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不義而富且貴……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不義而富且貴……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崇德尚義的傳統,把為道義不能推辭某種責任稱為“義不容辭”,把基於正義而產生的憤怒稱為“義憤”,把為了公眾利益而從事的崇高和大無畏的行動稱為“義舉”,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維護正義的人稱為“義士”,把正義的戰爭成為“義戰”,把為正義而戰的軍隊稱為“義師”,把無私奉獻付出自己的勞動的人稱為“義工”。

在孔子這裡,“義”是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道德原則。

本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讀課本《先秦諸子選讀》的第五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全文共節選了《論語》中的十則。

為便於理解,將全篇分為三個部分:義與富貴篇、義與君子篇、義與勇篇。

——文每央導讀

正文共: 2736字 6圖

預計閱讀時間: 7分鐘

一、義與富貴篇

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順從我喜歡的(道義)去做事。”


2、【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3、【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貧賤,君子就不擺脫它。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哪裡能夠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急迫倉促中一定這樣(按照仁的要求)做,就是在受磨難、挫折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的要求去做的。”

總結:先“義”後利,若不合“義”,則舍利取義

二、義與君子篇

1、【原文】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把這事告訴您的人說錯了!父子到了該說話的時候才說,所以人們不討厭他說話;快樂時才笑,所以人們不討厭他笑;父子對於財物,符合道義才取,所以人們不討厭他取。”孔子說:“是這樣啊?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2、【原文】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

【譯文】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孔子說:“如果像臧武仲的智慧,像孟公綽那樣清心寡慾,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加上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成為完美無缺的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美無缺的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面對危難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長期處於窮困之中,不忘記平素的話或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3、【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要考慮是否看得清清楚楚;聽,要考慮是否聽得明明白白;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說話,要思考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不怠慢,不苟且;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氣憤的時候,要考慮發怒是否會導致後患;見到某種想得到的東西,要考慮是否合乎道義。”


4、【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什麼是一定要怎麼做,沒有什麼事一定不要怎麼做,一切按照義去做。”


5、【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許多人)不培養品德,不講習學問,聽到合乎道義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不能改正,是我的擔憂啊。”

總結:“義”是君子的行為規範

三、義與勇篇

1、【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陽貨》

【譯文】子路說:“君子尊崇勇嗎?”孔子說:“在位者有勇而無義就會作亂,平民有勇而無義就會成為強盜。”


2【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總結:君子應始終把義作為至高無上的準則。如果只是有勇而無義,就會犯上作亂。只有把義與勇相融相合,統為一體才能真正做到見義而為。

0

【總結】

由以上義與富貴,義與君子,義與勇敢這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 對於富貴的取得要符合道義,對於君子人格的完善也要按照道義的要求來辦事,對於勇敢,不能只勇而無義,否則就會出亂,出盜。義,是一種道德,是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道德原則,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種形式,一個重要的環節。而義則是通過禮來實現的,符合於仁、禮要求的,就是義,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它們都是實現仁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