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運氣有多好?

秋日詩語2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後來發動靖難之役,打敗建文帝,自己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永樂大帝。

明成祖永樂大帝的運氣到底怎樣呢?


首先,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皇位是輪不到他的,可是他的大哥朱標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立自己的長孫為太子。

太子朱允文性格仁厚,怎麼能是朱棣的對手呢,給朱棣後來成功多少提供有利條件。

其次,朱元璋覺得朱允文性格仁厚,怕自己死後,鎮不住那些功臣。為了讓朱家天下安穩,所以就給他掃清道路,大殺功臣,基本上能征善戰的都被他殺了。


所以後來朱棣起事,朝中基本沒人是朱棣的對手。

最後,朱元璋殺了功臣後,為了更加保險,又大封朱家之人為番王,以作為朝廷的屏障。朱棣就是其中一個。這樣朱棣就有了實力。

在者,朱允文登基為帝后,開始消番,損害天下番王的利益,他們當然不願意。就有了起兵的理由。

這些都是外在因素。最主要的是朱棣的個人能力厲害。若是他自己沒有過人之處,就算在好的機會也不會成功的。就如建文帝雖然順利登基為帝,最後還是被他叔叔打敗了。


中孚鑑

明成祖朱棣的氣運有多好,只看他最後能當了皇帝,就知道他的氣運有多好。

一個人都當了皇帝了,他還能說沒有氣運了?畢竟當初被朱元璋,封為燕王,扼守大名的北門戶,其實朱棣已經徹底喪失了皇權的爭奪。但朱棣就是有一顆不死的心,所以歷史證明,只要希望不滅,一切都可以被改變。

靖難之役是朱棣對他的侄兒朱允文所發動的一場奪權戰鬥,雖然說當時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但畢竟最終的還是將自己的侄兒趕下了王位,而自己坐上了皇位,這不能不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朱棣好就好在,雖然他的皇位來的並不明確,但起碼他用他的後半生,踐行了作為一個優秀帝王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其後我們看到朱棣,數次親征漠北將北元趕得抱頭鼠竄。死前將蒙古問題基本解決了,明朝的邊患由此大幅減輕。終明朝200多年曆史,蒙古也不過是小打小鬧的折騰了一下,雖然土木堡之變再度興盛,但其實也已不復當年的榮光。

對內朱棣修定了《永樂大典》,這是一部比四庫全書要更客觀的史書,足以證明朱棣的文治武功。而朱棣一手促成的鄭和下西洋,則徹底將朱棣和三寶太監這對好基友,在歷史的公功勞簿上大大提升了一個檔次。

所以我們看朱棣這樣一個當初的皇子被封為燕王,已經被斷送了皇權的人,竟然憑著不懈的努力,不但當了皇帝還文治武功,牛逼了一把。最後,雖然說不能封為千古一帝,但起碼在歷史明君當中有他一個位置。這作為一代帝王來說也足慰平生了。

帝王的一生是不能用運氣來概括的,運氣只是一時一刻的榮光,而氣運才是恢宏一世的榮耀。朱棣就是有大氣運的人。

雖然朱棣的子孫多有不孝,但最終的崇禎皇帝還是遵守了他的遺訓:“文死諫,武死戰,國君死社稷。”這也足夠了!

胡侃歷史,多歧為貴。 喜歡就點一下關注!


君箋雅侃紅樓

藩王朱棣的運氣好到沒朋友,漢七國之亂表示壓力很大,西晉八王之亂表示怎麼一個藩王就能把事給辦了,楊廣的弟弟漢王楊諒表示自愧不如,朱棣的兒子朱高煦表示老爸的高度無人能敵,正德朝時的寧王表示造反其實是很艱苦的一件事。朱棣說:我比你們運氣都要好。

朱棣老爸是個狠角色,為了江山無虞,大殺功臣,文官殺,武將殺,光胡惟庸、藍玉兩個案子就幹掉數萬人。等到朱允炆上臺,他身邊能用的也就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雖然道德高尚但嚴重缺乏政治經驗和應對重大變故能力的人。武將方面,除耿炳文廉頗老矣,徐輝祖因為與朱棣有姻親坐了冷板凳,只能啟用李景隆這個草包來做統帥,前線的數次慘敗和幾次眼看就能成功的戰鬥卻功虧一簣都是因為李景隆的愚蠢和剛愎自用,真是令人扼腕。

據說這是李景隆的畫像,不知道九泉之下他有何臉面去見建文帝。

朱元璋替朱棣拔刺還不算完,他還賦予諸侯王危難之時可領兵勤王的職責,從法理上為朱棣日後的靖難之役提供了藉口和理論依據,雖然中央政府並不認同他的“清君側”這一理由,但至少也不會讓朱棣顯得那麼師出無名。事實上,靖難之役時,相當多的地方和藩王都持觀望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朱棣打進南京後立刻就能號令全國的最主要原因。一個要削藩,一個要鋤奸,好像誰都有道理嘛。

最後,我還想說,朱允炆的婦人之仁也是朱棣好運氣的重要原因。打仗就是打仗,朱棣都謀反了,還非要抓活口,又沒那麼大的戰略優勢,結果就是朱棣數次死裡逃生,自己卻只能一把火燃燒自己,照亮了他四叔。


泰山7001

謝悟空邀請。我是歷史達人峰子哥,很樂意分享我的知識和經驗,為你解答疑惑!

從歷代大一統王朝,藩王造反的成功幾率來看,明成祖朱棣可以說是運氣最好的一個。地方藩王,最終能把中央幹趴下的,屈指可數。



(劇照/明成祖 朱棣)


中央與藩鎮

我先舉個漢朝例子。西漢“七國之亂”,也是因為漢景帝“削藩”引起的,但最終都被撲滅。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剪除異姓王,實力強大的異姓王們,無不一一被中央打敗。

一般情況下,中央政權的軍事力量,會大於乃至遠大於地方藩王,必須具有壓倒性優勢。因為只有這樣,位居中央的皇帝才能鎮得住各地藩王,維護至高無上權威,以及國家局面穩定。


明太祖朱元璋的初衷

當然,明太祖朱元璋,也是這麼佈局的。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認為元朝之所以那麼快就滅亡了,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宗室太弱。因此,朱元璋在位時,大封自己兒子們為各地藩王,加強宗室力量,希望朱姓藩王們能共同拱衛京師,成為國之藩籬。

(劇照/建文帝 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剛愎雄猜的主兒,錦衣衛就是朱元璋一手創立,錦衣衛是幹什麼的,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與大臣們相比,他老人家更相信老朱家人,也就是更相信自己的兒子們。朱元璋還給了藩王兒子們一個特權:朝中若有奸佞,藩王可應詔,率兵進京勤王。

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發點是為了江山穩固,防止江山落入他人之手,當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恰恰也為日後的藩王之亂埋下伏筆。

明太祖朱元璋,因長子也是太子的朱標英年早逝,就把朱標之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意識到藩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於是開始實施“削藩”。說白了朱允炆,這是要叔叔們交權。由於削藩削的太急了,前面削的幾個王結局過於悽慘,比如周王直接被逼的舉火自焚而死。

其他藩王們一看,心驚膽戰,束手就擒就是前面幾個藩王的下場,反正橫豎都是一死,不如反抗或可活命。建文帝還是太年輕了,削之過急,手段激進,最終導致心有慼慼的藩王們,同仇敵愾,抱團一起反了,打出的旗號是“奉天靖難、清君側”。這些造反的藩王們之中,為首的就是燕王朱棣,也就後來的明成祖。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雖然封兒子們做藩王,但對藩王們是有限制的,要求藩王們的軍隊人數不得超過《皇明祖制》規定,實際上就是藩王的衛隊,軍事力量並不大。除了戍邊臨塞的幾個藩王(比如燕王朱棣),軍事力量會大點。但是,要知道藩王們那點軍事力量,還遠遠無法與中央政權相抗衡。

當時建文帝的中央軍精銳就有幾十萬人,非常強大,另外輿論倒向和優勢資源也都在建文帝這邊的,可以說佔據壓倒性優勢。朱棣等藩王們就算聯合起來,也遠不是中央軍的對手。


建文帝這一手好牌,是怎麼打輸的呢?

總結一下就是:軍事方面,建文帝任用無能將領,導致大軍潰敗、軍心動搖。政治方面,建文帝任用一幫腐儒誤國,造成主動局面淪為被動。領導人建文帝方面,對待敵人婦人之仁,不夠狠辣,甚至發出詔令“勿傷了朕之皇叔”。另外,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也導致了建文帝缺少久經沙場的大將和能臣可用。



總之,戰略失策,戰術失當,腐儒誤國,皇帝天真……等等這一些列昏招百出,最終建文帝一手好牌愣是被打成了爛牌。結果朱棣越大打越壯大,最終攻破南京,建文帝焚宮後不知所蹤。朱棣勝,稱帝,遷都北京,史稱明成祖。

按照成功幾率,明成祖朱棣本來是不可能打贏的牌,但恰恰碰上了建文帝昏招頻頻,雖說燕王朱棣能力有,但不得不說他的運氣也實在太好了。

建文帝還是太嫩了,缺乏鬥爭經驗,相比老謀深算的叔叔燕王朱棣,薑還是老的辣。燕王朱棣能造反成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是一個意外。雖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峰子奇觀

縱觀靖難四年,朱棣運氣的確不錯,不過我認為他最好的運氣就是遇到了朱允炆,沒有朱允炆的“配合”,他的靖難之路將是困難重重的。

我們且看看朱棣在靖難之役四年當中運氣到底佔了多少?

運氣一:北平密捕,張信報信

靖難之初,朱棣的兵權已經被剝離的差不多了,而且北平大部分官員全是朱允炆調來的,他所能調動的僅僅是王府的800護衛。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朝廷密令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逮捕朱棣,沒想到同為北平都指揮使的張信竟然事先向朱棣高密,最終使得逮捕計劃落空,張昺、謝貴兩人被誘殺。至於朱棣奪取北平控制權,反正不是運氣,畢竟朱棣就藩多年,在北平的影響力還是足夠的。

運氣二:白溝河之戰,風斷帥旗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第一次戰敗後,朝廷再次派遣援軍使其再戰,此時李景隆率領的大軍足有六十萬之中,佔據絕對優勢。此戰起初甚為順利,四月二十四日,燕軍與朝廷兵馬在今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縣南三十里相遇,燕軍首戰失利。

四月二十五日,雙方決戰,朱棣兵力處在劣勢,戰局對燕軍極為不利。然而就在戰事危急之時,一股旋風颳起,竟然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導致李景隆大軍頓時陷入混亂。這不禁救了朱棣一命,更是導致朝廷兵馬大敗,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陣斬。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餘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運氣三:長江天險,水軍降燕

靖難後期,朝廷以駙馬梅殷為帥,統兵40萬繼續伐燕,然而這位梅駙馬北上之後並不與燕軍交戰,甚至對燕軍不聞不問,任憑朱棣的人馬在周圍轉悠。朱棣率領燕軍繞過梅殷主力,直抵長江北岸,此時長江北岸其實並未完全平定,面對長江天險,如果不能迅速渡江,朱棣是必然得返回北平的。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駐守長江的水師投降了朱棣,使得朱棣順利渡過了長江,得以直逼南京。


其實縱觀靖難之役,朱棣數次險象環生,差點戰死沙場,但是似乎總有意外發生,使其大難不死。當然,朝廷方面的應對更是令人詫異,完全就是怎麼能作死怎麼玩,一把天牌愣是玩成了臭牌,這也算是運氣吧。


香茗史館

1,朱允炆夠蠢,竟然按有無功過的順序削藩,應該直接乾死朱棣,考量到朱棣軍事實力還有政治影響力,懟朱棣都應該速戰速決,先搞了幾個沒有實力的,這就把朱棣逼上絕路了,自己作死。

2,朱元璋造的孽,把天下能用的大將都殺光了,剩下一堆書生,怎麼擋燕王?

3,細節問題,天要朱棣活,周王次子有爋僅十歲,惠帝便以其言削周王;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都在南京,本可作為人質,黃子澄說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痺朱棣但實際上當時已經削去四位藩王,可謂掩耳盜鈴;廢藩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給予藩王造反的理由。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變亂,而是中央的削藩引發既得利益者抗爭等等。。

處理幾個小王的時候反映出朱允炆政治手段不夠,還是嫩了一點,反觀朱棣,該病的時候病,該瘋的時候瘋,突發情況也能處理的很好。其實造反是最危險的,因為你站在國家公序良俗的對立面,人心是在別人那裡,自己底氣不足的,但是朱允炆犯了幾個錯,讓天下人觀望起來,於是局面就改變了。 ↓↓↓↓



佩鈺集

說朱棣運氣好,其實指的是靖難之役中的兩次戰役:白溝河之戰和夾河之戰。



白溝河之戰

建文二年,燕王軍隊與建文帝部將李景隆正規軍在白溝河一帶展開交戰。

燕王軍總共10萬人,且遭受過伏擊,損失慘重,而明朝政府軍60萬人,力量懸殊。

李景隆率軍將燕王部隊夾擊,朱棣雖奮力反抗,但眼看就要被擊敗。

就在此時,李景隆帥旗忽然被風吹斷。

明軍瞬間大亂,燕王軍趁機反撲,取得大勝。



夾河之戰

建文帝三年,燕王軍隊與建文帝總兵官盛庸戰於滹沱河一帶。

雙方互有勝負,過程中朱棣曾經深陷重圍,卻因朱允炆的“勿傷皇叔”的命令從容撤退。

決戰之日,盛庸大軍據西南,燕師據東北,激戰半日,互有勝負。

突然,東北風起,塵沙飛揚,滿天沙塵暴讓在西南的盛庸軍睜不開眼,燕王軍乘此神來之風,從左右兩翼橫擊,明軍大敗,燕軍大勝。




縱觀兩次靠幸運取得勝利的戰役,都是在朱棣極其劣勢的情況下出現了反敗為勝的時機,而朱棣也正好抓住了這個時機反敗為勝。

運氣永遠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除了好運與天命所歸,朱棣傑出的軍事才是靖難之役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因素。


明離子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生於應天府(南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建文帝繼位後感到自己受了威脅,就削廢諸藩,先後將五個叔叔降為庶人。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斃,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名義是剷除皇帝身邊奸臣,為國消除災難,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靖難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或者說這就是必然的,不是單單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很多必然條件加在一起才讓朱棣能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取得了天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朱棣的運氣有多好吧:

一、建文帝下達了一道“勿傷我叔”的命令。這無疑給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彈衣,朱棣衝鋒陷陣、斷後掩護,無所不能,而南軍將士面對他時都不敢下殺手,唯恐違背了皇帝的聖旨,大大衰減了平叛軍隊的士氣,擾亂了軍事執行的力度。

二、建文帝朱允炆選派將領存在非常嚴重的失誤。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受點小挫,建文帝就臨陣換將,讓公子哥李景隆換掉了耿炳文,其結果是一敗再敗。徐輝祖在齊眉山大敗朱棣後,建文帝立馬把徐調回,終使南軍潰敗,朱棣再無敵手,李景隆開門納敵,江山易主。

三、每當戰場處於膠著或者靖難軍隊處於劣勢的時候,妖風必起,颳得對方軍隊睜不開眼,甚至刮斷了帥旗,朱棣趁機大舉進攻獲勝。這樣的偶然因素,也被朱棣這樣的軍事天才牢牢抓住,成了決定了戰場勝負關鍵因素。

雖然朱棣在戰爭中屢屢得到有利的風向,關鍵時刻對手屢屢失誤,也許算是“運氣”,但如果沒有實力做基礎,很難想像這些運氣會發揮作用。


孔雀石55

雖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不過人朱棣這部分佔的也忒大了點。

白溝河之戰的妖風

李景隆率60萬大軍,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燕王曾經的部下平安作為前鋒。平安非常熟悉朱棣的的作戰風格。

一開始就伏擊了朱棣,大都督瞿能父子又英勇善戰。朱棣損失慘重,此時李景隆又率主力從背後殺入。朱棣弓箭都用光了,都差點被瞿能活捉了。


按劇情發展,朱棣又會成為眾多反王失敗中的一個。但是突然天就颳起了大風,吹折了李景隆的帥旗,朱棣軍士氣大振。然後趁風在李景隆大軍後放火,李景隆軍大敗。燕軍斬殺明軍10十萬多人,李景隆逃跑到濟南。

這次是靖難之役的轉折點,明軍再無力組織起大規模的軍隊抵抗燕軍。

夾河之戰又遇妖風

建文三年,朱棣軍抵達保定。盛庸率軍二十萬鎮守德州,平安駐守真定。盛庸戰陣嚴謹,兩軍相持不下,張玉戰死。一直打到深夜,朱棣才猛然發現周圍都是明軍。好不容易才瞅準時機逃回大營。



第二天又相持不下,箭矢如雨。一時間東北風大起,塵沙漫天,燕軍順風,明軍向風,沙塵迷眼。燕軍趁勢大敗盛庸軍。然後朱棣就直取金陵了。


漁耕樵讀

朱棣的運氣是很好,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繼而開創一番霸業的恐怕只有朱棣了。

以一隅敵全國,實力上不佔優勢,以藩王對正統,道義上不佔優勢,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偏偏就成功了,運氣是一方面,個人實力更是基礎。

朱棣運氣好還體現在兩次戰役上

白溝河之戰,朱棣面對大將軍李景隆,由於兵力懸殊比較大,朱棣眼看敗局已定,結果旋風驟起,吹折李景隆將旗,南軍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而朱棣卻趁機乘風縱火,最終取得大勝,徹底擊潰南軍。

夾河之戰,朱棣對陣南軍大將盛庸,又是在關鍵時刻大風驟起,南軍迎風作戰,眼睛被風沙迷住,招架不住朱棣的進攻,南軍再次大敗。

通過這兩次戰役,朱棣在危及時刻總能有大風相助,真實運氣好到爆表。

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看出,所謂的“大風忽起”幫助朱棣獲勝,實際上是為了表明朱棣順應天意,而建文帝是逆天而行,這樣的描述不過是為了給朱棣的“靖難”披上“合法”的外衣。

朱棣能夠最終取得勝利,一方面是自己足夠出色。另一方面是建文帝自身的失誤太多了,既想平叛,又缺少殺伐的決心,最終導致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