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一个人千百次的好却抵不过一个小错误?难道这就是人性吗?

东南沿线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告诉你,这就是人性。


在心理学中,有个与此类似的效应,叫阿伦森效应,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有个故事你或许听过,几个小孩在一老人房前打闹,老人几次驱之而不得,想一计策,遂对小孩说“你们每天来我这里玩,我给你们5元钱。”小孩很高兴,便每天都来,每天都从老人那里分得钱币,几天后,老人说“今天起不给钱了”,小孩子大觉无趣,便散开了,老人的门前恢复了宁静。另一个例子就是电影《芳华》里的“活雷锋”刘峰,仅仅是因为抱一抱喜欢的人便落得悲戚的结局。


我想,这与你所说的境遇大抵相似。不管你对他千好百好的人是你的女友,还是你的朋友,大抵都会是这样的情况,若要打破这迷局,一方面这要看对方对此是否保有一份觉知。


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该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你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你要允许自己不去千百次地讨好别人,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地方,接纳自己偶尔的无能感。其次,给对方树立你的边界,并不是ta所有的要求你都要百分百的应允和做到,也并不是ta所有的锅都有你自己来背。你要分清楚,哪些是你的事情,哪些是对方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你可以代劳的,哪些又是你可以不代劳的。适时地拒绝别人,甚至偶尔地犯一次小错误,你的不完美是可以被允许和接纳的。


当你做到这些,相信你就不会再因为类似的事情而苦恼了。因为做一个真实的人,比做一个好人更重要。


祝福你。



青音约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宏梅:


王宏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职业指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讲师团讲师、公益人。熟识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叙事疗法。擅长领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沟通。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跟你分享:一个富人每天上班时在公司门口给一个长期在此乞讨的乞丐10元钱,他觉得自己是在行善积德,有一天在送小女儿上学时,小女儿突然看中路边的玩具就把他准备的这10元钱花了,富人没有零钱了,到公司门口看到乞丐了,就对乞丐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啊,我给女儿买了一个小玩具,就没有零钱了,明天我再给你。”结果这个乞丐勃然大怒:“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给你女儿买玩具?!”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人们很容易混淆边界问题。

如果混淆了边界,人们就会把不该得到当成理所当然,当他得不到时,还会愤怒。

这就是人性中自私、贪婪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要是我是富人,我会跟乞丐说:对不起,给你钱不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从今以后,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

是啊,你没有生我养我,你也不是我生的养的,我为什么要给你钱?

你的生活、你的生命应该由你自己来负责,如果你伤残无劳动能力,那应该由政府买单,我纳的税里也含了这笔钱。

只有什么人才会对别人千百次的好?妈妈对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孩子对父母。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妈妈也应该跟他渐渐拉开距离,把他的生活交给他自己,而不是你永远都在替他包办,如果你不肯离开他,那他一辈子没有生活的能力,只能一辈子当个孩子。从长远来看,你对他的好反而是不好。

与此同时,无论是伴侣关系、朋友关系,对别人“好”也应该有界线,做好自己,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而不是替对方做他自己能做的,如果你毫无界线,慢慢地对方就会觉得理所应当,你们的关系就变了味道。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想用对别人的“好”来控制别人,这样的“好”也会让人反感、逃离。

确定你和别人的界线,什么是对方应做的,什么是你该做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指望用你的“好”来换取别人对你的“好”,这才是既对你好,也对别人好的好!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你对她,千百次的好,已经让她形成习惯,会让她感觉号,你对她好是理所当然。

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对你已经习惯了,有依赖性,这点很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存在,危机,她没有体谅你,爱是相互的,很显然她在索取,长此以往,你们俩可能无法走到最后。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看你们俩,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一味付出妥协,这样是无法维持你们之间的感情的。



很多时候,你最喜欢的,并不合适,合适的,走入婚姻殿堂的,往往不是,你最喜欢的,珍重


洛克小王子

这是人性,但不是正常人的人性,是小人之性。

交友要交心,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而你所交的贱友,狗咬吕洞滨不识好人心,你的真心却成了驴肝马肺,为人为友难免不出小差错,要看平时相处的所作所为,如果经常出差错,时时犯错误那就是你的办事能力有问题,自己需要提升自己,找找原因。如果真如题主所示,那这样的贱友不交也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获取不回报,只收获不付出,既为朋友就应平等互助,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谅天下可谅之人,如此小肚鸡肠,心胸狭隘之人,不足成为益友。



夏天雪42

这跟人性没有关系。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近因效应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个人的性格问题。



1.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所以,不管一个人千百次对你好,但是,他最近对你不好了,你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最近的表现,所以,你只记住了坏,没记住好。



2.性格原因。这件事是分人的。有的人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的人能记得别人曾经对自己所有的好。而且,他们心里明白,这世上没有谁有义务对自己好,所以,他们感激自己接受到的所有好。



然而另一类人,他们总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最好的,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即使你对这样的人千般好,他都觉得这是应该的,但是,当你对他不好的时候,他觉得你对他不好,你亏欠了他,你辜负了他对你的信任。

所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常见,所以说,请挑对了人,再付出你的好。


一袂

人把心给了你,你却熟视无睹,有的人,对你冷眼相加,你却乐此不疲。

“你为什么给她两块糖,却只给我一块糖?”你只看见我给了她两块糖,却不知道你连一块糖都没有给过我。


不知道是我做错了什么,我们从无话不谈的朋友走到了现在的无话可谈。记得那是高中的时候,我们有幸成为了同桌,刚开始的时候我比较腼腆,都不太敢和你说话。直到有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看见你推着车子走着,发现是车胎破了,我拦下你说道:“你骑我的自行车回家吧,我替你把车子推回去,我家离这边挺近的,明天我帮你把车胎补好了还给你。”你和我推脱了几句最后还是扛不住我的一番好意,最终我推着你的自行车回去了,从此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虽然是异性,但是我们却没有那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只是最好的朋友,放学的时候经常一起相跟回家,有人追你的时候我还时不时给你当一下挡箭牌,每天课间休息的时候我总是会替你去打水,因为女生打水间总是那么多人。好几次,晚间上自习的时候你说肚子饿了,我都会偷偷的和老师请个假替你买一堆好吃的回来。我一直以为我们会是一辈子的朋友。


没有谁该无缘无故对谁好,一味的付出迟早会有累的一天。


后来我们不是同桌了,那天晚上马上要上课了,你在教室的第一排,你喊了我一声,我看见老师马上进教室了就赶忙跑过去了。下了第一个自习我去找你,你就生气了,不理我,后来我才知道你自行车又破胎了,让我帮忙替你修一下的,但是因为我没有第一时间理你所以你生气了。我后来给你道歉,你都是爱搭不理的,还说我已经找另一个同学帮忙了,不劳我大驾,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委屈。刚好那同学是我哥们,家离得还挺远,我还是从他手里替你修好了自行车,但是心里的伤痕却再也没有愈合。


后来,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交往不是我对你好就够了,有的人,注定是过客,你对别人掏心掏肺,最终伤的只会是自己,给自己一点空间。


莫凡小屋

不错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不过确是自已的错承认道谦也无所谓,做人何必斤斤计较,放开了心自然就宽了……



光记社会责任协会

这不叫人性,这叫潜在意识被打破。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的判断,从你给他的第一印象开始,他就已经把你分类,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就这两大类。

如果他把你归类为坏人,那么你的犯错误,在他正常的意识预判之下,没有违背他意识认知,所以他觉的理所当然,不会感到吃惊。

如果你被他归类为坏人,但作了好事,违背了他的意识判断,他会感到惊讶,会重新对你建立新得意识判断。对于你做好事,让他在对你的意识防备上得到放松,从而使他在面对你的时候比以前放松,在意识感官上让他愉快。所以一个一直做坏事的人突然做了件好事,会受到所有的赞美,其实他们的赞美来自他们对你意识防备的减轻,让他们感觉轻松所产生的一种愉快感,从而赞美你。

如果他通过第一印象,把你归类为好人,那么对你没有任何的意识防备。

但有一天他发展你做了一件坏事,那么同样超出他的意识误判,从对你没有防备,到对你产生意识防备。让他的意识处于一种非常不愉快的状态。

你的错误让他们感到了难受,打破了当初对你轻松愉快的心态,转化成紧张防备的心态。

这个过程的转化过程,会产生意识上暂短的相互混乱,而这个混乱就是意识重叠所产生的,由于意识重叠所以引发意识能量膨胀,所以要通过引发情绪波动把这股能量发泄出去。

当能力发泄出去之后,意识就会慢慢进入一个平衡的状态。

人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有负能量?那是因为你得到的现实结果和意识预判出入太大。

正是由于现实结果和意识预判差距太大,所以才会让情绪的小火山爆发。


一号风手

题主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题主说的这件事儿真的有点诡异,一个好人做了100件好事,不小心做了一件坏事,就会被人所唾弃,甚至险恶用心的认为他之前的好都是伪装出来的;而一个坏人,做了100件坏事,意外的做了一件好事,就认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这里面的缘由很难说的清,我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

放大效应

如果说好人做的好事是白纸,那么1件坏事就是白纸上的一点墨迹,我们总是容易被那一个黑点所吸引,觉得是有缺陷的,但是,却忘记了,整张纸的底色是白的;

同理,如果说坏人做的坏事是黑纸,那么1件好事就是黑纸上的白点,我们就会更加关注这个白点,而忽略了底色为黑。

这就是放大效应,在常态面前,反常态就容易被关注,被放大。

期望效应

对于别人,我们总是会有很大的期望,如果对方一直做好事,我们就期望他可以一直是好人,对他的要求就会在好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高,当他做了一件坏事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他违反了我们自己的期望和认知,当自己的认知改变的时候,会让我们无法适应,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改变认知的痛苦,我们就会将这种情绪外放。

而对于坏人,我们的期望本来就低或者说我们给他的定位就是坏人,所以,当他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意外之喜的感觉,就会觉得他是回头是岸,立地成佛了。

不过具体的缘由却是说不清的,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可以了解认知、预测行为,但是,却无法观测认知作用行为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祝好,欢迎讨论!


文:高晶

主编:刘滢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专注心理学


瀚思心理

没钱,让相爱的人走到了分离;有钱,让不爱的人睡在了一起。,有些人终日无所事事,不仅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且也会让能力退化,走上另一个极端。无论是退休在家,还是节假日,都不能让自己过于清闲。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很重要,无论是读书看报,还是登山涉远。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会让你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