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反響難測 個人稅延養老保險一朝落地 有人“高調”有人“沉默”

市场反响难测 个人税延养老保险一朝落地 有人“高调”有人“沉默”

喊了多年的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終於一朝落地。

監管層的許可文件一道一道下發,商業保險機構的應對也不可謂不慢。就在4月28日,中國太保在上海發佈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綜合解決方案;5月21日,太平人壽對外宣佈收到中保信《關於反饋保險公司業務系統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信息平臺對接驗收結果的函》,認定太平人壽業務系統符合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信息平臺對接要求;同日,泰康養老也對外表示,泰康養老的保險業務主要以終身重疾、終身養老年金等長期險為主,平均負債久期超過15 年,具有良好的長久期資金管理經驗。

但是,在對於該險種的推廣宣傳上,卻也有數家大型保險機構機構選擇了沉默。

僅三地試點

“從五部委發佈的文件中,我們看到與兩年前稅優型健康險相比,國家對於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的。僅有上海、福建(包含廈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三地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點,而從這三地來看,也是比較適合推行該險種。首先是工業、服務業發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跨國企業聚集,高收入人群比較集中,他們對於稅延型養老產品有內在需求。”5月23日,復旦大學保險系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受訪時指出。

在這位專家看來,以上海為例,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因此民眾的保險意識比較強。還有這三個試點地區的保險市場比較發達,在個人工資薪金結構中,企業和個人都有當期為自身需要減免稅收的動力。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必須要在城市化度比較高的地區實行,對於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這個產品至少從目前來看,沒有推行的必要和意義。

“業務部門其實有很大的宣傳動力,但是監管部門要求低調,所以我們就沒有宣傳,已經在宣傳的幾家機構還被監管部門批評了。”5月24日,上海一家大型養老險公司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透露。

在這位人士看來,這個市場競爭必然也是相當激烈的。

而根據中國太保此前發佈的解決方案顯示,以一位月收入20000萬元的30歲上海男性為例,其每月可購買1000元的稅延養老保險。由於他是風險中立性客戶,因此可以選擇將資金配置到收益保底型賬戶。60歲退休時,若其選擇15年養老金的領取方式,則每年可以領取5.45萬元,累計的省稅金額高達13.45萬。

對此,廣發證券發佈的研報稱,總體的試點方案對於高收入群體的新引力比較大,這也是上海、福建(含廈門)、蘇州工業園區入選的原由。

會不會成為另一個稅優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政府在推動,險企在行動,而真正的市場主體,也即是高收入人群會這個產品感興趣,才能真正讓稅延性養老保險在國內落地生根。

根據當時財政部等三部門發佈的通知,對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當年(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稅前扣除,扣除限額為2400元/年(200元/月)。保險公司不得因被保險人既往病史拒保,並保證續保。

“兩年6.34億元,跟整個人身險市場規模保費相比,實在少的可憐。對於個人稅優產品而言,保險公司推行的動力不足,因為這個產品對投保人有利,但是保本微利的原則決定了對保險公司來說無利可圖;那麼跟個人稅優型產品相比,保險公司有動力推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但是高收入人群卻可能並不敏感。因為每月1000元的稅前列支最終還要交稅,而且一旦個人出現離職變動,也會影響到續保、繳稅、領取等各個環節。最重要的是,這1000元的稅前列支,企業願不願意代扣代繳也是一個問題。”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不過方正證券卻對這個市場充滿了樂觀態度,其分析師左欣然認為,對上市險企來說,在2019年該險種或為上市險企帶來4%-6%的新增保費、2%-4%的新業務價值增量。

而目前上市險企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以及即將上市的中國人保,這幾大保險公司年長期壽險保費超過5萬億人民幣,按照5%的保費計算,也要達到2500億元。但是在一年半的時間內,中國的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能帶來這麼多的增量嗎?或許可以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