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忙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為人父母,我們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

但是有時候為了謀生,為了支撐起這個家庭,

只能忍痛跟孩子分離,

最後發現,陪伴已經成為了孩子最奢侈的禮物。

再苦再忙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01

就在幾天前,回老家過年的我就親眼目睹了一場撕心裂肺的別離。

眼看過了十五,村裡的打工媽媽們又要出發去外省了,雖然特意選在大早上出發,但是兒子像是早有預感一樣早早地醒了。媽媽只好先把兒子送到爺爺奶奶家,不想讓孩子看到自己走。

但是當媽媽把包裹都裝上面包車後,兒子追來了,他大哭著,抱著媽媽的腿,死活不放。

媽媽就騙孩子說,自己只是去街上買東西,一會就回來了。

但是孩子其實心裡比誰都清楚,一放手媽媽就可能很久回不來了,於是他繼續哭鬧,還在地上打滾。

媽媽能怎麼辦呢?守在家裡,就那幾畝地,一年下來還不夠給孩子買幾個玩具的,再捨不得也要出去呀。於是她狠著心上了車。

孩子看到麵包車開動了,掙脫爺爺奶奶的懷抱,使勁地追著麵包車跑,哭喊著“媽媽~~媽媽”……那撕心裂肺的聲音把全村人都弄哭了。

也許我們覺得孩子只是暫時難受,但是我們根本不清楚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心靈創傷有多大。

再苦再忙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 女孩三年首次見媽,離別追車跑累癱

02

老人總是勸我們:

說孩子小,給誰帶都一樣。

你們工作忙,孩子我幫你們帶。

有很多的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誰帶都一樣。

其實這個理由是最站不住腳的,可是從純餵養的角度來說,卻看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餵飽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地基礎。”

心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孩子,他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對家庭沒有概念,遠離父母。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

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因為他們沒有你那麼瞭解你的孩子。

也不是親戚朋友,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最能勝任這個工作的就是父母。

再苦再忙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03

還有一種留守兒童,那就是城市裡工作忙碌的雙職工子女。

早上出門的時候,孩子還沒睡醒;晚上到家的時候,孩子已經睡著,一天到晚跟孩子都打不著一個照面。

或者是有時間待在家裡,但是不是忙工作就是刷手機、打遊戲,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行走的傢俱,很少陪伴自己學習、瞭解自己的想法。

每天飯桌上的對話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句:

你的作業做完了嗎?

考試得了多少分?

你怎麼這麼笨,這都不會?

……

不交流則已,一交流不是催促,就是責罵或抱怨。甚至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正在想著公司的業績;當孩子很有自信地拿著剛完成的圖畫跟我們分享時,我們正在洗碗。雖然我們不會不耐煩地說“好煩,走開”之類的,但是可能不自覺地用“嗯”“啊”來回復孩子,不然就是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我們也不是故意不理,但是情緒在作怪。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真正交心互動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孩子怎麼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關愛呢?

再苦再忙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04

前段時間,奧巴馬的大女兒瑪利亞被哈佛錄取了。這對全世界最忙的父母,卻給了孩子最優質的陪伴。

1998年7月,瑪利亞在芝加哥出生,父母都值壯年,正是拼事業的時候。

爸爸奧巴馬在州議會和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工作,媽媽米歇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學生事務處副處長,由於工作繁忙,他們只好把女兒交給外婆帶。

但不同的是,奧巴馬和妻子並沒有撒手不管,或者只給生活費,然後讓她們自己成長。

米歇爾非常明白幼時對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她給兩個女兒制定了嚴格的時間表,以及課外班,督促她們遵守的同時,也給她們足夠的自主權利。另外,米歇爾也規定,每人必須參加至少兩項運動,一項由她決定,其他由女兒們自己決定。

而作為母親,米歇爾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工作再忙每天都會接送孩子們上學。

相比之下,爸爸對自己的“小棉襖”們,就格外的寵溺了,只要一有時間,立馬飛到兩人身邊,陪她們成長。

為此,奧巴馬還曾驕傲地說,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舉中,自己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總統的私人時間是很少的,但一有空,他就會帶孩子們去書店,幫助她們培養閱讀習慣,甚至在晚上睡前為女兒讀睡前故事,讀完了整整七本《哈利波特》。

奧巴馬伕婦一直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擅長模仿父母,所以他們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榜樣。

再苦再忙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陪伴和溝通,

是父母教育孩子最有力的武器,

也是見證孩子成長,

最直接的途徑。

無論再怎麼忙碌和辛苦,

我們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給他們最好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