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看这首诗里又是纤手揉搓又是用碧油煎得嫩黄的,似乎苏东坡在歌咏一种油炸食品?不错,这首诗的名字叫作《寒具》(一名《戏咏馓子赠邻妪》),描写的就是在山东、江苏等地常见的一种食品——馓(音伞)子。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古代的寒食节那天不能生火做饭,而馓子经过油炸,便于储存,是寒食节的常备食品,因此又被称为“寒具”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物,也藏在苏东坡的这首诗中,但并不是馓子,而是诗中的最后三个字——缠臂金。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明 金臂钏一对 河南博物院藏

缠臂金,又名臂钏(音串),是古代人经常佩戴的一种饰物,最初男女通用,后来逐渐变成了女性的专属饰品。它看起来有点像弹簧,又像是小孩玩的一种叫“弹力圈”的玩具,但圈数可比弹簧或者玩具少得多了。臂钏一般为三至八圈,也有少的,只有一圈;多的,可以达到十二三圈。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弹力圈

臂钏的制作方法,是将金银条锤扁后,盘绕成螺旋状。螺旋的两端被编成环套,用金银丝紧缠于钏体上,通过前后滑动调节松紧。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臂钏局部

顾名思义,臂钏是戴在手臂上的饰物。从手臂到手腕的粗细是有变化的,因此臂钏的每个环圈大小也有细微的差别。戴在手臂上的臂钏,一圈一圈,就像套了好几个手镯一样。

臂钏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据学者推测,臂钏最初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期逐渐传入中原。为什么这种东西会起源于游牧民族呢?据小文(毫无根据的)猜测,如果胳膊上肌肉比较发达,箍上这么一个东西应该会衬托得更加发达吧?所以北方民族可能会用这个东西来显示自己的强壮有力?或者,也有可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商 金臂钏 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秦汉时期,臂钏从北方传入中原。但一开始,它并不叫“臂钏”这个名字,而是有很多名称。有根据佩戴的位置命名的“臂环”,还有一类名字,似乎是同一个外语词的音译:跳脱、跳达、条达、条脱……

比如东汉诗人繁钦在《定情诗》中描写热恋中的男女互赠定情信物,其中就出现了“臂环”和“跳脱”两种称呼。当时的臂钏,沿袭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戴法,是戴在上臂的。对于女性来说,这个位置比较私密,赠送臂钏的含义,自然是不一般了:

……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

臂钏在汉代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名字,究其原因,还在于那时的中原人民与北方民族语言不通,像这类进口商品叫什么名字,只能记下个外语的囫囵发音。“臂钏”这一被现代人广泛采用的名称,是到魏晋时才出现的。

隋唐时期,“跳脱”这个名字又重新火了起来,与“臂钏”并用了很长时间。如李商隐的《中元作》,里面有“羊权虽得金跳脱,温峤终虚玉镜台”的句子。羊权是晋代人,与仙女萼绿华偷偷谈恋爱,萼绿华还赠给羊权金条脱等信物。李商隐在这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

同时,臂钏的佩戴位置逐渐下降,从上臂落到了小臂乃至腕部。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贵妇的小臂上有臂钏作为装饰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臂钏

此后宋、元、明时期的臂钏,沿袭了唐代的戴法,也把臂钏戴在手腕之上的小臂处。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属工艺的提高,臂钏不再是富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普通人家的女性,也可以戴个臂钏美一美了。

颜色金黄,形似弹簧:这种历史悠久的首饰到底什么来头?

▲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画像砖拓片,厨娘也带上了臂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