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道”到“佛道”,稻盛和夫强调这三点“禅”学

日本国内外都有很多人说佛教和企业经营盈利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佛教认为要想自己获利必须造福他人,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我在企业经营当中也经常要求员工帮助他人。

日本有句话叫作“人情并不是为别人”,意思是说善待别人就肯定有回报。中国也有类似的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做善事的人家子子孙孙都会得到幸福。就这点来说,我认为说佛教不适应资本主义、不适应企业经营盈利的说法是错误的,以佛教思想为基础从事企业经营远远比一般的企业经营高尚得多。

稻盛和夫

从“商道”到“佛道”,稻盛和夫强调这三点“禅”学

01 本能和理性的作用

在判断事情的时候,我们用头脑思考、判断。如果问:以什么为基准思考?极端地说,最初的基准是本能。

本能是为了守护自己,为了维持生存,神灵赋予我们的一种能力。本能是主观的、利己的。比如,在饿得要死的时候,让别人吃不如自己争着先吃,没有这种利己心,人就无法生存。

但是,如果这种本能过大将会怎样呢?如果是动物,一旦吃饱,就不会再吃。动物不会储存,但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

这种以本能判断的情况非常多。要保面子,要装样子,这些都是本能所导致的行为。是赚了还是亏了,是否为自己方便,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要争面子,这一切都是出于本能的判断。做这样的判断,就很容易跌入危险的陷阱,这种例子很多。

首先,能成功兑现“包你赚”这样的事情,在我的经验里是没有的。

听了花言巧语,蒙受巨额损失的例子不少,但顺水顺风赚到钱的却没有。本能是必要的,但本能膨胀就会招致灾祸,这在泡沫经济崩溃中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其次,我们经常讲要用理性来判断事物。如果说本能是主观的、利己的,那么理性就是客观的。这是为了对事情进行推理、推论,神灵赐予我们的一种能力。

我们不断运用大脑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个理性不能做出最后的决断。那么最后的决断是由什么来行使的呢?决策不是依据理性的,在超越理性的地方有某种基准存在。

02 遭遇困难,不要逃避,要从正面应对

在超越理性的地方,拿禅宗来说,会在自己心中看到佛性。或者说经过精神统一,达至所谓的“真我”。这个真我,与森罗万象、宇宙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佛教讲,当我们的意识到达真我时,就进入了开悟的境界,也叫“三昧境地”。那是充满至上幸福的境地,还有一种说法,真我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爱这个词与佛教中的布施相同,就是

利他

如果说,本能是主观的、利己的,这个真我的性质就是利他的。客观的东西是理性的,但这个真我原本就是利他的。利于他人,从他人的快乐中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而他人的悲伤让自己感到悲伤。换句话说,为他人尽力就是真我的本质,这就是爱。

我并不是要求大家达到超脱的境界。我想说的是,当意识达到“真我”的时候,事物的真相就会在我们眼前呈现。

我们凡人达不到那个“真我”的境界,并且不管如何修行,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极为罕见。但是,我们可以做出努力,尽可能不依本能,不用理性判断。只要在平日里时时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即使到达不了“真我”,也可以逐步接近“真我”,就可以在接近“真我”的地方做出判断。

研究工作在原地打转、无法进展时,面对年轻的研究人员,我说:“在遭遇困难时,为了解决困难,要有紧迫感,要从正面应对这个困难。同时,不受一切束缚,只管一心一意,用纯粹的眼光注视发生的现象,竖起耳朵,倾听事物发出的声音。在那里,一定会有神灵的启示。”

这看起来似乎矛盾。遭遇困难的时候,不要逃避困难,而要从正面认真应对,思考思考再思考,进入痴狂的状态,然后在某个间隙、某个瞬间,在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的空间里,灵感会突然闪现。所谓发明发现不就是闪现的灵感吗?或者换一种说法,所谓创造,就是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彻底了,尽心尽力了,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感觉无路可走,但仍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以谦虚的心境面对现实,这时候创造之神就光临了。这确实很矛盾:问题非解决不可,极端地执着,又在放松时,即在不执着的那一瞬间,灵光闪现,神灵的启示来了。

03 拂去杂念,新天地显现

要看清根本性的变革是否到来也一样,输入大量信息,细细咀嚼,并不能看出时代的转折点。用理性收集信息,为了研究而阅读文献资料,并不能抓住事物的核心。这里真的需要的是打开“心眼”。

佛教里有“五行”这个词,就是五种修行。

  • 第一种修行叫“布施”,就是前面讲到的要关爱他人的真我的境界。我们达不到真我的境地,为欲所迷、本能赤裸就是我们人,但至少也要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就是布施。

  • 第二种修行叫“持戒”,就是遵守戒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规则,要遵守这些规则。

  • 第三种修行叫“精进”,就是要拼命工作。

  • 第四种修行叫“忍辱”,就是不要发泄不平和不满,要忍耐,要奋斗。对于一般的工薪族,精进和忍耐是平时就在贯彻的;没做的是布施,就是关爱他人做得不够;遵守戒律或许也做得不好。

  • 第五种修行叫“止观”,或者叫“禅定”。禅定就是坐禅,就是把心静下来,度过那清静的一刻。现在,我们的精神被外界事物所牵制,在辛苦中打转,苦于研究或者苦于经营。但正因为辛苦,就需要有一刻的禅定。布施、持戒、精进、忍辱、止观就是“五行”。

如能彻底地进行这五种修行,据说就能达到前面讲的开悟的境界、三昧的境地。或者说,只要把这五行做到极致,就能达到智慧的境界,这是佛教所教诲的。换种说法,就是打开“心眼”,洞察一切。

对于我们这些人,忍耐和精进两种是一直在做的,只要把布施、持戒做好,然后抽一点时间,拂拭杂念,统一精神,我们就能看清时势的变迁。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收集大量信息,知识渊博,结果只会随波逐流。这样根本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核心,不可能触及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