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蒙古打败的宋朝,为什么不去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东南亚建立国家?

钱用草袋装89时尚

说起来南宋也够倒霉的,北方的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奢靡生活之后,终于变得弱不禁风,没想到北方草原上却崛起了让人无法战胜的蒙古帝国。不仅如此,在忽必烈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打败南宋,召集了整个帝国境内的军队向南宋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南宋的灭亡是肯定的了。

那么宋朝为什么没有去东南亚建国呢?

其实无非就是三个原因:没想过要去、想去也去不了、去了也打不过。

没想过要去。

宋朝这个朝代,与汉唐时期不一样,宋朝自从建立起就缺少一份雄才大略的气质。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是例子。这个盟约签订之后,每年数十万的岁币,竟然让宋朝上下沾沾自喜,这是因为每年几十万的花费,远远低于和辽国发生战争的军费。可是,宋朝的偏安政策,也永远失去了幽云16州,也为以后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南宋还不如北宋,在北方强敌压境的时候,全国上下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哪里还想过去海外建国,重振大宋呢,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格局。

想去也去不了。

早在唐朝时期,大批的沿海居民就已经有了下南洋的行为。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还是非常详细的。所以,也没准儿,到最后宋朝君臣想过去东南亚建国。可惜的是,即便宋朝想要去东南亚建国,也没办法跨海远航。

因为宋朝军民在撤到崖山的时候,已经被元朝的海军追上。崖山一战,宋朝海军全军覆没,不愿意投降的10万军民蹈海自尽。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走!

去了也打不过。

试想一下,假如元朝的军队,没有那么快追上宋军,而陆秀夫等人确实想要去东南亚建国,那么他们成功在东南亚等过建国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因为当地的军队战斗力也极强,不是弱宋所能够对付得了的。

宋朝灭亡后,忽略曾经派出一千首战船前往爪哇试图占领这里。没想到却被当地的军队击败。所以可见,东南亚地区的小小岛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弱小。他们能打败元朝的军队,理论上讲打败南宋残军更容易。

(红圈处就是爪哇岛)

综上可见,宋朝的实力、眼界等各方面,不具备让他们经略东南亚的能力,所以被元朝灭亡就是他们的最终宿命。


历史风暴

不请自来。。。

很多朋友都是看演义长大的,以为演义就是历史,可叹。。。后人对赵构误解太深,对宋误解太深,赵构力保小朝廷不失,已是很大的功劳了,赵构一开始从没放弃过努力,一直到援淮失败。

1.实力在那里,是真打不过。

我们没必要指责谁,这是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天然优势,口号不能退敌,键盘不能杀敌,是真打不过。后世蒙古横扫亚欧,当时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是软蛋吗?不是不反抗,而是实力不行,实在是打不过。

金国当年恐怖到什么程度?辽国的战神耶律大石,也无力回天,这是游牧对游牧!当年的金国确实强,将星闪烁,随便拉一个就够宋辽喝一壶的,不说名将,完颜娄室完颜银术,历史上并不出名吧,可这两货,灭辽攻宋,几无败绩(感兴趣的去搜来看看)!

后来蒙古做大,“联蒙抗金”,后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宋朝还是做了,难道真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后果吗?不要轻视古人的智商,但是没办法,国仇家恨在那,宋人从未曾忘记,金国灭亡那阵,宋将还了金国一个“靖康之耻”,就可以看出,百年来,宋对金的仇恨是刻在骨子里的!

2、重文抑武

宋朝重文抑武,是有传统的,因为赵匡胤黄袍一披就成了皇帝,来得太容易,所以后面防着武将。

军事方面,宋没有马产地,这是硬伤,没有骑兵,即使打胜了,也只是击溃,而不是全歼,人家跑的快,两条腿能赶上四条腿吗?所以无论怎么打,金国的有生力量从没减弱,这就是游牧民族的天然优势。

宋不想要产马地吗?不是,宋一开始,就围绕河套地区打来打去,可没办法,打不过。

宋过于重文抑武,确实是一败笔,危难之际,都是文官弃文从武,宗泽李纲都是例子。但是到了赵构这,反过来了,北宋被打得满地找牙,开始倚重武将,不倚重也不行啊,“搜山检海捉赵构”呢,这时,文武矛盾又出来了,武将一遭得势,开始张扬跋扈,文官又看不惯了,这就是为毛岳飞死的时候,朝堂那么平静,几乎没有一个人跳出来阻止的原因。

3、援淮

南宋对金国唯一一次可能翻盘的机会,就是援淮,都已经快把金国主力装进口袋了,可惜由于配合失误,贻误了战机,而主要责任,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岳大爷。这次战役,赵构不可谓不努力,不可谓不豪赌,一再催岳大爷快点再快点,把自己的御前军几乎全压了上去。

结果呢,反胜为败,不光敌人跑了,还把赵构自己的御前军,几乎赔了个精光,这是当时赵构唯一能好好使唤的嫡系啊(靖康之后,宋军多为私军,俺们熟知的岳家军 韩家军 刘光世等,其实都是私军,自主性非常大),换谁都会吐血,援淮之后,“帝始有诛飞意”。

援淮之后,赵构痛下决心,收兵权,韩世忠刘光世等都比较乖,岳大爷闹情绪,于是,结果就那啥了,援淮是口子,“告首状”是最后一根稻草。

南宋对金国,真没有多少可夸耀的战绩,“中兴十三功”在那,岳飞的都没排上,这可不是赵构评的,是岳飞平反之后赵宋朝廷评选的!岳飞的主要功绩在平乱,那也是岳飞和赵构的蜜月期。

没必要苛责谁,实力使然,就象当今的美帝一样,过于强大,很多国家不是不想打,是真打不过。

4.不写了,偏了题主的题目了。最后说一句,当年东南亚不是人烟稀少,越南别小看,够强的,中原王朝打了那么多次,都没有完全征服,蒙古够流弊吧,横扫亚欧,也没把越南征服!

宋朝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朝代,士大夫的理想之朝,经济极度发达,打败了就赔款,赔那么多也没把宋拖垮,“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近代资产阶级萌芽的影子!可惜被外族掐断了,明朝后期,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又被外族给掐断了,我泱泱大国之苦难,由此开始,可悲可叹!


泥人171753399

公元1279年,南宋小朝廷大臣陆秀夫被元军追赶,背负8岁小皇帝赵昺在崖山海战失败后投海而死,南宋灭亡。从1268年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开始全力进攻南宋开始,到1279年南宋最终灭亡,南宋一直从未放弃过建立新政权的努力,只不过一直都停留在南宋故土境内,始终未超越国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原因探究:

一、偏安一隅已是两宋传统

宋朝从开国之祖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起,就确立了先易后难、重在守内的基本国策,并将其定为历代国君必须遵守的祖宗家法,宋朝的疆域成了历代中国王朝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由于受到金人恐吓,由此对北方游牧民族产生恐惧,吓的丧失了生育能力,在临安建立南宋后,偏安一隅,沉溺于南方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真的是“只把杭州当汴州”,成了一位缺乏进取之心的君主。

到了1268年之后,南宋面对蒙古的全面进攻,临安被攻破之后,南宋的残余势力依旧坚持在抗争,只不过这些小朝廷都是建立在南宋故土境内,不过想想宋朝在国富力强时对北方被金人、蒙古人占据的肥沃土地、城池、人口都无心去收复,又怎么会在国破家亡时去异域开疆拓土呢?

二、缺乏强有力的武装军事力量

宋朝从北宋赵匡胤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就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政思想,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呈现的“风水轮流转,皇帝大家做”乱象的教训,宋朝历代君主都非常注重对武将的打压,并且制定了很多措施以分割、限制武将权力,如将军权一分为三,分属枢密院掌兵符以享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控制军队;三衙掌军队平时训练及日常事务但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则由皇帝直接任命将帅领兵作战,所要达目的就是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权”相分离,以防止武将拥兵为患,防止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到了南宋,一旦武将稍有威望,朝廷就会想方设法加以铲除,著名将领岳飞不就是在“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被杀害的吗?在此国策之下,武将们一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被文官看不起,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带兵打仗、征战沙场呢?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其次,宋朝奉行养兵政策,凡是遇到灾荒,朝廷就派人去灾区去招募军队,目的不过在于防止灾民暴乱,这些人中除了身强力壮者被编入中央禁军外,其余的多数被编入厢兵、乡兵用以维护地方治安,平日里也疏于训练,说白了就是一群放下锄头的农民,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了。南宋的中央禁军多数在与蒙古的战斗中消耗殆尽,所剩的多数已是由失业民众中招募而来的缺乏训练的地方厢兵、乡兵,大批优秀的将领要么被奸臣贾似道陷害至死,要么在前期与蒙古的战斗中牺牲,一句话,此时的南宋在武装力量方面已经是无力回天,连占有地利条件的故土都守不住,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异域重新建立政权呢?

三、东南亚不是随便就能征服的

南宋建立者宋高宗赵构

首先,东南亚自然气候方面与中国南方差距巨大,中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习惯于中国南方气候的南宋人莫说没有去,就算是真去了,估计也会是凄惨结局;再者当时的东南亚土地上已经建有古越南、暹罗等国,这些国家虽小,可是人家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也不是轻易就能被征服,继南宋之后拥有广阔疆域的元帝国都在征战东南亚中铩羽而归,又何况是已经日落西山的南宋小朝廷呢?

最后,当时的生产力落后背景下也不具备长途运输兵力至东南亚进行战争的交通条件和物资条件,回顾历史,两宋最强盛时期的帝王都无力进行的军事活动,又岂能指望这些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去完成?所以,不是被蒙古打败的宋朝主观上不跑下去东南亚建立国家,而是此时宋朝客观条件已经宣告其回天乏术,接下来的只有灭亡。


国家人文历史

首先提出个人的观点: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没有建设性的历史假设


我们先来理理南宋临安都城被攻下后,赵氏后裔及主要官员,在当时南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的带领下,且退且战,一路沿东南沿海,经现在的宁波-福州-泉州-广州-江门,一路败退,在崖门退无可退,携带尽10万军民,屯军海上,只得一战,战况惨烈,最后多数军民随皇氏,投海自尽,至此南宋灭亡,想来真是悲亢。

理清脉络后,和大家分享下,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农耕文化历史限制

华夏文明的代表就是土地农耕文化,不像西欧的海洋文化,纵观五千年,一方面,中国都从未侵略和殖民一个地方,都是让对方以藩属国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我们更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海洋对外殖民,即使郑和下西洋也是一种探索和文化交流的形式所开展的。所以从本源来说,我们不具备这种文化沉淀,让当时的南宋小王朝对外扩展。

无可用之将无可带之军

另一方面,过往记忆中,总觉得宋朝要么被金国打,要么被元朝干,好像很弱,其实不然,宋朝是我国经济和文化非常发达的一个国家,也是中国南部发展最快速和鼎盛的一个时代,过于注重经济和文化建设,自然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军事的薄弱,宋朝是文官为大,不喜战争,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就变成了,缺乏精锐之军,少有军事将才,所以在南宋逃亡的时候,溃败速度非常之快,各地方军,要么投降要么战败,遗留的所谓十万军民,皆为老弱病残,不可一战。

强弩之末无力挣扎

南宋小朝廷,一路南下,本希望能重整地方军,以抗大敌,1276年,南宋在临安开城投降,南宋年幼皇帝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出城,逃至福州建立小王朝,可惜彼时朝廷内乱不断,福州城很快被攻下,南宋小朝廷继续逃亡泉州,可惜彼时泉州叛臣蒲寿庚已投降元朝,拒不让宋军入城,陆秀夫只得暗中征用蒲寿庚的船只,继续难逃,蒲寿庚非常生气,即刻下令,屠杀泉州城和未来得及逃走的宋朝官员近3000余人,可以说此时的宋朝已经溃不成军,自保都难,何求对外征讨

另一方面,当时的宋朝抗元大将文天降及其所属精锐部队,都已战败被俘,只剩下一些文官弱将,败局已定。

无船无后勤

假设要攻打东南亚地区,选择海路是最好的,彼时两广及西南地区已被元军占领,另外西南地区路况不佳,又多为热带地区,不利于长时间行军作战。选择海路的话,存在两个问题,当时中国的四大港口(宁波,福州,泉州,广州)都已被元军占领,其中的福泉两地,是最好的造船厂,这就彻底切断了战船,当时从蒲寿庚处征用的多为商船,不可为战,匆忙逃亡海上,也没有储备物资,加上宋朝的大规模航海缺乏技术,所以都不具备南征东南亚的条件。

东南亚可不好惹

当时的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两大王朝(吴哥王朝,浦甘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家体系,怎么可能允许外来的侵略,加之,东南亚地区,不同于中原,可以发动大规模陆战,缺乏特殊地形作战经验的宋军,到此可能就成韭菜了,即便是百年后的中国和美国,在东南亚作战,也是吃亏的。

另一个因素,可能大家不懂,当时的蒙古帝国,可不是只有元朝,成吉思汗死后,分封了4个孩子,分别管理者这个帝国,当时已经从中亚地区(如今阿富汗等地)一路南下,在1277年的时候,就已经和元军联手进攻过柬埔寨,所以,宋军去东南亚那是自投罗网

真要南征首选台湾-也是不归路

所以南宋当时的出口,只能是东南台湾琉球这个路,彼时的台湾,还未大规模开发,也没有当地强盛的政权,进军台湾,元朝攻击的可能性相对低,让南宋有相对的时间休整,但是对于一块为处女地,当时只顾逃命的宋军,从整体战略上,也没有这个方针,加之南宋最后跳海的气节,我想他们也不屑做这样的事,想来也是遗憾,大宋的精英及有识之士,在那短短的3年,基本灭忙。

以上是“刺桐蘇”的个人一点见解,欢迎大家点评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如果觉得说的有几分道理,不忘给我点赞哦,谢谢大家!

刺桐蘇

众所周知南宋灭亡于公元1279年二月,在灭国前宋军已被元军包围。在一天晚上,海上云雾四起,大将张世杰派小船到小皇帝赵昺(bǐng)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突破元军包围圈,但陆秀夫不肯带宋主上船。

没多久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赵昺一起逃走,后来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先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随后自己背着赵昺赴海而死。

题主的意思可能是南宋为何不能像辽国一样舍弃故地,在国境以外重建一个政权,这有很多原因。

首先,传统

宋朝重文轻武,从立国之日起,宋朝的战争政策就是向内的,致力于结束四分五裂局面,恢复汉族王朝传统的疆域,并不具备强大的扩张欲望,也没有驱动其向周围扩张的动力。

或许当宋朝恢复传统疆域后会有所想法,但是正北丢了幽云十六州、西北那片被西夏占了,宋朝直到灭亡都没能收回这两地,因而宋朝成了统一王朝中唯一一个疆域比秦朝还小的,甚至比南朝宋大不了多少。

到了南宋,南宋皇帝多是宋高宗这尿性,一听金人来了就跑,南京、扬州、杭州、江西、海上,堪称赵跑跑,据说他就是因为惊吓过度才没了生育能力。

除了几次不成功的北伐以外,南宋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偏安一隅的心态下的,在这种心态下,南宋自然是一南再南,最后跑到了海上,无奈跳海了,完全没想到去攻略其他地方,因为这是祖上留下来的传统。

其次,无兵无将

宋朝一直秉承重文轻武政策,极力打压武将,如派文官监军什么的,而且武将、部队交换十分频繁,刻意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以保证武将没有造反可能。

在此政策下,宋朝武将极低,一旦升职比较高,往往遭遇非议,如狄青不过做了个枢密副使,就被文官骂成狗,他心理素质还不是大神级别,最后忧愤成疾,死了。

而一个连国都都丢了的残余政权,想要再聚人心抵住颓势,皇帝不是最重要的,宗室一大把,最重要的是有足够强大的将领,去抵住敌人的锋芒,给这被打得抱头鼠窜的政权信心。如南宋若无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撑着,想要立国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南宋末年有将,但要么被奸臣害死,要么战死,到了最后已经没有名将了,那几个将领几乎是被元军一路追着打的,一败再败,想要提振人气转战东南亚,岂是易事?

这是无将,再说无兵。

冗兵一向是宋朝的一大症结,而这为数众多的军队,长期训练有战斗力的并不是非常多,大部分都是民兵,缺乏训练,只是维持治安。就是这为数不多精锐也早就被元军打没了,南宋朝廷败退时的军队多数是临时招募的民兵和无业游民。

虽是新兵,但是经过战火历练,要再加上几次胜仗的激励,未必不能成长为精兵,可惜一参军就打败仗,信心百倍都给你磨没,怎能指望他们转战异国他乡?

第三,东南亚也不是软柿子。

东南亚土壤肥沃没错,人烟不多(当时)也确实,但他们有地利,想要轻易征服,看运气,而且大多数时候进攻东南亚的军队都没有什么运气,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性气候给了他们莫大的帮助。

中国南方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是热,可跟热带季风性气候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水土不服几乎是必然,所以南宋就算有征服东南亚的计划,恐怕也很难实施,元朝就给出了很好的例证。

强大无匹的蒙古铁骑也不是战无不胜的,在对东南亚的战争就没取得多大胜利。

元朝曾于1277年和1287年两次侵入缅甸那边蒲甘王朝,在损失重大的情况下元朝接受缅甸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元朝并没有完成此地的吞并,藩属国的管辖很弱。

1257年蒙古挟灭大理国之势入侵安南(今越南),因遭遇重大损失,所以在安南投降后就退出休整。后来,元朝于1284~1285年、1286~1288年两次入侵安南,均遭惨败,最后被迫放弃了征服安南的计划。

元朝尚且遭遇如此挫折,南宋的军力,不说了。

第四,观念。

东南亚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水热条件极佳,可以实现一年三熟,但是在宋朝这些地方很多都是尚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各种热带病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这种地方,中国古人称之为莽荒之地,岭南在秦汉时期就是此称号的常年拥有着,直至唐代,岭南和越南这种烟瘴之地都还是流放地,属于最严重的一类。所以可能在南宋人看来,亡国之际,南方还有国土,何必耗费精力去征服此等瘴地,即使打下来也得不偿失。

第五,后勤运输困难

东南亚一般可以在地理上分成两大区域,一个是海岛地区,即马来群岛的亚洲部分,不包括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等地;另一个是大陆地区,也就是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与中国南方之间隔着什么?地理的险恶使得长途进军的难度急剧提升,后勤很难保证,而南宋已经濒临灭亡,且战且逃,有没有能力去筹集进攻所需物资不说,就是筹集到了怎么运?元朝军队在大理国坐等呢。

又或者走水路。但南宋残军有船吗?只有几艘小船,根本没有庞大舰队,走水路进攻更是奢望。

综上所述,宋朝命数已尽,根本毫无翻盘可能,东南亚也就想想罢了。


平沙趣说历史

首先,南宋君臣其实是考虑过去东南亚发展的。但是,去东南亚的这个方案,在当时是支持率最低的。为什么呢?因为去海外便意味着逃跑,这与当时的主调是很不搭的。当时的主调是同仇敌忾,一心抗蒙,视死复国。宁愿战死,也不能后退一步。如果在那时候有人提出去东南亚的方案,肯定会遭到大家批驳。

(崖山海战)

唯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帝自己提出去海外,这种意见才会受到重视。比如南宋初年金兵南下的时候,宋高宗就提出要躲到海外去,于是就到海上去晃了一些时候。但南宋末年,元军占领临安后,皇帝都是小皇帝,不可能有发言权。

皇帝没法提,大臣们自然不敢提。当时的右丞相陈宜中就有想去东南亚的想法,不过他不敢直接说,只是说要去东南亚的小国占城借兵。最后他兵没有借来,南宋又全军覆灭,他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当逃兵的耻辱印象。

后来,当南宋君臣被元军追到崖山的时候,当时又有人提出去海外。不过军队首领张世杰却说,连年东躲西藏,哪里有尽头?不如今天就在这里决一死战。也因此,有了崖山海战的惨烈情况。

其次,南宋君臣真去东南亚,未必能在当地站稳脚跟。

(蒙古大军)

由于整个两宋期间,承受着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因此,两宋除了保卫京城外,几乎所有的军事力量,都囤积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营。因此,东南亚诸国也纷纷自立,不再把宋朝当回事。不再来朝拜,也不再认宋朝为宗主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东南亚的强国安南。安南在唐朝的时候属于唐朝的地盘,唐朝在那里设置了安南都护府。五代的时候,安南独立,北宋并没有收回来。后来安南发生改朝换代的政变,北宋企图去干涉,结果人家并不理睬它,它也没有办法。

从这里可见看出,东南亚各国对南宋皇帝并没有“奉迎天子”的感情,一旦南宋君臣去那里,必然要和当时作战。同时,当地政权害怕蒙古人,也会拼命反抗。因此,南宋君臣就算去了东南亚各国,也未必就能站稳脚跟。

有人可能会说,崖山海战后,陆秀夫的儿子陆自立不是去爪哇岛建立了一个顺塔国吗?这说明去东南亚建国是有可能的。不过,陆自立可以建,陆自立建了元朝不会管。若是南宋皇帝去那里建国了,元朝还会不管吗?

(陈宜中)

第三,实际上南宋君臣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东南亚地方可以去。

台湾是不可能的,因为南宋君臣已经从福建来到了广东,福建被元军占领,他们去不了。

安南等周边国家也是不可能的。蒙古人为了灭亡南宋,最早就是采用下大包围的办法,先就已经把安南等周边国家给征服了。虽说安南一直口服心不烦,但是,一旦他们接纳南宋君臣,他们会死得很惨。事实上,蒙古人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们除了占领大理(云南)外,还及时出兵占领了安南下方的小国占城。一旦南宋君臣有这样的战略转移,他们将从三路出兵攻击安南。

还有更重要一点,就算南宋真去了东南亚,把国家建起来了,但是,他们依靠东南亚的力量,能实现复国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只把杭州当汴州的宋人连北上收复失地的愿望都没了,只沉迷于南方的美景和丰饶的物产,更不会有南征东南亚的壮志,要知道东南亚无论气候和物产至今都无法和中国南方相提并论!更何况当时很多地区很落后,开疆拓土不易,开垦开发更是难上加难!

蒙元灭宋时,南宋已无力回天,也就更谈不上带着残兵败将去攻占情况不明的东南亚了,而东南亚的越南、暹罗等国也不是想灭就能轻易灭得了的,就是后来的蒙元政权也是刹铩羽而归!


鬼影147951010

晚宋就已经有人想到,可以去东南亚了

当初,宋军退到崖山,水军有相当的优势。张世杰主张在这里背水一战,然而,这只是当时的一种意见。左丞相陈宜中就主张前往占城,利用海上优势,与元军长期对峙。然而,崖山一战,宋军不胜,陆秀夫抱着八岁的赵昺跳海自杀。立足东南亚的方案也就无法开展了。最后,陈宜中客死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

那么,陈宜中到底有没有合理性呢?

先说一下其中的合理之处。

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宋人去往东南亚也越来越平常。南宋笔记小说中,就有很多故事,讲某人飘海到东南亚某国,在那里做生意成了大富翁,甚至和当地人通婚,还做上了大官。

一直以来,占城与宋朝的关系相当不错。对于占城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北面的南越(即现在的越南),北宋与南越直接兵戎相见,占城则是北宋主要的盟友。南宋时期,占城更是重要的贸易伙伴。有了长期的联盟与信任,所以陈宜中提出前往占城是比较合理的——比如他就不会说我们去南越吧……毕竟关系不好。

但实际上,这个方案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首先,占城国很小,实力很弱。如果大量宋人来到占城,投奔自己的天子,他们在占城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索性推翻了占城原有的政权,变成了南南宋,那说起来其实也不仗义。

更重要的是,元军并不是没有进攻占城的能力。事实上,元军曾两次出兵占城。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这只是元军的试探性攻击。组织这样的海上远征,对于元朝来说,成本过高,收益并不明显。所以也就牛刀小试一下。如果整个南宋朝廷都在占城,元朝以举国之力,发展水师,情况可能就会非常不同。

但总体来说,陈宜中的方案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当时如果能将某位皇子或者宗室带到占城,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野武將

首先纠正题目的一个错误,宋朝存在于公元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末,这个时期的东南亚并不是等待宋朝派军队去占领的荒地或荒岛,至少当时有三佛齐国、真腊国、占城国和交趾国(交趾就是在宋代独立的)等多个政权。

因此,如果宋朝的残存势力想要携带幼主前往东南亚避难,或是在那里隐姓埋名,或是为复辟做准备,必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东南亚已存在的政权,能不能接受宋朝的君臣?除此以外,元朝的军队会不会达到东南亚去?很显然,倘若不能接受,那就无处可逃;倘若蒙古追兵前来,就算暂时逃到东南亚最后恐怕也于事无补。

事实上,宋朝面临彻底覆灭之际,确实曾有大臣提出要奉幼主赵昰、赵昺逃到东南亚避难,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丞相陈宜中,史载“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但倘若宋朝君臣真的逃到占城,就能够获救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元朝的军队是能够打到占城的。

至元十五年(1278),忽必烈派福建行省左丞唆都等招谕诸蕃,“未几,占城、马八儿国俱奉表称藩”。至元十六年(1279)六月,“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以珍物及象犀各一来献”。换言之,元朝和占城之间存在外交往来。如果元朝以朝贡关系的名义,要求占城交出逃亡的宋朝君臣,结果会怎样呢?

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准备立占城行中书省,以丞唆为右丞,并派兵征讨占城,一度攻入占城国都大州。虽然元朝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战争的过程表明:倘若元朝凭借军事实力,要求占城交出宋朝君臣,占城是否会为他们与蒙古人一战?

答案是很明确的,就不要抱着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HuiNanHistory

一个屈辱议和的腐朽王朝,既不敢收复旧失地,又不能捍卫现领地,又怎能开拓新疆域。南宋自从赵构倡导议和投降,秦桧主持蠹政卖国,已对后世造成恶劣影响,投降叛逃陋习己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了,反观赵构,为结虏好而罢天下之兵,诛良将而挫忠臣之心,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父兄被俘而不去救,母妻被辱而不敢恨,窜身逃跑而不耻,屈膝投降而无惭。如此皇帝那有生人之气。南宋后来也是国难当头蒙元入侵,出了几位英雄将星也被皇帝听信谗言诬陷,惨遭迫害自毁了长城。象理宗朝余玠,王坚,赵葵,向士壁等。

再看秦桧,窃据相位包藏祸心,求和误国忘仇灭伦,结党营私独断专行,残暴忮害贪污腐化,陷害忠良排斥异己,己使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了。而且南宋后来宰相多以主和派为主,万俟禼,汤思退,史浩,韩侘胄,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陈宜中等。这些人为非作歹,只会祸国殃民,乱国害政。经过这些奸臣专权报复打击,己经使朝中无相,边防无将,南宋岌岌可危,也只是指日可待灭亡了。

再看南宋大小臣工,每逢国难,内有官僚叛离投靠,外有郡守弃印丢城,既不号召救国,又不挺身而出,只会接踵逃遁。历史上南宋灭亡其实是在宋恭宗赵显朝就宣布投降了。宋朝得国于孤儿寡母,失国亦孤儿寡母,赵显年仅七岁。后来的宋端宗,宋未帝只是幸免于难的南宋臣民再次拥立的小皇帝,形同南宋初之赵构。

宋金战争时期,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农田荒芜,民生凋敝,百姓困苦。议和以后,宋廷向金朝贡奉巨额财物,这些钱财又转嫁百姓头上,赋税沉重,强征暴敛,已是国困民穷。再加上官吏的盘剥,势家的兼并,更使民怨沸腾。而朝廷上下仍在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粉饰太平,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些人怎能图谋进取?又怎能轻言出征?

国之韬略在于文武兼备。

国之强盛在于贤能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