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朱棣约定平分天下 事成后他却落得一世凄凉

《明通鉴》有这样一句话,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

他与朱棣约定平分天下 事成后他却落得一世凄凉​善谋。”

意思是朱元璋26个儿子里面,燕王朱棣善于作战,宁王朱权善于谋略。

朱棣英勇善战,这个不消说,大伙儿都知道。朱权其实比他更猛。朱棣20岁就藩北平府,而朱权13岁便封为宁王,15岁就藩大宁府。朱权的封地比朱棣更靠西北,直接与蒙古接壤,真正做到了“皇子守国门”。

明朝立国之初,残元蠢蠢欲动,边疆不稳。朱权的王爷日子过得酸爽无比——过一段日子,就会奉命出征,参与打击蒙古骑兵,将曾经嚣张跋扈的蒙古骑兵收拾得服服帖帖。

朱元璋高兴坏了:“朕无北顾忧矣!”

1398年到1399年,明朝接二连三发生了叁件大事。

一是朱元璋死了,二是朱允炆登基为帝了,三是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造反了。

朱棣这次发起“靖难之役”,没有经过长期、充分的准备,多少有些仓促。起兵后,他身边没有多少兵力,只有区区数万人。这点兵力怎么打仗呢?朱棣把目光盯向弟弟、宁王朱权。

这是因为,朱权拥有一支强大的常规部队,“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如果能把朱权拉拢进自己的队伍,该有多好啊!“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朱棣这样想的时候,哈喇子都流了出来。

可是,朱棣想拉拢朱权,建文帝何尝不这样想?建文帝害怕朱权投向朱棣,派人召他进京。

朱权左思右想:既不能响应朱棣的号召参加“靖难之役”,又不能轻易倒向建文帝。毕竟,建文帝此前主张的“削藩”,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决定采取中立策略,谁都不帮,坐山观虎斗。

看到朱权态度暧昧,朱棣坐不住了。

1399年10月,朱棣率领大军抄小道来到朱权的地盘。朱权以为朱棣是来攻打自己的,做好了战斗准备。没想到,朱棣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远的地方,竟然单枪匹马进城来见他。一见面,朱棣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苦,说自己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穷困至极,请弟弟当中间人向朝廷求情,赦免了自己。

他可万万没有料到,就在这几天,朱棣悄悄地买通了朵颜三卫首领以及大宁驻军将领。

几天后,朱棣提出要离开了。朱权很高兴,亲自出门去送这尊“菩萨”。然而,这一送出门,他就再也回不去了。在践行仪式上,朱棣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朱权的大宁驻军和朵颜三卫却一动不动。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抗战死外,他们全都放下武器,投降了朱棣。

那一刻,朱权的脸色一定相当难看。毕竟,他可是以“谋略”著称的。

“既来之,则安之。”朱权被朱棣挟持加入“靖难之役”的队伍后,倒也没有耍小脾气。他尽职尽责地为朱棣草拟檄文,参与军事策划,完成领导交办的一切任务,态度很合作,朱棣很满意。

朱棣对朱权表示:“事成,当中分天下。”

4年后,事情果然成了。朱棣攻入南京,在混乱之中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这时候,应该是朱棣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可是朱棣却压根儿不提这事儿,好像从来没有说过“中分天下”的话似的。

当然,朱权知道朱棣的为人,所谓“中分天下”承诺不过是一张“画饼”。所以,他也没有提出更高要求,只是想把封地从北方移到南方,以便养老。朱棣爽朗地答应了,让朱权自己选地盘。

朱权说:“我要苏州。”

朱棣回答:“苏州属于京畿要地。”

朱权说:“我要钱塘。”

朱棣还是不干,说:“当年父皇把钱塘封给五弟,最终没有实现;后来建文帝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也没好结果。”言外之意,钱塘是不祥之地。

朱棣抛出建宁、重庆、荆州、东昌几块地盘,任朱权选择。朱权很无语。这几块地盘,都是偏僻之地,还不如大宁呢。最终,朱权将封地改在南昌。

朱权在南昌封地的日子过得很是不爽。

首先,朱棣将原有的布政使司改为王府,布政使司不但陈旧,还很狭窄,朱权一家老小根本就不够住。

其次,不久便有人告发朱权巫蛊、诽谤。朱棣派锦衣卫秘密查访,没找到证据,这才作罢。

通过这两件事,朱权懂得了韬光养晦的道理,从此夹起尾巴做人,不再给朝廷添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