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符离集烧鸡

  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汉族传统名菜,因原产于符离镇而得名。与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符离集烧鸡形成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被认为是韩景玉。原名韩家扒鸡,1951年,政府正式命名为符离集烧鸡,并逐步形成了当地最大的产业。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符离集烧鸡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鸡种:淮北麻鸡。

2、鸡源:选自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固镇县及江苏省铜山县南部地区散养的淮北麻鸡。料鸡选用经检验检疫合格当年或隔年的成年健嫩活鸡。

(二)作料。

传统配方规定的作料必须齐全,且为正品。卤制符离集烧鸡应用业内传承循环使用的烧鸡老汤。汤汁应郁香味浓,呈枣红色且透明,无腐败变质现象。

(三)工艺。

活鸡应验收检疫合格。经饮水、休息后,快速进行一刀宰杀。血要放净,随杀随烫,净身后鸡体呈肉白色。造型浑圆饱满,经涮净、湿晾、涂饴糖稀、油炸,其外观呈柿黄色或枣红色。

(四)质量特色。

呈椭圆形,肉质细嫩劲道,烂且脱骨联丝。整鸡色泽鲜艳,咸淡适中,郁香鲜美,味道独特,食有余香。

制作工艺

符离集烧鸡用优质的鸡种,科学的配料,经过宰、烫、搓、洗、扒、磕、漂、别、晾、炸、卤等十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每道工序,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①宰、烫、搓、洗宰杀时,放净鸡血,投入60~65摄氏度热水中,三、四分钟即可。既不让烫破老皮,也不能生硬拔毛,影响质量。烫后放在案上搓净鸡毛,洗净鸡身。

  ②磕、扒、漂、别鸡身洗净后,扒出内脏,用清水漂净鸡血。从鸡肛门处横剪开,将鸡坐骨磕断,肋骨压扁、掰开,将鸡两腿折断,不能脱皮,插入肛门内。左翅膀从宰杀刀口穿入鸡嘴内拉出倒别,右翅膀翻别向上,使鸡呈椭圆形。

  ③晾、炸、卤鸡漂、别后,白条鸡串入竹竿晾净浮水,用高浓度饴糖或蜜水沾抹鸡身,放入100度左右的油锅内翻炸(油用植物油),老、小鸡要分别炸。嫩鸡炸几分钟后捞出,呈金黄色,然后放在卤锅里卤。卤汤愈陈愈好,嫩鸡卤20分钟左右,老鸡约卤一小时。在卤鸡的同时将配料袋放入卤锅内。配料有八角、小茴香、砂仁、白芷、桔皮、辛夷、草果、三乃、良姜、肉寇、花川、丁香等十几种香料。

【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符离集烧鸡

历 史 典 故

  符离镇地区烹鸡、吃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有名的是徽香源和刘老二)。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之玄孙钱铿发明烹鸡术,并因向尧献野鸡汤而受到赏识,被封于大彭(今徐州)为君,因称彭祖。《楚辞·天问》载:“彭祖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彭祖不但是传说中的八百岁老寿星,而且还被尊为中国烹饪术的创始人,更是烹鸡术的始祖。

  1984年,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汉墓,在楚王刘戊之墓的庖厨间,出土文物有铜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铁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据说在庖厨间保存有楚王属县的贡奉物品符离鸡,符离鸡盛放在陶盆内,上有泥封,并盖有“符离丞印”的封记,鸡骨基本保存完好。据考古专家鉴定和推断,是古符离县贡鸡。这一发现证明符离鸡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帝品尝后称赞不已。

  现代定义上的符离集烧鸡,其制作技术形成于20世纪初。1910年,原在山东德州经营“五香扒鸡”的管再州,因其独生女儿嫁到符离集,而迁居符离集,继续经营“五香扒鸡”。后为适应顾客口味,招徕生意,管再州在制作工艺上作了改进,成了当时有名的“管家红曲鸡”,兴盛一时。1915年,江苏丰县人魏广明来符离集经营烧鸡。他在管再州制作的“红曲鸡”的基础上,增加配料,美化造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离烧鸡。1952年,符离人韩景玉吸取管、魏两家制作的优点和特长,在配料上力求齐全,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逐步发展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产品。韩景玉被尊为符离集烧鸡创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