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鄉村振興 地方農業院校如何作為

服務鄉村振興 地方農業院校如何作為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寫好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農業科技進步很關鍵,而地方農業院校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刊發此文,即希望身處地方的農業院校真正地發揚主動性,不斷創新科教支撐方式手段,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貢獻力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業科教支撐

當前,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首先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其次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應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械化和信息化,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再次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還要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進村渠道,不斷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

地方農業院校支撐鄉村振興戰略作用尚不樂觀

地方農業院校在農業科教服務中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於種種原因,地方農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人才支撐作用不明顯。一是農業專技人才嚴重不足。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林科技人員明顯短缺。我國農業科技人員在人口中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二是農科畢業生規模相對較小。從20世紀末開始的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招生規模逐步擴大,但《中國統計年鑑》(2011—2016)顯示,全國每年農科類大學畢業生始終徘徊在11.5萬人左右,在校生人數始終維持在40萬人多一點。三是農科畢業生職業勝任能力不強。由於教學安排時常脫離生產實際,常有“黑板種田”“實驗室養魚”現象,導致農科畢業生缺乏更多的實踐動手能力訓練,職業適應能力明顯不強。

科學研究脫離生產。受功利主義思想侵擾,地方農業院校“職稱科研”“考核科研”等傾向較嚴重,科技資源供給總量、解決生產問題能力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科研選題偏離“三農”發展需求。大多數科教人員的科研課題來自政府資助的各類基金、專項計劃,常常脫離農業一線實際問題。二是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難。地方農業院校對科學研究的績效考核重在發表高水平論文,對解決“三農”發展實際需要的科技研究激勵不夠,普遍存在重知識輕技能、重研究輕轉化的問題,多數科研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生產。

社會服務難以落實。地方農業院校對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職稱評定主要以項目層次、論文獎項、教學質量等為主要依據,科技服務常常被忽略不計,嚴重影響了科研人員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的熱情和主動性,導致服務人員數量不足、服務內容單一。諸如如何從農業政策支持、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助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則乏善可陳。

同時,還存在水平不高、機制滯後等問題。地方農業院校農業科技服務人員主要由傳統農學專業人才組成,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人才較少,而既具有專業技術又具有推廣服務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另外,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機制、協調機制等也有問題。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高校、政府、企業、教師、農民等多主體溝通不充分、協調不到位,難以實現各主體利益最大化。

農業院校必須堅持服務鄉村振興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地方農業院校本質屬性使然,也是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佈局的必然。因此,要激勵地方農業院校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服務鄉村振興優秀人才。

完善培養方案,培養“一懂兩愛”人才。地方農業院校要圍繞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專業設置,修訂種植類、養殖類、工程類、經管類等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積極參與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大力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技術人才。要對農村致富帶頭人、優秀農村青年和農村新增勞動力實施“學歷提升”計劃,推行“送教下鄉”“定向培養”“半農半讀”等培養模式,使更多農村新增勞動力接受高等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複合型鄉土科技人才。

拓寬方式渠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地方農業院校要依託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參與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要採取“調出來提升、派進去指導、本地化培養”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訓各類型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化服務人員。

要服務基層治理,培訓“三農”管理幹部。地方農業院校應發揮繼續教育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輻射面廣、培訓方式靈活等優勢,採取異地培訓、集中辦班和現場觀摩等方式,開展基層管理幹部、大學生村官知識更新培訓行動,增強他們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能力。

要適應戰略需求,組建農技專家隊伍。地方農業院校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求,組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技術推廣專家隊伍、鄉村振興專家決策諮詢隊伍,掀起新時代“上山下鄉”新熱潮。

堅持科技支撐,匯聚服務鄉村振興學科資源。

涉農學科要整合資源優勢,在深耕良種良法上做文章。要組織作物學、園藝學、畜牧學、植物保護等學科力量,積極參與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要充分整合農業工程、環境工程、園藝學等學科資源,積極參與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推動設施裝備升級、優良品種推廣、技術集成創新,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工程學科要對接城鄉產業,在圍繞智慧農業上出成果。地方農業院校要發揮農業工程、食品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自動化等學科優勢,瞄準制約城鄉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支撐引領鄉村產業興旺;要加強與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企業聯合攻關,推進我國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強農業大數據應用,構建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實施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試驗示範。

人文學科要立足效益興農,在創新體制機制上輔決策。地方農業院校要組織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師資力量,貼近鄉鎮鄉村、聯繫農戶農民,既主動開展鄉村農耕文化內涵挖掘、精準扶貧脫貧、綠色發展方式及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等體制機制創新對策研究,又積極研究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運行機制及新型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揮人文社會學科智囊團、思想庫作用。

跨單位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在研發前沿技術上下功夫。地方農業院校要主動聯合省(區、市)農科院、中科院駐地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以及地方職教中心,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技術指導服務團隊,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重點突破農業合成生物學、作物高光效育種、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培育突破性重大產品。

堅持機制創新,激發服務鄉村振興源泉活力。

地方農業院校要主動把服務鄉村振興納入學校工作重要議程。應該成立服務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建立一院(系)一處承包一個鄉村的校院(系)兩級管理模式。

要聚焦鄉村振興,創新人才聚集機制。地方農業院校要積極構建校地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通過政策上鼓勵、物質上獎勵、職稱上激勵,促進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農業主戰場流動。在專技職務評聘、年度工作考核等方面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業績作為社會服務績效考核內容,鼓勵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千萬家。還要深入模式探索,創新服務示範機制。

地方農業院校要結合地方主導產業和自身學科優勢。應該推進農業科研院校間、校地(企)、院地(企)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探索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聯盟。要建立健全專家教授駐村、駐企等對口聯繫服務制度,建設專家大院、教授工作站、研究生培養示範基地等,鼓勵科研人員在生產一線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要強化條件建設,創新運行保障機制。校地雙方創設並推行“一院(系)一鄉鎮一部門”的產學研對接機制,使科研、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地方農業院校應探索在基本科研業務經費、農技推廣示範經費和相關科技項目中設立農業技術推廣及其能力建設項目,共同籌措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地方農業院校應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不斷探索管理人員專職專門化、經費專款專用條例化、科技資料管理檔案化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