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太強,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該怎麼辦?

孫孝南

我不知道題主說的孩子是幾歲,因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生理心理發育階段都不同,找到確切的年齡,更有助於分析其原因,在這裡我只能從全局角度談一下孩子的問題。

無論是青春期還是幼年時期的孩子,都是會有自尊心的。這是自我認知健康的表現。題主說的自尊心太強,表現形式是“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我認為更傾向於青春期的青年問題。此類問題很常見,也令許多家長頭痛不已。其原因就是孩子從兒童到成人的提升,生理上和心理發育上的脫節。

這個階段,往往不能用以前經驗來對待孩子,孩子會有自己的思想,會有自己的情緒,家長式管教已經成為許多問題的爆發點。其實這個時候,我們適合同孩子做朋友。

同孩子說幾句話就哭,需要考慮和孩子說的什麼話,其實有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你把這些話和你的同齡人說一下,你感覺合不合適。其實,孩子逆反心理往往是家長方面比較多,好多孩子覺得父母交流起來困難,其實都是父母身份角色決定的。相比較國外那種更輕鬆的家庭環境,國內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心理問題出現的更多。

我們要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並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一階段,家長往往認為孩子長大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子耐心與他們交流了,有些時候也會很粗暴的表示出來。更多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孩子表現出的自尊心強,其實更多的是表示出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與關愛。

交流理解關懷體諒,孩子正在蛻變,當爹媽的最後一道坎,好好處理與孩子們的關係,這些摩擦磕碰,都是將來餐桌上美好的回憶。


鵜鶘心理陳小康

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父母苦於孩子的“說不得”,從三五歲大的學齡前兒童到十幾歲的青春期少年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問題。

那麼,是什麼使得孩子越來越“說不得“了呢?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個問題毫無疑問與孩子的自尊心有關孩子之所以“說不得”,是因為他感到在被說的過程中,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傷害

但在這裡,這種傷害可能以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情況是父母的言語行為刺傷了孩子。比如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開口就是否定、嫌棄、責備、控制,孩子一下子就感覺自己的自尊與價值被整個否定,自然難以接受。

另一種情況裡,父母的言語行為並不過分,但因為孩子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種價值觀:如果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被他人指了出來,那麼我就是不好的,沒價值的,丟臉的,是要無地自容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強烈地拒斥被“說”。

因此,父母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先弄清楚,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因為哪種原因而不願被說。

如果經過反省,父母發現自己確實在批評孩子時言語行為不當,那麼就要真正做出改變,而不是要求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不要計較父母的態度”。誰都不喜歡刺傷自己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不該施加在對父母缺乏反抗力的孩子身上。

而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說不得”的原因是後一種,那麼就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懷著耐心與愛心陪伴、引導孩子認識到,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並不是定義他的唯一方式,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方式,他有很多很有價值的特質,他應該看到自己的這些閃光點。

在父母的陪伴和言傳身教下,孩子就會慢慢會轉變自己的心態和做法。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你所說的“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 ”其中的“說”應該指的是批評吧?孩子犯錯時,為什麼一定要“說”孩子呢?或者說,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說”孩子,孩子才不會“傷心流淚生悶氣”呢?

我小時候也是個這樣“說不得”的孩子。任何人“說”我兩句,我就會低下頭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是父母批評我,立馬委屈得掉淚。雖然長大後盡力改變自己,但是長到現在快30了,依然沒有多大改觀。

以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告訴你,孩子被父母“說”時的的真實感受:


1.我犯了錯,我很壞。我不值得別人喜歡。——所以我羞愧得低下頭。

2.我沒有做好,是因為什麼原因。你問都不問就批評我,你不相信我能夠做好,在你眼裡我一無是處。——我很委屈。

3.我做錯事,你只是批評我,卻不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你希望我不用教就會,我真的做不到。——更加委屈。

4.你也會犯錯,你做錯事我可從來不敢這樣“說”你,這不公平!——委屈死了。

5.你不允許我犯錯,我犯了錯你就不喜歡我了。我是你的孩子,我怕你不喜歡我,所以我要小心翼翼,不容許自己再犯錯。——更加敏感,內向,不敢嘗試,怕再犯錯。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能夠清楚地記起每次被父母批評時羞憤委屈的感覺,經常會抱怨父母不懂教育,不能體察兒童敏感的小心思,導致我小時候受到這麼多的心理傷害。同時也會反思,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我會怎麼處理。

當了媽媽以後,尤其是孩子開始調皮搗蛋家裡經常一地雞毛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那些傷人心的話是在自己心力交瘁的時候很容易說出口的。家裡家外一大堆事,孩子卻還在添亂,每一個為了生活頻臨崩潰的媽媽,大概都很容易在被娃折磨得失去理智的時候脫口而出吧?

但是,我們也曾是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的孩子,我們在幼年時受過的痛和苦不該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無論生活多麼忙亂,都不該是放任自己情緒在孩子身上發洩的理由。我們必須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好好學習如何跟孩子溝通。


1.表達自己的愛。孩子犯錯時最擔心的就是“爸爸媽媽還愛我嗎?”所以,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不會隨意批評責罰自己。他們不遺餘力地教導我,是因為他們愛我,希望我未來能夠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2.與孩子共情,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家長首先要能夠接受孩子犯錯,理解孩子的心情,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讓孩子說出事情的前因後果。在講述的過程中和他一起梳理事情的脈絡,明晰對錯。當孩子願意和你溝通,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完全接納的,自然就不會一個人委屈流淚,生悶氣。

3.孩子犯了錯,讓孩子接受“自然懲罰”。孩子做了錯事後,自責,懊惱,受到別人嘲笑,甚至受到小小的傷害,這些感受本身就是一種自然懲罰。家長千萬不要試圖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提前教育避免犯錯,避免受罰。孩子犯錯後,家長需要耐心地跟孩子分析,讓他體會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而不是會受到父母怎樣的對待。當孩子感受到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導致自己得到了不太好的待遇時,家長可以適時引導孩子如何彌補過錯。


曾經看過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受益匪淺,強烈推薦給有這方面困惑的父母。


點染美術

看了很多回答,感覺好像都有點意思,但是感覺又都沒抓住重點。

這個問題不是孩子自尊心太強,而是孩子不能接受失敗。難道自尊心太強就不接受失敗嗎?這個邏輯有問題。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接受失敗呢?

無論哪種問題,一般都是分為內因和外因,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內因:

1.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孩子開始意識的覺醒,開始學會控制事物,所以他們希望成功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是正確的,以便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所以這時候他們本能的就排斥失敗。這是正常的。

2.年齡限制,孩子不能正確的評價對錯是非。

為什麼常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就是因為孩子確實因為年齡色原因,很多情況下不能正確區分對錯。

外因

1.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

家長過於在乎結果,過於強調成功勝利,而不認可失敗。傳遞給孩子的觀念就是正確成功就是好的,失敗錯誤就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孩子本能的就害怕失敗,排斥失敗,所以不願意承認失敗。

2.家長的過度表揚

現在家庭大都流行快樂教育,表揚教育。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厲害”,過度表揚的結果固然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過度的結果導致孩子的自負。孩子潛意識覺得自己是最棒的,最厲害的。既然最棒最聰明最厲害,當然就不可能犯錯誤,不可能失敗。所以孩子肯定不能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1.正確評估孩子

評估孩子的生長髮育階段,評估孩子的能力。適當的不承認失敗是有益的,適當遷就孩子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千萬注意把握尺度。

2.家長正確對待失敗,不要只在意結果,多關注過程

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加美麗。即使我們失敗了,但是我們過程中學到了經驗,下一次就更加靠近成功。失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努力不認真不拼搏的過程。

3.多鼓勵少表揚

現在家庭普遍表揚過度,孩子在家裡天下第一,說啥就是啥,所有人都遷就孩子,讓著孩子。讓孩子錯誤的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到外面,這不行那不行,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4.適當的挫折教育

現在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的家庭很少,畢竟都是一兩個孩子,都寶貝的不得了。孩子沒經歷過任何挫折,結果一遇到辦不了的事就容易情緒失控,會大哭大鬧。家長很有必要讓孩子經歷適當的挫折,學會控制自己單位情緒。

5.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可以讓孩子,但是不能沒有是非對錯觀念。很多家庭明明孩子錯了或失敗了,但是一哭鬧就說“好吧,你對,你厲害”,這樣來哄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更滋長了孩子的“我都對”的錯誤思想。我們可以故意輸,讓孩子贏,但是我們不能混淆是非,對錯不分。


神通奶爸

經常有家長跟我諮詢,說孩子太敏感了,有時候一句話說重了就接受不了,賭氣不吃飯,甚至默默在房間裡哭,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多人稱這樣的孩子為“玻璃心”:自尊心過強,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過分脆弱。

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爭強好勝,嫉妒心強。典型特徵有三點:聽不得批評;聽不得表揚別人比自己強;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用氣球對兒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個沒有氣的氣球毫無價值,然而氣充得太滿會容易脹破;只有氣充得不多也不少,才會兼具觀賞性與安全性。”

自尊心是孩子社會化過程與成長曆程中的寶貴財富,但自尊心過強並不是什麼好事。適度的自尊心才是自信的基石。

自尊心太強的原因:

父母的溺愛、嬌生慣養、對孩子百依百順,以及過度的誇獎和肯定,都會助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聽不得逆耳話,遇到挫折會畏縮逃避,不敢面對。

面對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1. 做出示範,收起自己過強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的自尊心是因為比較而逐漸提升的,如“你比你同學都強多了”這樣簡單的比較與表揚容易將孩子的自尊心變成一種虛榮心。

父母首先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有失偏頗,不要隨便拿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不在孩子面前做出爭強好勝的示範,專注孩子自身一點一滴的成長和進步。

多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優秀的地方各不相同”等理念來引導孩子,教孩子正確看待失敗,放平心態。

2. 正確誇獎和批評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力所能及又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務,家長無需刻意表揚。過分表揚會讓孩子容易放棄努力、害怕面對失敗與挑戰。

誇獎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誇“聰明”,或是空泛的“你真棒”,當孩子表現好時,終點誇獎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批評孩子時,由於孩子自尊心很強,家長要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採用恰當的方式,不隨意貶損孩子,對事不對人,主要是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

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自尊心健康良好地發展。

3. 幫助孩子認識和處理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沮喪低落的時候,不要盲目指責和逼迫孩子,自尊心強的孩子承受打擊和挫折的能力弱。

家長最重要的是陪在孩子身邊,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如“跟媽媽說說,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了所以很難過?”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情緒和感受,陪孩子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孩子會漸漸明白,其實挫折也沒那麼可怕,只要自己願意想辦法解決,事情總是會朝積極地方向發展。

孩子只有能接納、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想要處理情緒,解決問題的勇氣,從而將自尊心迴歸到正常狀態,逐漸形成積極地思維模式。

4. 父母適當放手,多讓孩子經歷體驗

很多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保護和干預過多,沒經歷過風雨,見過世面。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鼓勵孩子嘗試一些富有挑戰的事情。

通過更多的經歷和體驗,他會更加明白不會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失敗在所難免;認識到自己有長處有短處,不必事事爭第一。

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心態更加平和、寬容。


錢志亮工作室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說得,偏偏自己家的孩子犯錯說不得,不是自己家孩子自尊心太強的問題,是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很多家長頭疼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不知道如何把握批評與懲罰的度,說重了,懲罰嚴了怕孩子自尊心受傷,產生心理陰影,太順著孩子,會溺愛毀了孩子。為什麼父母語重心長的教育在孩子面前那麼的蒼白?

其實,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對於孩子不當行為,父母不約束,不忍心說不,實際就是不負責,或者放棄責任的教育!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與懲罰呢?


第一,內外一致,不樹立兩套規則

有的家長在家裡無比遷就孩子的不良行為,出門在外時卻又要求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應該保證家庭和社會的行為規則一致,拒絕孩子私下犯規就是幫助他掌握統一的遊戲規則,更能適應社會!

第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自己的錯誤自己承擔

比如,孩子早上愛賴床起不來總遲到,家長不應該哄他們起床或者跑去跟老師道歉;孩子學習拖拉,丟三落四,家長不應該請假去給孩子送作業。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自己去承擔老師的懲罰,這樣才能慢慢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科學的批評和懲罰,不但不會傷害孩子自尊心,還會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才更能從中吸取教訓,糾正不當行為,成為更優秀的孩子!


向孩子說不的一些原則

1.孩子做父母不喜歡的不當行為時,不僅要語言告誡外,更重要是引導做有意義的事。

2.約束來自規矩,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指定各種規矩。

3.冷靜對待孩子的某些言行。

4.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和不合適行為時,要明確拒絕,並說明理由。

5.對孩子說不時,要堅持到底,不可動搖立場。


疏影淺雪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談到“怎麼辦”的問題時,比較難,真的要看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點來具體確定。所以,下面只談一些基礎理念。

1、當孩子的自尊心強到“說不得”時,可能代表著他的自尊需求從未被滿足。

我們的家長來自於過去的年代,屬於粗放型經濟下的產物,從沒有被精緻地對待過。而現在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屬於需要被精緻對待的孩子。這種差異使得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造成孩子的需求難以被滿足的結果。

要知道,這一代的孩子,物質上的精細已不能滿足其需要,精神上的精緻必須同步抵達。

所以,家長要謹慎對待此事,一個自尊心從未被滿足的孩子,會攜帶著恥辱感度過其一生。

2、當孩子“傷心、流淚、生悶氣”時,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不代表孩子有了什麼大的問題。

如果在孩子傷心、流淚、生悶氣時,家長能夠保持安靜、安寧的狀態,給他一個自由的空間,不去打擾他,允許孩子徹底痛快地流完他的眼淚,孩子的內在其實就已經完成了一次調整。這種被允許的情形經歷幾次之後,孩子會自然地從這個狀態中出來(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迅速地自發完成調整)。

非常容易造成後續問題的是:家長看到孩子哭時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有時甚至想方設法阻止孩子哭泣、難過、生悶氣,這會影響孩子情緒的疏解。

家長的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會促使孩子形成一種慣性模式,來控制家長。 而阻止會使孩子體內被激發的情緒能量阻塞在內,長期得不到疏導,會導致身體的疾病。

3、孩子情緒得到自由疏導之後,有一步是家長必須要做的。

要把孩子抱在懷裡,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我愛你”。然後,靜靜地摟著他,撫摸他的後背與後腦,讓他能夠在你這裡感受到安全與接納。(這是對小孩子而言的,大孩子的話,要視情形而定)

4、在孩子與家長的信任建立起來之後,進行深一步的交流。

告訴孩子:“如果我們說錯了,你可以打斷我們、為自己辯解”、“如果你不想聽我們說話,你可以告訴我們‘我不想聽,我想自己安靜一會兒’”、…… 教給孩子用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他以後遇到這種情形,就不再需要藉助哭泣、難過、生悶氣這些無力的方式了。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現在媽媽們都有個共同的難題:孩子越來越難養了,個性比我們小時候鮮明,脾氣也要大很多。

上次和三個好朋友一起聚會,一個朋友帶來了自己上幼兒園的孩子,幾個女人在聊天,孩子在旁邊說了幾句話就開始發脾氣。當媽媽的感覺不好意思,就說了他幾句,結果更不得了。當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氣氛的破壞者,一個在座的心理諮詢師解決了這個問題。她首先對著孩子說:你好,我是你媽媽的朋友,你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子。剛才一直和你媽媽在說話,都沒有和你打招呼,你願意我們來認識一下嗎?

孩子楞了一下,還是繼續拿著筷子在拍桌子。

她繼續笑著看著孩子:剛才我忽視了你的感受,你好象說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沒有留意。我願意向你道歉。同時,也很想聽你再和我說說這件事。

孩子安靜下來,但還是沒有說話。

她繼續笑著和孩子說:或者,你期望我做些什麼,能讓你現在的感覺好一點呢?

孩子這時回答:我再也不給你們表演唱歌了。

孩子媽媽在旁邊補充說孩子前幾天在幼兒園表演唱歌的節目。剛才也是說到了這個,媽媽當時就只是很驕傲說我們寶寶很厲害。孩子確實在那裡說了幾句話而我們沒有人留意到。

她又問:我也有一些唱歌的經驗,不過我已經好久沒有當著很多人表演了,你願意和我分享一下你的表演嗎?

孩子開始安靜的和她描述自己的驕傲的登臺表演經過。兩個人聊得很開心。

孩子有脾氣時,往往是因為自我意識出現了,這個孩子要當自己感覺中的有話語權或者重要的這個自己。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脾氣當成壞事,先把孩子劃到壞孩子的圈子裡,然後去定義他的行為。用我們的諮詢師的話說:把這些都當成幫孩子送信的信差,重要的是這封信,而不是這個行為。


悅心喜語

我是暖心理的簽約心理諮詢師陳旭龍,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題主你好,你沒有交待孩子的年齡多大?一般來說,你所說的情況,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發生的比較普遍,我就以青春期的孩子為主要對象來回答這個問題。

心理諮詢中常有一句話是,孩子的問題大多數都歸根於父母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中也存在。

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年、童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中國式父母大多是會以約束、要求、限制等方式管理孩子,主要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犯錯誤。孩子在這個階段還處於自我同一性(心理學用詞,即明白自己是誰,能幹什麼)的形成期。對父母的要求絕大多數會遵從。父母感到孩子聽他們的話,很乖,也有一定的成就感。

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的自我同一性逐步形成。他們對於自己、他人、世界慢慢地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行為。而父母的人格相當穩定,和幾年前沒有什麼不同,管理孩子的沒有改變,各種各樣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題主所謂的說孩子幾句他們就傷心、流淚、生悶氣,就是你們之間產生一個具體矛盾,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你們的管理。我的女兒也處在青春期,馬上滿13歲。我們在溝通中也出現過同樣了問題,後來我改變了方法,獲得一些效果。分享一下這些方法:
一是把約束、要求、限制等方式管理孩子的方法改變為尊重、建議式的幫助孩子。
二是增強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試著讓他們決定自己幹什麼,怎麼幹,給他們試錯的機會。
三是耐下性子,做了一個好的傾聽者,而不是一個評判者。多瞭解孩子,儘量不要對孩子想法、作法說三道四。
四是無條件接納孩子,不僅接納優點、也要接納不足。他們已逐漸成人,就會有成人的各種起起落落、情緒也會不穩定。這個時候,我的經驗是什麼也不問,也不說,如果她需要幫助,她會告訴我。不需要的話,人家就自己搞定。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暖心理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前兩天坐公交發生的一幕,女孩兒大約4歲左右,跟著外婆一起外出,在公車上,兩人面對面分別坐著一個位置,在某一站,上來一對懷抱著的母女,女兒的外婆要女孩兒起身給這位媽媽讓座,外婆剛一開口,女孩兒就哇哇的哭起來不讓不讓,隨後旁邊的一個人讓了座,然後外婆大概就給小女孩兒講道理,但是完全聽不進去,越說哭的越厲害,索性外婆也停止了。過了沒兩站,又上來一對母子,依舊是重複這一幕,然後就招來了站著的乘客的眼光,外婆也是沒招,一說就哭,不說感覺頭都要抬不起來了。在外婆和小女孩兒的對話過程中,我聽到了小女孩兒說的幾句反駁的話,大致意思就是,自己不佔著位置,就永遠沒有自己的位置了,做別人腿上被抱著不舒服不好玩。雖然我當然覺得小女孩兒略顯不禮貌了些,終歸也是可以理解她的心裡行為的。

一點兒說不得,說了就哭,說了就不樂意,也許是她想表達自己的主見,也許是他對抗耍賴的一種常見招式,不論哪一種,我認為處理這些的情況之前應先做到如下這件事:

首先,每個家長都應該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氣質類型:

常見的四種類型:

膽汁質類型:情感發生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迅速,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具有外傾向,但缺乏自制力和耐心

多血質類型:活潑好動,敏感迅速 ,喜歡與人交往,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但情緒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

粘液質類型:平靜,善於忍讓剋制,生活有規律,態度持重,有耐力,嚴肅認真,但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

抑鬱質類型: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

當然可能面對這四種區分你會說,我們家孩子每個都沾一點邊啊,怎麼辦?那就是你觀察你的孩子還不夠耐心和清醒。

瞭解完孩子的氣質類型之後才能確定如何安撫這一類型的孩子:

膽汁質類型:要培養勇於講取,豪放的品質,防止任性粗暴

多血質類型:要培養執著開朗的性格及穩定的興趣,防止粗枝大葉,虎頭蛇尾

粘液質類型:要培養積極探索精神及踏實,認真的特點,防止墨守成規,謹小慎微

抑鬱質類型:要培養機制、敏銳和自信心,防止疑慮,孤獨。

如果有以上的認知,相信孩子的情緒會平和地多。

那麼如果出現了一說就哭就鬧的情況怎麼辦: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是絕對的前提,但也不是說無理取鬧就這麼任由發展下去。承認孩子的哭,是表示你懂他為何哭,並且向他敘述,知道他為什麼哭,為什麼不樂意。

2、如果能夠安撫情緒,最好給予孩子肢體的接觸,比如擁抱,比如按住他的肩膀

3、家長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遊戲力本能,將事件化解為有意思的遊戲,通過和孩子互動達到讓孩子發洩情緒,表達情緒的目的

3、如果是因為環境導致的孩子哭鬧,應考慮暫時帶孩子離開這個環境

4、當情緒得到安撫平靜之後,可以重複事件已啟發孩子的行為和後果,依然可以利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給剛剛發生的事件一個完整的有意思的結果。

一定不是整齊劃一地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情況,作為家長一定是耐心和清醒的家長,當你關注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的時候,才能處理的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