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可以逃回祖地漠北,清朝灭亡为何没有逃回祖地东北?

twinsing

元朝灭亡能逃回漠北,清朝为什么不能撤回东北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时代变了。

历史不能静态地去看

许多朋友喜欢历史,但在很多时候却没有看待历史的正确视角。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把历史当作一个背景单调的静态图画,认为所有其它条件都是一样的,只是这块这个人和那块那个人不一样,所以这个历史事件就不一样了。

但其实,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曾经长期相对停滞,但每个时代也都有它自己一些独特的因素存在,历史也总在发展,所以不同事件可能会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多数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点都会远远大于其相同点,最终结果不同也很正常了。

从特定角度看,历史虽然有重复,但却也始终处在沧桑剧变之中

特别是清末,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大家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曾经看到的,当时很多大臣都说过,中国“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当时确实有很多大臣这样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清朝和元朝不可能有同样的结果了。

什么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那么什么是那些大臣口中“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呢?也就是近代社会所带来的工业化以及列强兴起、全球殖民等变化。具体到东北这个问题,其实清朝入关的时候,确实想把东北当作自己的自留地,以备以后天下有变时,可以像元朝皇族那样有个退路。但计划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肯定是赶不上变化了,而这个变化就发生在公元1860年前后。

从1860年开始的“闯关东”彻底改变了东北的生态

当然要先说明的一点是,在1860年之前,清朝虽然限制内地向东北移民,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只是限制,不是禁止。比如清朝刚入关时就发布过《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在20多年时间内招募了大量山东和其它省份百姓移民东北。后来虽然这一政策停止实施,但在一些饥荒年份,也曾经默许周边省份百姓进入东北逃荒。

不过大规模的移民东北还是要说到1860年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而沙俄在此时也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蚀渗透,可以说清朝对东北的控制已经面临重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守住领土,清廷正式在局部放开辽东封禁政策,允许内地百姓去东北开垦荒地,充实边疆。

而在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战败之后,

本来在李鸿章所签订的《马关条约》里,辽东半岛已被割让给日本,但后来因为俄、德、法三国不愿看到辽东半岛被日本独吞,所以联合干涉,迫使日本将吃到嘴里的肉又吐了出来,在六天的密集外交活动之后同意将辽东又归还给清朝。

“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把已经咬在嘴里的辽东又吐了出来

虽然通过几个列强之间的博弈,清朝侥幸保住了辽东,但这个过程还是把清廷吓得不轻,使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尽快增加东北人口,辽东迟早还是保不住因此在1897年,清廷全面放开辽东封禁,内地人口开始大规模移民东北。到1910年,东三省人口已经达到1800万人,汉族人已经占据了绝对多数,东北这个清朝曾经的自留地早就变了味道,他们想再撤回去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归根结底,是时代的巨大变迁使清廷曾经的如意算盘化成了泡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整个世界的近代化,使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使清廷没能实现其“自留地”计划。


桃花石杂谈


元朝灭亡时其实还拥有很强大的实力,只是碰上更强的明朝,所以只能被赶回漠北老家,结束其全国性政权统治。清朝灭亡首先是属于和平退位,其次满清的东北老家已经被日俄实际控制了,清朝是退无可退,不然说不定就没有和平退位一说了。

朱元璋是靠北伐统一中国的,北伐虽然很成功但并非将元朝都消灭掉,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都逃跑了,当然根据当时资料显示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放走的。北伐只是将元朝的全国性政权地位消灭,使元朝远遁漠北老家,成为割据政权北元。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他们起于漠北,虽然建国98年就亡国,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元朝远远没有到达大一统王朝近三百年时的末世,还是有很多人支持的,比如说明朝建立后,就有很多汉人以元朝遗民自居而不出山为官。

元朝准确来说亡于内乱,全国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统治阶层还是乱成一锅粥,给了南方朱元璋崛起的机会,战了陈友谅,平了张士诚,拥江南之地,真正可以颠覆了元朝。甚至北伐当年元朝内部还在斗争,可以说元朝是亡于自身的,但是他们反过神来,还是拥有很大实力的,退回漠北割据一方还是可以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局势一片大好,基本上南方多省都响应独立起来,清政府还是有底牌的,但是没想到最后的底牌北洋新军为袁世凯所控,最后袁世凯连哄带骗的逼清帝逊位,清朝和平亡国,这是表面原因。

满清统治中国二百多年,当时不论皇族还是大臣中都有一些不甘心分子,他们也想过退回东北老家以图东山再起,但是不可能啊,当时东北成为日本与沙俄实际控制范围,这两个国家一个比一个狠,他们退回去估计下场悲惨的很,所以没有退回去。

1904年东北爆发日俄战争,面对龙兴之地两个国家大打出手,清廷是愤怒异常,最终选择了中立!原因无他因为东北是那两个国家的控制范围,清廷是插不上手的。


清末有一个现象很严重,那就是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别不相信,教科书上还有国家博物馆这些权威地方都有介绍,至于西方列强为何不直接变成殖民地,一方面因为文明体系的不同,统治难度太大,清廷代理压榨的还可以。一方面西方列强互相牵制,谁也不愿意看见对方吃独食,比如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在这种微妙情况之下,西方列强选择了慢慢蚕食清朝,就造成了清末被西方列强实际控制大半个中国的局面,这才是清廷退回不了东北老家的根本原因。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蒙元兴起于漠北,而满清兴起于辽东塞外,都是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也都曾经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但是,蒙元在失去中原以后,北元又存在了二十年,而满清在1911年退位之后却没有能够守住一点儿祖业。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这首先是因为,满清在入主中原二三百年之后,其统治中心早就已经转移到中原了。东北地区虽然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但满族人的主体早就已经迁移到关内。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的满族民众,其多数人都已经迁移到关内。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在满族人口之中只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满族在入关之初,的确是有这样的准备,一旦失去了中原就退回到白山黑水之间。为此,他们修建了柳条边,防止汉人移民东北。但是,这种局面在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被打破,从乾隆中后期开始,出现了汉人大规模移民中国东北的情况。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适合于农耕,汉族百姓来到东北以后很快就在东北立足。到清朝灭亡的时候,已经有数千万汉族百姓移民到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早就不是满族而是汉族了。这个时候,满清贵族就想退回到东北也无处可去了。相反,蒙元的百年间,虽然其民族也分散到世界各地,中原各地也都有蒙族驻屯,但是,其草原的根本之地始终没有失去控制。汉族百姓,以农耕为特长。换句话说,他们除了种地,没有别生存方式。而在草原之上,并不适合于农耕。虽然我没有注意到蒙元有对汉族人移民草原的限制,即便是彻底开放汉族百姓移民到草原,他们也无法生存下去。因而,到蒙元失去中原的时候,草原依然是以蒙古族为主体,他们照样可以在草原上站稳脚跟与明朝对抗了数十年。

第二点,满清入主中原近三百年,已经实现了和中原民众的充分融合。而蒙元虽然也入主中原一百多年,但蒙元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民族融合。他们在入主中原之后,其上层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草原之上的特色。相反,我们来看满清入关之后,很快就实现了与中原民众的融合。等到满清灭亡前夕,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早就已经放弃了他们入关之前的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满清灭亡之后,他们不可能再退回到东北地区。至于各地驻防的八旗兵丁,在其驻防地已经生活了两百多年,其生活更是早就融入到当地百姓之中。后来的满洲国,即便我们不考虑日本人的因素,也绝对不会是满清的延续。满洲国百姓是中国人,掌权的是日本人。溥仪的周围除了日本人就是汉族人,策划溥仪走出东北称帝的主要是一群汉族人,郑孝胥、张景惠、罗振玉等人,相反满清贵族倒是不太热心。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根本就没有到过满洲国!


野叟杂谈

蒙元一朝,立国时间很短,建于1271年,亡于1368年,算起国运不到一百年,真正统治中国的时间也就是从1279年崖山海战灭亡南宋之后,正如朱元璋所说,胡虏无百年国运,蒙古人当年灭了宋朝后,继续向外扩张。



但是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而不是发展生产力,稳定占领区的局势,元朝整个统治阶级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苛捐杂税,原南宋百姓被称为南人,社会地位低下。

蒙古贵族大量圈占良田放牧养马,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天灾加上人祸,终于导致了民变,红巾军起义,动摇了蒙古人统治的基础,最终红巾军出身的将领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了他们的老家。


蒙古人之所以可以逃回祖地漠北,个人觉得当时蒙古人在灭亡金国和南宋及西夏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并没有大规模的受到汉文化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许是影响不够深刻,使得他们仍然保持着草原民族的特性,在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将蒙古人赶到塞外时,他们生活的依旧如鱼得水,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天性。

反观清朝,立国270余年,时间较元朝要长的多,满族人入关后,并未排斥汉文化,相反,还深深的被汉文化影响,清朝政府沿用了很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包括政府组织框架都沿用明朝,所以清朝受明朝影响更深,文化融合程度更高,慢慢的那些八旗子弟由于久未识兵,由于是旗人,能入关的,都是从龙一族。政府出钱养着他们,他们一个个就知道吃喝嫖赌抽,不会种地,不会做生意,成了社会的寄生虫。
所以,清朝灭亡后让他们去回东北老家,去过那种原始渔猎的生活,打死他们也不会回去了。


劲舞苍穹1220


Ljgamdwtp



清帝退位诏书写得很梦幻,“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意思是皇帝不再劳累,悠闲地度过岁月,长期还能得到国民的尊敬,能亲眼看见国泰民安,很令人愉悦。

看起来末代满清统治者很开明,可这一纸诏书却几乎就是北伐前夕的城下之盟。



历来封建统治者会丧心病狂地将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决不允许旁落。数年前满清最高统治者还在残酷镇压要求进步和改革的仁人志士,转眼又变成一副奴颜婢膝苟且偷生的模样。当时的满清已经腐朽得拎不起串了,他们的八旗子弟已经如蛀虫般养尊处优地寄生在汉地无所作为。因此,清王朝的覆灭,在五千年腥风血雨的改朝换代史中,算是比较温和的过程了。



欢迎关注先启历史,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您的观点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先启历史

因为在元朝灭亡时,元顺帝手中仍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而在漠北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也是支持元顺帝的蒙古族牧民,既有军事力量又有群众基础,元顺帝自然可以在漠北立足。



而满清灭亡时,哪怕是他的禁卫军也已被袁世凯控制。至于满清起家的八旗,则早在康熙年间已经堕落,至晚清时,已经和平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此时的满清已经被全国人民彻底放弃。


同时,满清的起家之地——东北三省,由于八旗子弟迁入内地,同时不允许汉民开垦,东三省十分荒凉,人烟稀少。到了晚清开禁后,前去闯关东的主要居民都是以山东、直隶省为主的汉民。显然以汉人为主的东三省不可能,也不会支持满清在东北割据。

因此,处于穷途末路的满清政府,既没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更没有民众基础,他在东北立足的想法也不过是个笑话罢了。实际上满清灭亡后,在日本的支持下,所谓的宗社党也曾策划过满蒙独立,但也不过是刺客式的袭击,最终被张作霖挫败。


鸢飞九天2018

元末,蒙古属于元的一部分,朱元璋仅仅将蒙古势力驱出汉族故地,元朝作为独立的政权仍然存在(与台蒋政权相似)。而且仍然有军队与民众基础。

清朝覆灭之时。满洲权贵也想在满蒙新疆建国,但条件不容许,主要如下:东北在日俄的控制下。蒙古已经宣布独立,在俄罗斯保护之下。新疆也在俄罗斯控制之下,且由于清朝几次都杀戮,已经没有基础。

同时,满洲八旗,早就被白莲教消灭,满洲绿营,已经被洪杨消灭。

面对汉族武装的哗变(辛亥革命),已经没有军队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满洲权贵做出了选择,皇室接受优待,抛弃其余旗人,让其余旗人,自生自灭,基本融入汉族。

满清皇室的措施,使满族民众离心离德,但也保证了普通人的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

民国政府,致力于国家统一,为此打了几十年的仗。例如抗日战争,例如徐树铮的收复蒙古战争,例如新疆~外蒙之战。例如新疆盛世才易帜(利用苏德战争的空隙,乘机回归民国)。


Corring

首先,清朝灭亡不像元朝,元朝是从南往北整个碾压,蒙古人被人追着跑,一直跑到长城外老家。清朝是革命,一夜之间各省通告起义,当地满族人没有时间一下子集中起来溃逃,北京也没有发生动乱,而是和平交接权力,满族代表皇族还在北京,而且还能住故宫,有俸银,起码这部分人就没有逃跑的危机。

其次,元朝蒙古高原一直是蒙古族天下,退回去只要没人追杀就安稳了。清末,作为满族龙兴之地的东北已经不是满人的天下了,俄罗斯人、日本人、关内汉人在东北都扎下了脚跟,甚至和中国没有关系的日俄战争发生在东北,清朝都只能宣称中立,作壁上观。这简直是奇闻中的奇闻。莫不说俄罗斯人日本人清朝不好惹,就是越过柳边墙闯关东的汉人,满族也惹不起了。据统计,从清末开放关东到建国前,关内闯关东的有两千多万人,而满族当时只有几百万,就是全聚集在东北也是少数民族,和内地没有啥区别。

总之,当时满人在全国各地已经生活繁衍了二百多年,已经习惯了当地生活,不像元朝,进入内地不过百年两代人。满族人退不退回去都一样,回去还可能不如留下。


对别酒怯流年用户

元朝和清朝号称马背上的民族,元朝时蒙古人尽管也是花天酒地,但是民族的野性还未丧失,漠北草原的祖地还保留完整,族群还在。因此,灭亡之后还有退路,利用广阔的草原优势可以苟且存活上百年。

而清朝时,经过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八旗早已失去战斗力,清朝末年,各省都已被汉族人恢复权利,清朝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武昌起义后,东北革命军推举蓝天蔚为关外都督,宣布东北脱离清朝而独立,清朝满族根本没有地方去,只能待在北京这些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