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用戶68708500


千禧西紅柿

近年來,銀行推出許多理財產品,收益比銀行略高,坤鵬論的父母和許多認識的上了年紀的人開始將銀行儲蓄轉向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老年人習慣去某一銀行存錢、取錢,由於上了年紀,許多人老花眼,反應能力也不如年輕人,所以在存取款的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會給予一些幫助,久而久之熟識起來,也贏得了老年人的信任。

通常銀行職員業務掛勾,而且推薦理財產品有額外的提成,當銀行櫃員與經常有業務往來的老年人熟識之後,便會向老年人推薦一些理財產品。當然,由於銀行櫃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櫃員介紹產品的時候考慮自己提成的因素較多一些,提醒老年人需要承擔風險的意識較少一些,偶爾會出現當老年人取錢的時候,獲取的收益與自己的期望值出現偏差。這裡有必要讓大家瞭解一下銀行的理財產品。

一般銀行櫃員向人們推薦理財產品時,應該先測試理財人的抗風險能力和提示該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我們經常會看到銀行大廳內會展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即保本保利)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即保本不保利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風險係數很低,目前許多銀行都有此類產品,年收益系基本在4%—5%之間,期限少則30天,多則一年,這種產品收益比銀行利息高一些,所以老年人選擇這種產品,虧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多數老年人現在開始將銀行存款改為購買這種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但一些不良櫃員向老人推薦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擬定收益較高,最高可達到10%以上,如果不向老人提示風險,老年人辨別能力較弱,很有可能上當受騙。

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方面是因為聽從銀行櫃員的建議,畢竟銀行理財產品不需要老年人費心費力,銀行工作人員要求填寫什麼表格老人就填寫什麼表格,甚至銀行櫃員還可以代寫,老人簽字就可以。另外,一些老人具有從眾心理,當自己身邊有在銀行購買過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老人,而且到期收益確實比銀行儲蓄利息高,一個傳一個,自然許多老人都會去銀行選擇同樣的理財產品。

作為年輕人來講,應該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和幫助,所以對於銀行理財人員,也有義務盡最大能力去幫助這些老人理好財,使他們安度晚年。


坤鵬論

雖然說現在的理財市場上有很多的理財產品,但是對於老年人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最信任的往往還是銀行。其實,這是好事。老年人,年紀大了,不容易識別各種騙術,還是買銀行理財踏實。



年紀大了,更願意把白花花的銀子放到銀行裡。雖然相比其它互聯網理財,銀行理財收益要低一些,但銀行理財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更適合老年人。

在各種投資渠道中,銀行理財安全係數最高。這種傳統金融行業有國家做後盾,錢放在銀行裡,不擔心虧本,也不擔心銀行倒閉,所以老年人更願意相信它。



老人的知識結構已經老化,根本不足以應對現在花樣翻新的金融騙局。年紀大了,不太貪圖多賺多少錢,只圖穩定和心安。很多的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風險,在權衡之後保守穩定的老年人對銀行理財產品更加青睞有加。

不過,即使買銀行理財,老年人也不能掉以輕心。部分銀行從業人員在理財銷售中存在不當的宣傳手段。老年人對理財普遍存在誤解,把理財、保險等同於存款。 很多中老年客戶一不看產品說明書二不問產品投向和資產管理人,只是一味地問銷售人員“沒問題吧,保本吧”。被一些無良的銀行工作人員給忽悠而買成了保險,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老年人也需要補上"理財"課。比如,購買理財產品要選擇正規渠道,弄清存款、理財、保險的區別,最好在子女的陪同下進行購買,尤其大額投資最好不要獨自當場決定。

其次,老年群體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不能只看產品的預期收益,老年人要知道銀行理財產品也會有不保本的,同時預期收益率也有可能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老年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產品的說明書,不能只因為是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就盲目購買。



最後,多看新聞,開闊自己的視野,多關注法制欄目,瞭解各種騙局案例,從他人上當受騙的經歷中汲取教訓。

…………………………………………………


史晨昱

為什麼呢?本質上是老年人對銀行的信賴。從人的生命週期看投資的話,你會發現,人到晚年,會趨於保守,這是生命規模在投資這種行為上的體現。

人到那個年齡,一般不再追求高風險高回報,而是追求穩妥的投資收益。因為一旦遭遇高風險,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生活乃至身體健康,所以追求穩妥為上。

至於說,為什麼要去銀行呢?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銀行是國有的,這是老年人的傳統習慣,認為銀行是國家的,是不會倒閉的,也是不會騙人的,裡面賣的理財產品是不會糊弄人的,是不會虧錢的,所以才會去銀行買理財產品。

但實際上,正是因為這樣的信賴,也發生了不少老年人買銀行理財產品被矇騙的新聞。

隨著資管新規的實行,銀行不再剛性兌付,老年人再單一的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不可取的,但是從規範性而言,銀行還是要較其他機構正規的很多。


牛熊交易室

這個要從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看起,新中國的歷史上國有4大銀行和交通銀行幾乎就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崛起的,承擔著商業銀行,代銷國債,國家儲備金庫等職能,所以,傳統商業銀行的社會地位和價值提現則出現的淋漓盡致,而它的形象也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

到了21世紀,我國金融行業面臨多重變革和挑戰,其中就包括金融創新和銀行業的巨大變化,諸如新的融資手段的變化,私募,P2P,保理,FOF等全新概念的出爐,而銀行面臨著互聯網的衝擊。但是多年以來,銀行以其發行的理財產品穩健而著稱,其中不乏資金池類產品,很多依靠巨大的資金儲量來完成四兩撥千斤的壯舉,但隨著監管的落地,對銀行理財的運作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不承諾保本,改為淨值體現等。但多年的品牌效應確實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光輝。因此,對新事物接受較慢的年紀較大群體仍然願意選擇既定的機構,也不願嘗試新事物。

現在金融行業的投資理財板塊依然在變革,新事物會因為新機遇而落地生根發芽壯大結果。而人們對新產品新方式的風險認知也會慢慢改變,應該會給大家帶來新的面貌。


你的理財師張帥

您好,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比較穩定、安全性較高,一般三個月或半年乃至一年的鎖定期,就可以獲得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這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不過,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也並非沒有風險,實際上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不低,但仍然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風險。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部分老年人,他們往往熱衷於到銀行客戶經理那裡購買理財產品,而期間他們並沒有對相應的條款加以熟悉,由此導致自己的資金買了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而是一些保險類理財產品等,而這卻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效果。除此以外,對於部分銀行人員,與外部民間機構的資管產品或信託產品有合作,並把產品積極推銷給這一些老年人,而看似年化收益率高達10%以上的收益率,且有著銀行作為背書,老年人也會深信不疑。殊不知,對於這些投資理財產品,卻是充滿了不少的投資風險,而在銀行銷售也並非完全出自於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這確實讓不少老年人受了傷。不過,歸根到底,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很大程度上還是看中了銀行的背書,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定的投資收益率,而安全性、收益率優勢,卻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參與。實際上,如果老年人通過正式渠道購買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風險與問題的概率並不高,但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更需要把銀行理財產品的條款看清楚,並做好相應的風險評估,做好充分準備後,再行考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郭施亮

每一代人所處的金融環境不同,造成對“錢”的處理方式、理財習慣也有所不同

現在去銀行櫃檯買理財的大爺大媽,平均年齡至少得60歲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紀80~90年代,他們大約30歲,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會上財富最集中的群體。

那個時候,“理財”這個詞還沒被創造出來。

當時,如果一個家庭攢了點錢,往往就是去銀行存成定期存款,要麼就是買國債。90年代的銀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動輒可以到10%:

我是80後。小時候,父母發了工資,第二天我媽就會去銀行,把一部分工資買成定期存款。我爺爺、姥爺也會把每年積攢的退休金,委託我媽買成五年期國債。

2000年之前,我國金融市場還相對不太成熟,適合家庭理財的渠道很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存定期、買國債,就等同於“理財”了。


2001年,我國加入WTO,在這之後,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才開始逐步開發理財產品。

很多人去銀行存款時,在櫃員的介紹下,逐漸認識了理財產品,並開始積極配置。

我記得,我家買的第一款理財產品是民生銀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現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銀行理財,收益連餘額寶都跑不贏。

於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況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了家庭理財的首選。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們,變成了滿頭白髮的大爺大媽,但他們當初養成的購買銀行理財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這段時間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迅猛、日趨成熟,投資理財渠道越來越多,但銀行理財依然是風險最低的產品,上歲數的人買了踏實,後面不用操心;

更關鍵的是,大爺大媽們知道,只要去銀行說要買理財,就會有工作人員悉心介紹,然後幫他們挑選、填單子。大爺大媽要做的,就是存夠錢、輸密碼就妥了。

對於大爺大媽來說,還有比買銀行理財更方便、體驗更好、風險更低的理財渠道嗎?


金投手

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接觸互聯網等新理財模式少,就算接觸了也對互聯網的安全性產生質疑,而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實體營業廳,被他們日見夜見,可以說伴隨了他們的一生,產生了信賴感,用我爸的話來說“銀行都是國家的,可以信任,不會倒,都開幾十年了”,雖然說法有些片面,但是銀行在他們老一輩的心中無疑佔據了神聖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也就成了自然,但是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他們對於銀行的工作人員過於信賴,但是基於業績還有一些駐點銀行的保險從業人員幫忙辦業務卻被當成了銀行的人的因素,也容易衍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老人家本來只是想做一個定期存款,但是卻被勸說“這款產品收益更高,而且安全性也好”,讓老人家買他們業績需求的理財產品或保險分紅產品(連續交很多年才能取回那種)。去年我爸就試過這樣被人忽悠買了保險分紅的理財產品,但是當晚告訴了我,我讓他趁猶豫期第二日早上趕緊去做了取消購買。


風生焱起

看了標題深有感觸。

中華民族素有勤勞節儉,積極儲蓄的優良傳統,特別是我們的一些老年朋友。多年養成了辛勤工作,勤儉持家的良好生活習慣。因此在銀行看,經常會看到他們身影。

下面就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一下,老年朋友,長輩們為什麼會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

第一個重要因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幾十年來經濟騰飛,而這些老年朋友,長期養成了儲蓄的習慣。因此,習慣成自然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點,信任!長期以來,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是我們大家最信任的單位!因為它們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幾十年如一日的安全經歷,非常高的信譽口碑!作為老年人,他們對銀行極度信任,因此,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會使他們更安心,更放心。

第三點與時俱進。社會在發展,經濟在增長。而如向增加個人財富,也是每個人和家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一些投資理財產品的預估高收益和相對的安全性,吸引了這部分老年朋友。

第四點,技術,網絡知識因素的影響。目前社會科技進步花繚亂網絡理財。手機銀行層出不窮。但受限於年齡和經歷的因素。老年朋友,往往無法熟練的使用網絡技術進行理財投資。同時,銀行大廳中有專業的人員,提供熱情專門的服務。這對老年人來講也是一個前往銀行進行投資理財的重要因素。

第五點,地域因素的限制。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地域寬廣。部分地區,目前交通及各種設施尚不健全,信息相對閉塞。而銀行基本上在所有地區都有固定的營業場所和網點,存款儲蓄,交流信息,投資理財相對比較便捷,這也是吸引老年朋友前往銀行進行投資理財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六點呢,現在金融機構競爭激烈,面對存款儲蓄,投資理財的主力軍,老年朋友,各家金融機構也積極提升服務水平,針對性的完善服務設施,為老年朋友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個性化,良好氛圍的投資理財環境。這也是吸引老年朋友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我們我們看到,老年朋友更喜歡到相應的銀行網點進行投資理財。也希望我們整個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給這些老年朋友以更多的關愛和便捷,使他們能夠歡度夕陽紅!

理財咖,曾長期從事投資理財的管理,營銷,宣傳培訓工作。如果您對這方面也很感興趣,式有什麼好的,建議,最新的信息,也歡迎留言討論,共享共贏。


理財咖

這是一個挺正常的現象,任何人都會對於新鮮事物的未知產生一定的恐懼心裡。

老人家會更加註重收益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加之投資理財市場上的各類產品品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上了年紀的老人們也沒有精力去分別進行研究,加之受傳統保守的理財觀念所影響,多年來一直都把錢存在銀行,對銀行已經積累了更高的信任度。所以,一般年齡偏大的人會對銀行理財產品更加“情有獨鍾”。


不過,銀行理財已經不是絕對安全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銀行理財產品自誕生以來一直髮展勢頭良好,但是近幾年面卻波瀾不斷,一方面監管趨嚴,另一方面競爭加劇,導致銀行理財市場不斷生變,隨著剛兌的打破,無風險的收益產品時代已經終結。所以關於銀行理財,我們也必須瞭解一些所謂的“套路”,更要提醒上了年紀的理財者們不要迷信銀行理財的“絕對安全”。如果家裡有還有老人依然執著於銀行理財,可以適當的勸說他們配置一點非銀行理財產品了。

首先,我們要再次強調的就是,剛性兌付已打破。

這意味著以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收益,在理財產品發行機構出現兌付困難時,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所以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如聽到或看到任何所謂的“保本”產品,那麼就要提高警惕了,不出意外,一定是“坑”!

其次,一定要明白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可不是一回事。

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承諾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預期收益,令投資者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並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但是實際上,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預期收益率是不會寫上去的,銀行也不會保證完全達到預期收益。所以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瞭解產品細節,如果出現金融衍生品則為結構性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然後,要學會識別防範“飛單”

所謂飛單,是指銀行理財經理私下推薦銷售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普通投資者要想識別並避開“飛單”,就要認真閱讀所購產品的說明書,查看其運作模式、風險級別以及資金投向等。對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需格外提高警惕。

此外,還有如認購期、到期到賬日、風險等級、條款及提示等基本概念也需要在購買產品前掌握清楚。並且在購買時,認真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風險揭示書等相關文件,關注與風險有關的各個條款,才能正確認知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及收益,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