安放位置與作用和瓜子拱相當。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頭昂,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單昂斗拱中就稱為昂。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狀、安裝方式與功能上和清昂有較大的差異,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對比說明,在此暫且不提。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我們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把兩個擺在一起,就能看出它們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區別的。上圖左為明式昂,右為清式昂。 在這一層正心萬拱上的兩個槽升子和第二層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紹了。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鬥。宋《營造法式》說:‘四曰散鬥。亦謂之“小鬥”,或謂之“順桁鬥”,又謂之“騎互鬥”。施之於拱兩頭。橫開口,兩耳,以廣為面。、、、其長十六分,廣十四分。’在這裡我理解,施與拱兩頭的應是“小鬥”, “順桁鬥”。清式三才升的長寬相等,為一點四鬥口。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騎互鬥”。十八斗寬一點四鬥口,長一點八斗口,在垂直於開口一側開有和昂的接觸槽。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層有五個拱件,九個鬥件,和一個斗拱附屬件-正心枋。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在這一層中,第一次出現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簷面的正中。與它相列的是兩個單才萬拱,隔跳相列著單才瓜拱。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這一層的山面安放著一個斗拱件,二昂。它扣住所有這層的簷面件。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在單才萬拱和單才瓜拱兩端安放著三才升。二昂的前面安放十八斗。這層的三才升、十八斗和上一層的相同,就不再說了,下面就說說其它幾個件的淵源簡況。 先說正心枋,一般來說,它既不是鬥件也不是拱件,宋《營造法式》中的造拱、造鬥之制沒提到它。但它與斗拱在大木建築中同時出現,所以大多將其列入斗拱的附屬件。在這裡,為了區分觀察方便我把它做成了透明體。《清式營造則例》說“正心枋。長按面闊,高按一踩,厚按一個半口數。其層數,自鬥口二踩以上用,再至撐木頭上皮,每一踩得一層。”所有我們往後還會看到它的出現。“長按面闊”這句在以後詳解無殿時再做解釋。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這一層的單才瓜拱和第三層的相同,這裡就不再介紹了,說說單才萬拱。清式單才萬拱源自宋式斗拱的慢拱。在第三層的正心萬拱也稱源自宋式慢拱,但那是壁內慢拱。用在出跳位置的慢拱在用材上和壁內慢拱有區別。長度是一樣的,清式的單才萬拱為九點二斗口長。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裝配狀態中它和正心萬拱的長度是相等的。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我們再來看看二昂。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二昂由於比頭昂高了一層,所以裡外又個多了一個出跳。身子長了,刻口多了倆,昂嘴形狀同樣,但在後面沒了安放昂上三才升的位置,做到第五層時,就可看到為什麼。第四層到此為止,下回分解第五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