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钝刀?


话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受到打压,康有为、梁启超闻讯后事先潜逃,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被判处极刑,于1898年9月28日清晨押赴菜市口问斩。

开斩头一日,已有布告发出,看热闹的老百姓早就熙熙攘攘涌入街边,专等谭嗣同等人押赴刑场。待谭嗣同等人被押出时,百姓沿街叫好并唾骂,并不时将口水和污物置于六人身上。

押赴行刑地点,由监斩官宣读“圣旨”,圣旨出于慈禧之手还是光绪之手,无从考证,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出自光绪之手,但却是被慈禧逼迫所颁布。监斩官最后一句话为“斩贼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于市中,钦此!”圣旨宣读完毕,百姓又是一阵叫好,谭嗣同人等面如冷冰,一言不发,但有史料记载,康广仁嚎啕大哭,至于是因为害怕还是因失败而感到无奈,是个谜团。

行刑开始,刽子手祭过天地之后,口含烈酒喷洒刀上。今日这口刀不一般,名曰“大将军”。虽名字威武,但却是一口钝刀。清朝之时,刽子手在行刑前几天,犯人家属需送一定钱财和酒两壶,鸡一只,鱼一条。收到这些规例,刽子手会在行刑之时,用快刀,给犯人一个痛快。但若上司有命令或者家属财物没有及时送到,那么这个犯人就需受受罪,刽子手会用短刀施刑。百姓最爱看的就是钝刀施刑,他们认为一刀下去,头颅斩下,毫无意识,不如慢慢折腾,在犯人哭嚎声中找寻乐趣。

斩杀六君子之前,上司已经下令,不予快刀斩杀,纵使送礼也不予。刽子手收到命令,自然照办。这口“大将军”,便是一口又重又钝的刀。第一个开刀问斩者便是杨深秀,杨深秀来时未见有异样,此时却大声哭泣,口中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刽子手一刀斩下,血喷洒而出,头却未断,杨深秀喉中鼻中喷出血泡,口中仍可言语。围观百姓叫好不止,刽子手循环往复数刀之后,杨深秀头颅才断,但仍于脖颈皮肉相连。

其余人等悉数如此,百姓不住叫好,并有官绅将掷钱丢向刑场,这些钱事后全归行刑人员所有。第五人便是谭嗣同,刽子手早就得到命令,此人顽固不化,为贼逆之首,不可一刀斩杀。于是刽子手使坏,估计不用全力,而且刀刀乱砍,将谭嗣同后脑、脖颈、后背看出条条血痕,血噗噗往外冒,但人却不能死,痛苦之情,可想而知。十余刀砍过之后,谭嗣同已经满脸满身是血,但仍可喊出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

可惜百姓并无人怜悯于他,不时有人大声唾骂他六人,并以污物投掷。大约用了二十余刀之后,谭嗣同气绝身亡,令人不禁唏嘘,好一个豪杰之人。


大狮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时,第一个被斩的是杨深秀,刽子手用的就是没有开刃的刀具,刽子手一般很少用到这样的钝刀,因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后一刀下去的时候,只见鲜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杨深秀并没有身首异处。

(午门刑场)

紧接着刽子手使用全身力气,一刀下去,竟然还没有断,如此反复多次,杨深秀才被斩断,其场面实在令人作呕,要知道在前几刀看下去的时候,杨深秀并未断气。

这其中究竟因何缘由?慈禧太后要这样斩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让清朝变得强大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不断鼓动下,开始决定学习西方国家,使用变法维新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太多的干涉,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但是维新派等人的改革维新并不成熟,有些过于激进,最主要的是,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刺杀慈禧太后,袁世凯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后光绪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康有为)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倒霉的是谭嗣同等6人被抓获,决定秋后问斩,对于清朝斩首规矩,如果是斩百姓就用锋利的刀、斩当朝官员则用钝刀,据说官职越高,采用的刀就越钝。

对于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大卸八块,所以最后慈禧太后决定用最钝的刀具,就叫“大将军”,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斩杀大官员的,是清朝历史上最钝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这个刀,就是认为戊戌六君子属于官吏,并且犯下了谋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规格斩首。

所以慈禧太后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门斩首示众,有人说为什么不是菜市口,因为菜市口斩杀的大多是百姓,午门是斩首官员的地方。

之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从杨深秀之后,刽子手一个个斩,直到第五个是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看见他没有丝毫的胆怯,巍然不动,按理说前面砍了4个了,多少回有些胆怯。

可能是因为刽子手没有力气了,据说谭嗣同被砍了28刀,最后才被斩首,谭嗣同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羽评郡主


慈禧原本想要对付这些“康党”们的刑罚是凌迟处死。

康党们的确值得她这样生气,你们变法就变法吧,居然要搞上一出“围园杀后”,有没有搞错,你们这样让我这老太婆很难堪!我都六十多岁,明明都腾出位置准备颐养天年,让你们陪小皇帝折腾,折腾来折腾去,你们居然最后还要我这颗项上人头玩溜溜球!

非凌迟不足以解心头之恨!

但国际上却表示了严重关切的态度,大清以它的残酷刑罚早就引发国际友人的强烈关注与不适,大家纷纷表示对待政治犯,你还要选用最残酷的凌迟,这不正说明我们支持宽仁的改革派皇帝光绪是支持对了嘛,如此暴戾的老家伙就不该给她恋栈权力的空间。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和她与光绪关系微妙的当口,似乎用凌迟会引发如潮骂评,甚至继续动摇她的执政根基。

慈禧不糊涂,她只好放弃了更为解气的凌迟,改为稍微和缓一些的斩首。

是时候动用大将军“刑罚”了,慈禧不缺乏中国式智慧,法律也好,刑罚也罢,这里头广阔空间,大有可为。

流放和流放是不一样的,有钱有关系,惩罚你去海南沙滩上受苦;没钱没关系,奖励你去宁古塔吃冰溜子。

斩首和斩首也是不一样的,有钱有关系,惩罚你去一刀下去人头落地,给个痛快;没钱没关系,钝刀割肉,奖励你黄泉路上一点一点蹭,慢点去见阎王。

大将军”就是一把钝刀,经年未用,不曾开刃,锈迹斑斑,不到关键场合不会被祭出来使用。

它正是慈禧用来解恨的上佳选择。

历史书上肯定不会写是慈禧授权使用的,但慈禧的怒气都在脸上写着,官员在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时必须要体现一些上层意志,这些来自“最上面”的交代连刽子手也不敢在执行过程中盘旋点酒钱出来,往常执法时的力度本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本领,“上级特殊要求”除外。

多给点钱,老子可以给你一个痛快点的死法,没钱伺候,你就等着慢慢受苦吧。既然老佛爷发了话,那当然还是得听老佛爷的。

刑场之上,六君子表现各异。

康有为之弟康广仁灰头土脸,东张西望,满脸委屈。还在监牢里的时候,他就曾痛哭流涕:“哥哥做的事,为什么垫背的却是我弟弟?”

也是,明明没参与兄长康有为的变法,没进入核心层,也就是搞搞文字材料打打下手,甚至还多次规劝兄长收手,最后被推上断头台,完全是因为“首恶”康有为提前跑路,说起来,康广仁实在冤枉。

林旭在刑场上的表现与在监狱时是一致的,脸上带着迷之微笑。作为荣禄推荐入阁的军机章京,他本对康有为没有好感,后来虽然关系走近,但着实不属于康党分子,林旭多少也有些冤枉。

杨锐、刘光第皱眉仰首,此二人是张之洞一系举荐而来,一直与康有为划清界限,认为与“康党”无法共事,一度打算辞职不干。这两位事发前不逃,入狱后还觉得能交代清楚,很快就能释放。所以这二位才是最冤枉的。

杨深秀低头不语,他本不属于四章京之列,而是山东道监察御史身份,虽然不是康党,但对光绪却最为忠心,“围园杀后”计划他广泛涉入,按理说来,死得不冤。

最不冤枉的当然还是谭嗣同,身为湖广总督谭继洵的长子,典型的官二代,他却凭着骄奢淫逸的好好日子不过,做了披着改革派外衣的铁杆“革命派”,素有排满思想,是打入敌人内部卧底的革命党,这与康党的保皇主张其实大相径庭。

刑场之上,谭嗣同抬头挺胸,神色不变,面对屠刀,从容就戮。“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其他人连砍五六刀,人头才脱离身体,到了谭嗣同时已经是第五个,一刀落下,谭嗣同神采飞扬、并无异样,连砍数刀后,人头依然坚挺。刽子手只好把谭嗣同推倒在地固定住,最后砍了三十余刀,才身首分离。

戊戌六君子,说起来纵然没有一个人是铁杆康党,但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伟男子;不管现场呱噪叫好的围观群众投掷出的是臭鸡蛋还是烂菜叶,穿越历史的迷雾,却幻化成为人格镀金的背书。


历来现实


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戊戌六君子,特别是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谭嗣同,原因就是她实在是太恨这几个人了,用钝刀方才能出了这一口气。用钝刀斩首,无法一刀毙命,往往在死之前还要遭许多罪,场面也极其血腥可怖。但是当天围观的百姓们却是连声叫好,特别是刽子手拿出大将军之时全场一阵欢呼,六君子悲壮至斯,可悲可叹。

清朝判以极刑之时,是根据罪犯的身份来选择斩头刀的。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是用的最锋利的刀,如果家属再塞点钱给刽子手,一般能够一刀毙命,不用受太多的苦。而越是高官越是会用钝的刀,权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毕竟高官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如果对皇帝不忠或者贪赃枉法,也算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用钝刀有一种警示之意,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人之将死别的都是浮云了,唯一在乎的无非是死的痛快点,这是人性,除了疼别的又有何惧?所以对戊戌六君子用钝刀其实是出于慈禧个人的一种报复心理。在当时的百姓心中,发动戊戌变法先进人物都是谋逆的国贼。戊戌六君子在押送到刑场之时,受到了沿路百姓的辱骂,人们将垃圾扔到他们身上以泄愤恨。

因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已经逃走,慈禧将所有的憎恶全都扣在谭嗣同一人头上。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的,慈禧有意让他看到其他人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在十几刀之后才能最终砍下首级。她以为谭嗣同为面露惧色,甚至痛苦悔恨,以让百姓们看到这些所谓的新政执行者是多么地狼狈无用。

当年纪最小的杨锐被砍下首级之后,年纪最大的刘光第在众人的欢呼之中将他的头捧了起来,他十分小心的擦去杨锐脸上的血迹,重新将头颅放归脖子之上,对其深拜一礼。谭嗣同面对同伴的死亡和无知百姓们一声声的欢呼雀跃,却没有一点胆怯,十分淡定地吟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出身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是晚清要臣,可他从小就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不愿受到礼教的约束。相对于官场,他更向往侠义的江湖生活。变法的一百天让谭嗣同找到了一直想要寻觅的生的意义,为忠为义,他都觉得死而无憾。

他大步走到已经被献血染透的木墩前从容就义,他被钝刀砍了几十刀后才砍下了首级。有胆小的百姓看了谭嗣同行刑的全过程,终还是十分不忍,叹息道:这哪是砍人,简直就是锯人啊!


木剑温不胜


因为是慈禧故意的,慈禧就是不想让这些人死的痛快,所以才会有用钝刀去斩首的事情,钝刀是什么样子的刀呢?就是那种一点的都锋利的刀,一般斩首的时候都是用锋利而且大的刀,目的就是一刀下去直接身首分离,痛痛快快的死。而用钝刀的话受刑者是很痛苦的,因为可能几刀下去还没有死,那种皮开肉绽的感觉很多人看了估计想吐。



在斩首这六个人的时候都是一个刽子手行刑的,开始几个刽子手也有力气,几刀之后就毙命了,没有特别的痛苦,到了后面刽子手也累了,毕竟不是特别锋利的刀,斩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事情,而在后面斩首的谭嗣同据说斩了28刀才身首异处,想想这个真的觉得自己的脖子都凉凉的,这根本就是活活痛死的。



那么为什么慈禧这么恨这些人呢?这还要从当年的戊戌变法说起,当年在康有为等人的主持之下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通过变法来改变国家的前途,但是你改革也好,传播思想也罢,千不该万不该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生冲突,发生冲突之后的慈祥自然是选择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所以产生冲突的结果就是慈禧发动了著名的戊戌政变。



光绪帝被囚禁,变法为首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了法国和日本,而剩下的没走的就是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了,所以慈禧当然是有恨泄恨,拿这六个人开涮,最后这几个人就被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原本是为了国家前途考虑的有志青年,在行刑的时候无知的百姓居然也是拍手叫好,总结一句话那个时代并不缺少有志青年,反而缺少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大将军!对,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这把被称为“大将军”的刑具(具体请见下图)。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前,这把刀已经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仅钝,甚至还带点锈。但恰是这样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将军

古代行刑,非常讲究,但拿“杀头”一项来说,刀具就有无数种。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一个五件套,名字分别叫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根据名称不同材质也不一样,斩的对象也不一样。比如,大爷就专门只斩官员。


图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一来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是犯人虽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还是不同,所以行刑时又会依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快刀、钝刀)。

在中国古代行刑时,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斩,因为大家觉得老百姓犯罪不过就是杀人、强奸等,一刀斩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贪官,或者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统治者最恨这种人。

再来看慈禧太后,在她眼里,戊戌六君子无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据律法,他们犯的是“谋反罪”,这个罪名如果有等级,想都不用想,绝对能排到金字塔顶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处决戊戌六君子之余,慈禧还想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这把很多年都没用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钝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另外,这把刀还曾“吃过”无数囚犯的人头,加上多年未被启用,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把钝刀砍人到底什么效果呢?请看现场报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执行死刑。

行刑时的情形被欲劫法场的谭嗣同兄弟,看了个正着。那天,他带着16位兄弟守在在法场周边,准备伺机劫法场。结果因为戒备等原因,劫法场的他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兄弟谭嗣同等残忍被砍杀。在描述当时情景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 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 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
那天用的刀叫【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 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痛,谭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据当时现场其他目击者的证实,给谭嗣同行刑时,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才终于使他身首分离。其死状之惨可以想见,而当时的老百姓竟还在现场拍手称快,俨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场,谭嗣同虽然表现得英烈铁骨,但并未在现场吟诗。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是押赴刑场时谭嗣同喊出来的!

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脑袋给砍下来。其死状之惨烈,真真难以形容。可以说,这把大将军刀,完全达到了慈禧预想的效果。

今天,关于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六君子确实是非常英勇,为了中国的进步血洒菜市口,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纪念!


记者李满


什么样的痛苦才算是真正的痛苦?是一刀下去之后人头落地,永隔于世吗?

当然不。

作为一个可钻研、爱尝试的民族,又有着极其悠久的刑罚历史,历代统治者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变换着花样,窥透了“痛苦的真谛”。

最重的刑,不是剥夺生命。而是让人在痛苦中感受生命的流逝,这种煎熬,这种无助,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对痛苦的不可逃脱,都汇聚在一个人生命前夕的最后煎熬中。

恐惧和痛苦会打破当事人心理防线,让他们痛悔自己所做出的行为,而旁人亲眼目睹着他们痛苦的过程,也会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拷问自己,摧毁自己,让自己变得更顺从。

这就是统治者“重刑”的目的。

世间最残酷的惩罚,不是死亡这个结果,而是在痛苦中煎熬的过程。

所谓:钝刀杀人,文火煎心。

就是这个意思。

刑罚的轻重,往往和统治者的权力欲望是分不开的。统治者越怕被夺权,则刑罚越重,古来如此。而戊戌六君子之死,就验证了这个道理。

慈禧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且私心非常重,不得别人指染自己权力丝毫,哪怕是有对自己威胁的苗头都不可以。

这个人无论是自己的小叔子,大外甥,儿媳妇,均不可越雷池半步,统统都要掌控在她的指间。这就是慈禧。

慈禧掌权以来,最大的威胁有两次。

第一次是湘军攻克金陵,打跑了太平军。此时的湘军雄踞东南富庶之地,随便振臂就可夺得半壁江山,甚至有机会一路北上攻下王城。

虽然曾国藩无造反之心,但私欲极强的慈禧逼迫曾国藩裁军,然后又反复打压,直到曾国藩毫无造反实力才罢休。

不过,曾国藩毕竟是官,上有道德约束,下有军民牵制,对慈禧的威胁并不大。

真正有威胁的就是第二次,戊戌变法。

光绪想摆脱慈禧控制,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但苦于无计可施,是“上有意”。

当时国家积弱,民众痛苦不堪,底层文人也开始主动追求革新变法。要知道,这世界上最要命的就是文化人,文化人要是造起反来,影响力可不是农民能比的。

所以,以康有为为首的康党公车上书,主动进献变革之法,是“下有心”。

上下两路顺利会师沟通之后,一拍即合,准备合作大操大办一场。

这件事,如果办成了,光绪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多年来饱受慈禧压迫,对国家现状也深感焦急,所以变法成功之后,光绪会一举翻身,功成名就。

而慈禧呢,就是最大受害者。好不容易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政权,说抢走就抢走?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所以开始发动戊戌政变,抓捕康党。

康梁提前一步跑了,性命无忧,最多被刨了祖坟,但是戊戌六君子就没这么幸运了,落进了慈禧的魔爪。

最后自然是死罪,但慈禧绝不会让他们死的那么轻松,因为她要借此告诉世人,如有有人胆敢指染我的权力,那就是这个下场。

毫无疑问,刑罚越残忍,对康党以及那些怀揣变法意愿的进步人士震慑力越强。慈禧要的就是永绝后患,所以下手不会手软,直接钝刀斩首。

因晚清废除了极刑等刑罚,所以只能用钝刀,钝刀的最大特点就是“慢”。慢有两个原因,一部分是为了折磨戊戌六君子,一部分就是为了震慑那些还有变法梦的康党。

慈禧恨戊戌六君子吗?

当然恨

因为慈禧本质就是一个小家子气的女人,她在执政之后从来没有把国家当国,而是只当了自己家。有钱自己花,不管军队;外国来访,一幅老地主做派;要是有人敢变法,对慈禧来说,自己的遭遇无异如遭到强拆的钉子户一般,势必拼命死守。

就像你永远无法跟一个泼妇讲道理,除非你跟她一样撒泼。

奈何,光绪不是那块会撒泼的料儿。

所以最后她有多怕,有多恨,对戊戌六君子下手就有多重。从这就可以看出,晚清败在其手,乃是命中注定。


梁宇航


1898年9月28日,维新人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史称"戊戌六君子"。根据野史别籍的记载,行刑用刀是久闻大名的“大将军刀”。乍一听,刀名威猛刚劲,实则刃钝刀重,非刀中上品,不利格斗,仅限宣威泄愤,以儆效尤的行刑刀具。一般死于此刀之下的鬼不多,仅限于砍斫悖逆篡朝之臣。可叹六君子中的部份人,临刑时苦恐交加、涕泗横流,惟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终之遗言,振聋发聩、上干天宇、纵横神州、横迈百年。

可惜观刑百姓若魂游太虚、无动于衷,反抛些菜叶、唾沫以哂临刑之六君子。国民这种不理国是、得过且过的心态,恰是晚清国政昏庸聩道、国破民颓的真实写照。“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变法成了旦夕急需的改良孤策。说实在的,事后,由于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对“戊戌变法”的横加涂饰,“戊戌变法”却生生地演变成为“六君子”和“康党”们的变法。慈禧倒成了阻碍维新变法的顽固派势力。下面就粗略地分析一下,在“戊戌变法”之中,慈禧的所做所为,以及小编所认知的,老妖婆在此事件中的历史作用。以图抛砖引玉。


慈禧是晚清卖国输城的首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讨论慈禧在该历史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前提。离开这一点,就失去了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也有为慈禧涂脂抺粉之嫌。更是伤害我大汉民族感情和动摇国民认知的不智之举。但历史的逻辑需要挖掘,历史的评价也必须要客观,不能以感觉、好恶来评价历史人物,更应以无欲淡定、不横加凃饰,来因应历史的底层逻辑、回眸那段逝去的岁月!

以中国皇权独栽制的结构,被“圈禁”的光绪帝从未真正掌控过皇权,坐镇权力蜘蛛网中心的,还是慈禧老蜘蛛。以历经两千年的皇权之成熟设计,103天的“戊戌变法”没被慈禧所察觉,或察觉后无力打击,那是骗人的鬼话!满清权贵虽说无力抵抗洋枪洋炮,灭你个维新派的书生、叛臣,却是分分秒钟、须顷电闪之间的事。所以,人虽退居、权力却没退居二线的老妖婆,必定是“戊戌变法”背后的最初支持者和决策者。这是沉没在岁月冰山之下,必然的历史逻辑和自洽合理性。否则,便是视皇权政冶建构为无物的不智和天真,也是乱弹中国数千年来“精英冶国”精巧绝纶政冶智商的愚蠢和偏执。大略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国人在世界民众中智商当属上流之列的话(这个毫无疑问),而皇权却足足统冶了无数聪慧国人长达数千年之久。所以,说慈禧在戊戌变法中一无所知,那不是在说慈禧很蠢,只能在说明,说这话的人对凶险的政治很无知。


从1895年全国上下民众、对甲午之战败而辱订《马关条约》的迅猛反应来看,以康有为引领梁启超等”康党”为核心,数千名举人的联名投书朝庭的“公车上书”为标志,算是中国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阶层——士绅阶层,痛哭流涕、群情激愤,盼求改良政制、培植国力的最早的“上访”之举了。这个上书虽被清廷所拒绝,但康有为及”康党”诸人并没因此而遭受斥贬,这说明上层的态度仅仅是未予首肯而已,并非是对变法持反对或剿灭的态度。这说明了满清权贵在犹豫!




以累积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清廷对变法所持的拒绝态度,只是一种皇权长期运行后,制度的惯性表现,是习惯了惟我独尊的旧制度在改良主张面前,一种对变法的期盼和害怕交积而成的犹豫和权衡;同时也说明了满清权贵,特别是慈禧一党,并非是完全的守旧和循陋。否则,这些上书之人当初就死了。这个,在强大的皇权铁壁之前,碰得稀碎的,当然只能是这些举人。这种事在晚清之前,又不是没干过。当然后党权贵维新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奉以高大上品的”解放民众”之初心,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统治利益。说到后党,李鸿章算是个核心人物了。是很多卖国输城条约签订的执行者,就是这位后党重臣。当初在维新派核心组织的“强学会”成立伊始,却出白银2千两充资以示仰慕。足见慈禧“后党”对维新并不反感,甚至还是有点儿感兴趣的。整个“后党集团”核心人群的政冶素养和执政敏感度可定为优秀,因为尽管腐朽的无可救药,但却对新事物还有着不天然和无脑的拒绝的敏锐的政治素质!是不是事实,请看下文对史料的拆解。

先看六君子中的杨锐,其人本是首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幕僚,更是两广总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肱股。如果没有得到张之洞,或许是更高层面的首肯,杨锐会加入维新派的组织,而自毁性命么(当然,最后杨锐也死了,那是另一回事)?这分明是“后党集团”对维新公司的先行注资和预想控股。再看史书,其载杨锐常与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上意见不合,互有攻讦,曾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同时他又混至维新派核心“强学会”的要员,对维新政见的推广有藏否的掣肘之力。另一君子杨深秀也是张之洞的人,这些人分明代表了官方参与维新的一个隐晦的信号。说明了慈禧一党中的先见前瞻之员,只是限于统治阶层之隔,不好意思直接赤膊上阵而已。而且,如若维新大成,则皆大欢喜,如若不成,还可让维新派为“乱国篡朝”去背个大大的“黑祸”。这老娘们的政冶手腕着实厉害的很,一出手便进退自如。坐收一场决定国运的改良红利不说,光绪所代表的维新派如搞不掂国政维新,便立陷凶多吉少,前路渺茫之途。事实也正是如此,事后,光绪皇帝背锅被圈禁,维新派则被大刀伺候。


那么,变法既然是慈禧后党、满清权贵扭扭捏捏的意愿和政治花招,那为什么慈禧还将六君子,弃市菜市口呢?说来说去,“戊戌变法”,不过是慈禧为提振国力、维护满清统冶的工具而已。”康党”和“六君子”,不过是慈禧治国棋盘中的一枚棋子,如果维新派仅是为提振国力,却维护不了满清权贵统冶的话,那么,这个提振国力的维新变法,就不仅与慈禧无关,而且还有害于权贵的统冶,自然会灭了你。

变法所涉及的开放言路、裁撤冗官、君民合治、满汉平等、制订宪法、新开国会、改庙为学、鼓励私企、留学习洋、增设新军,及至到了密谋借力袁世凯的新军“围园弑后”的高潮,慈禧终于悬崖勒马般地下了剿杀”康党”的命令。康有为、梁启超见势不好避祸急去、光绪帝被裭权圈禁、六君子被急速收监弹压,马上来了个“不审而诛”。最后,搞得连实力派人物张之洞,去营救“六君子”中自己人的机会也来不及给了。


反观地方实力派的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重臣,既搞了“洋务运动”的维新,又搞了看似叛逆的“东南互保”,却一点事也没有,反屡受慈禧的嘉奖。特别是张之洞,六君子中有2个是他的人,还出资5千两白银,充话费给事后定性为逆党的“强学会”,不也是照样当他的封疆大吏么。表面上看,好象是慈禧老妖婆怕汉臣、不怕书生,柿子专拣软的捏。实质上,却是洋务派重臣们所行的维新之举,行事谨慎、眼光老道、进退适度、从不敢突破满清后党维持统治的底线。这才是没有和维新派一同殉葬的本质原因。

说到底,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冶家,维新也好、维旧也好,只要能维护满清的统冶利益,提振国力的维新变法,她凭什么不支持你?如果变法是“围园弑后”、剥夺满清权贵的权力,你就是提振天力,她又凭什么不杀你呢?何况,这帮书生小吏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效国之技、政冶感觉迟钝幼稚、行事急于求成,未经严格培训,一上岗就玩起国运予夺的大票。


103天,颁诏1百+,一天一诏。施政如此儿戏荒唐,除了有着一腔热血报国之志,维新派还有什么值得赞赏的政治先见和技巧么?在看似措施涉及洋洋大千的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纷繁紊乱之举,却架不住慈禧老妖婆的猴精眼毒呀。她一眼就看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法”之后,满满隐蒇着“夺权”这二个字,于是她便立即将六君子逮捕、“不审而决“,反手一巴掌,把六君子全给拍墙上了。而且在行刑时,以篡逆谋朝的待遇,施以钝刀之刑,以儆效尤。她对变法目标和路径的清晰把握,除了先行国有参股、便于暗控维新之利外,与康有为等人仅有模糊空乏的维新目标,而无有效的实施路径,所导致乱政的原因不无关系,两相一比、云泥立判。

做为实际上的晚清最高统冶者,慈禧注重国家权力生态的平衡和养护,善于从洋人、帝党、后党、义和团、太平天国等各种力量中投机取巧、纵横捭阖。从这个角度来看,慈禧虽是个大坏种,但绝不是个政治上的庸才,而是个极为专业的晚清顶级政坛精英人物。别说是康党及六君子之流,就是晚清的荣禄、端郡王载漪、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头牌的政冶家,其政冶操盘的能力,也是难望慈禧之项背。



还有一个证明慈禧作为支持变法的幕后决策者的证据是,慈禧利用汉臣的“东南互保”,保住东南财税之地、又假手洋人,灭了被她怂恿攻击洋人的义和团,返京后,顾不上喘口气,便撤帘训政,不计前嫌,重用袁世凯、张之洞等汉人实力派,继续运行经慈禧改写,并植入木马的新政程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其所推行的新政之中,很多都是“戊戌变法”章程中,所提到的措施,不过,都改良成不威胁满清统冶的维新之措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她把”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分得很清楚,六君子借变法谋逆篡权该死,变法维新、提振国力、利于统冶当予续行推广。这老娘们玩政冶、树维新搞得很溜,实在是一点儿也不顽固、杀伐决断加从善如流的卖国贼、大坏蛋啊。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清朝处决犯人,大都是用刀砍头,而砍头用的刀,因犯人的官员或平民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官阶越大的官,砍头的刀也就越大,总之,砍头刀的大小,与犯人身份的高低成正比,这似乎也成了身份的象征。


而官大的犯人之所以会用大刀砍,主要是因为他们罪重,对朝廷危害性大,大刀很张扬,处斩时惨烈效果大,能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在朝廷看来是罪大恶极的政敌,不仅要用最大的刀砍,而且还要用最钝的刀砍,越是砍不动的刀越好使。

想象一下,一刀两刀,十刀八刀,甚至几十刀,都砍不下头来,可以说根本不是砍头,简直就是锯头。可想而知,慢慢锯死要比一刀砍死的痛苦要大上无数倍,其社会的震摄影响力也就会特别巨大。当然,也会让统治者更为解恨。


那么,明白了这个道理,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下令行刑时,为什么特意叫刽子手砍杀“戊戌六君子”的刀要用名叫“大将军”钝刀,就知是何用心了。

一句话:恨啊!解恨啊!解的就是慈禧心头的深仇大恨。

慈禧恨就恨在,这六君子为代表的一大伙人,要合伙动摇大清王朝统治根基,其实就是要推翻她的太后宝座。

19世纪末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向光绪皇帝进言,倡导向西方学习,发展新政,实行政体改革,让国家尽快走向文明富强。

可这样搞下去,分明就是要大清王朝的命,当然也是要她慈禧太后的命。心狠手辣的慈禧率先出手,防患于未然,致戊戌政变失败。结局便是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逃向海外,而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则遭到慈禧太后抓捕。

抓捕后,不经审判,立马问斩,可见慈禧对他们是多么痛恨入骨,真是碎死万段也难称心如意。当然,为解心头之恨,她岂可让他们痛痛快快一刀致命,她就是要用大钝刀子慢慢锯死他们,可以说这是砍头处决中的令人发指的极刑。

据《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可以想见戊戌六君子所忍受的痛苦是多么巨大! 但更让他们感到痛苦的是,围观的麻木的愚昧的老百姓却把他们当作十恶不赦的逆犯,呐喊助威,不但毫不惋惜和同情,反而朝他们吐唾沫,扔砖头,恨得咬牙切齿。

可见当时愚民政策下,普通民众的落后与愚钝。而这,才是以“六君子”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者的最大的心头之痛,也是慈禧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最想看到的局面。 但革命者的鲜血不会白流的,他们所受的痛苦也不会白受的。慈禧的倒行逆施暴行,最终促进了大清王朝的灭亡,而“戊戌六君子”则成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用大钝刀施刑的慈禧则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小嬴政


“咔!”

“好!”

一声声“咔咔咔”,一片叫好声。

当我们以为最恨“戊戌六君子”的是慈禧的时候,实际上最恨他们的却是老百姓。

在“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的时候,百姓们奔走相告:“看大奸臣!”

慈禧说:“康有为一党,决不饶!”

但是,她又觉得如果只是砍头,是不够解气的,所以砍头的时候用钝刀,一刀砍不断脖子的话,便多砍几刀,让他们受尽折磨和痛苦,让他们和试图反抗她的所有人知道,她不是好惹的,也不要尝试惹她。

否则的话,让你死去活来、活来死去。

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忽悠下,仓促地发起了“戊戌变法”,这时候的康有为连要如何变法也没弄明白,他只知道自己一定要趁变法之际获得权力!

光绪也不知道什么是变法,他只想借变法夺回被慈禧拿走的皇权。

慈禧也很快明白了光绪的想法,所以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后没多久,她便迅速发起了反击,趁着光绪到颐和园请安的时候迫使光绪帝发布了三道命令:一是以“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为由罢免了翁同龢,翁同龢是光绪集团的第二核心人物,他这一走,光绪帝如断脊梁;二是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官员必须要谒见慈禧,向她谢恩,意思是说你们是我的人,你们的高官厚禄是我给的,不是光绪给的,你们要看得清楚状况,同时也是在告诉光绪帝,你给我老实点;三是调直隶总督王文韶回京,让心腹宠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以掌控“北洋三军”,即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董福祥的甘军,此三军在手,慈禧可无忧。

对于慈禧的反击,光绪当然也没有坐视不理,他在18989年9月4日罢免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人的官职,又在5日任命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后来这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他们也是戊戌变法的中坚人物。9月14日,光绪帝在康有为的怂恿下开设懋勤殿,成为实际上的“制度局”,试图以此削弱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光绪帝一连串的动作,威胁到了慈禧的地位,也让她下定了铲除光绪的决心,她暗中让聂士成的武毅军移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的甘军移驻长辛店,此时北京的政治氛围已经趋近零度,光绪帝也感觉到了危险。

光绪帝立即拟了一道所谓的密诏交给杨锐,说“朕为且不能保”,“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后来康有为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将这份密诏改成了“今朕位且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后来,康有为正是带着自己伪造的所谓的密诏和衣带诏到处招摇撞骗。

谭嗣同知道光绪帝以及维新党的危险处境后,决定策反袁世凯,试图借助袁世凯手中的军权发动“围园杀后”,但是最后却被慈禧先下手为强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率人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直奔光绪皇帝的寝宫,控制了光绪,然后指着光绪的鼻子破口大骂:“我抚养了你二十多年,你竟然听小人的话,来谋害我!”

光绪被慈禧的阵仗吓傻了,心中害怕到了极点,只能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有......”

但是,慈禧可没有相信光绪的话,继续骂道:“蠢东西,今天没有我,明天还会有你吗?”

你看看,所谓的“康党”都要发动兵变杀慈禧了,慈禧能不恨他们吗?即便只是夺权,慈禧已经不能忍了,更何况还要杀她?

所以,慈禧毫不留情地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扔进了瀛台,逮捕了“军机四卿”以及康广仁和杨深秀。

所以,她要用残酷的刑罚去惩罚他们对自己的挑衅,让他们生不如死。

一把钝刀,一刀砍不断,多砍几刀!

康党、康党,当然是以康有为为首,但是康有为这个“圣人”很不厚道地跑路了,怎么办?慈禧又发话了,哥哥跑了,弟弟抵罪!康有为的弟弟是谁?康广仁呗!可怜康广仁也算不上所谓的维新党和康党,甚至还劝过自己的哥哥别玩得太过火,最后却因为哥哥跑路,替哥哥挨了刀。康广仁在刑场上多想喊一声,冤枉!可是却因为脖子被绳索勒得太紧,说不了话。

谭嗣同在刑场上扭头向监斩官刚毅问道:“变法何罪?”真是太天真了,变法罪便罪在伤害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呀!但是,谭嗣同临死毅然不惧,吼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壮!

林旭在被砍头前,向刚毅要求说几句话,刚毅害怕林旭会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所以充耳不闻,直接砍了林旭的头。

杨深秀也被绳索勒紧了脖子,所以只能无声地、悲壮地赴死。

杨锐临死前只是无奈地说了句:“糊里糊涂地死,真是死不瞑目!”

刘光第临死前高声喊道:“吾属死,正气尽!”此六字,实乃醒世、警世之言!

戊戌第七君子常荫桓在戊戌政变后被发配新疆,1900年被处死。

康圣人虽然“流亡”海外,但是靠着所谓的密诏和衣带诏,一路招摇撞骗,一路酒肉声色,好不快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