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和孩子做交易 否则吃苦的是他自己

少和孩子做交易 否则吃苦的是他自己

我的朋友瑞瑞爸爸最近有些苦恼,孩子瑞瑞现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开条件。

——“瑞瑞来,叫叔叔!“

——“有什么奖励吗?没有奖励我不叫。”

——“瑞瑞快把你的玩具收起来。”

——“我收起来就让我看一小时动画片可以吗?”

没错,你看出来了,瑞瑞在提条件,也是在和爸爸妈妈做交易。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局面呢?这还是得从日常开始说起。

瑞瑞是特别调皮的男孩子,奶奶经常管不住他,只好时常用交易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瑞瑞,快吃一口饭,不吃啊?这样吧,你吃完这一碗,奶奶给你糖吃。”

“瑞瑞,你不要把东西都仍在地上。捡起来吧,奶奶给你看动画片。”

这样的交易当然是有用的,孩子为了“利益”自然听指令做事,但孩子多聪明啊,很快他就摸清了套路,反客为主,开始开条件——你让我做什么,可以,答应我提出的条件。你不让我做这件事,可以,答应我提出的条件,我就不做了。

于是,瑞瑞爸爸苦恼地说,看来还是不能和孩子做交易啊,现在的孩子可精明了——我笑道,也不能因为这个事情全盘否认做交易这种方式,很多教育方法都需要放在某些特定地情境下使用才知道是否有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些情况之下不能使用这个方法。

01

涉及原则问题的不交易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原则问题?个人的吃喝拉撒睡,这本是自己的应该做好的,是原则问题。牵涉到一些有违美德的行为,也可以化为原则问题。为什么原则问题不可以拿来交易?因为这就是本来应该做好的事,如果连这些都可以拿来做交易,那说明可以商量,还有什么原则可言?

用原则问题来交易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让他以为任何事情都有商量和交易的空间和余地,对未来的教育都会产生影响。

02

必须禁止的行为不交易

不可以推搡别的小朋友,小区里的树不可以爬,不可以去河边玩耍……一般情况下,禁止孩子做的事情都和安全性有关。因此,绝对不能用这个来做交易,否则孩子会一边以身犯险,一边开出条件:我就要去做这件事情,你必须答应我的条件!

因此,家长不能在这件事情上有任何的松动,并且要和孩子强调这些事情的危险性——

“你去推别的小朋友,他们摔倒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伤害,你到时候如何承担责任呢?”

“你去河边玩耍,如果失足落水,就可能在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我们会很伤心的,你知道吗?”

不交易,并且强调后果,让孩子认清问题的根源。

03

用奖励代替交易

与其交易,不如奖励。但需要讲清楚奖励的原由。

孩子今天和叔叔打招呼了,奖励一颗糖——但这颗糖不是因为你和人打招呼的行为,而是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礼貌的品德。

孩子今天把玩具都收拾好了,奖励一本书——但这本书不是因为你收拾玩具的行为,而是因为你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懂得帮减轻家长做家务的辛苦。

简而言之,行为大多时候都是孩子应该做的,需要奖励的是孩子在某种行为中体现出来优良品质,奖励是为了他们继续发扬,保持美德。

别和孩子做交易,否则吃苦的他自己。迟早有一天他会知道,生活不会和他做任何交易,完全得凭自己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