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珞思影視研究組

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已過去10年。

10年前,汶川留下刻骨銘心的創傷,無數人為之震顫、為之哭泣。而今,汶川更像是一扇自信自強的窗口,映照著中華民族挺立不屈、矢志復興的新傳奇。殘垣斷壁旁生長出美麗宜居的新生活,這是彪炳人類救災史的罕有範例,更是今日中國砥礪奮進的生動見證。

十年間,一批又一批創作者將鏡頭對準了這段歷史。正值汶川大地震十週年祭,回憶,是最好的紀念方式;好好生活,是對逝者最好的悼念。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川流不息》:歷時十年拍攝六位汶川地震孤兒

國內首部聚焦“5·12”汶川地震孤兒成長曆程的紀錄電影《川流不息》,今日將在騰訊、優酷、愛奇藝同步上線,央視也將播出剪輯版。該片由攝影家、紀錄片導演焦波耗時十年拍攝完成,真實記錄了汶川地震後六位孤兒的經歷,見證他們從廢墟中站起,一路跌跌撞撞地長大。

十年間,焦波一共重返災區38次,有時候一住就是半年,連春節都和孩子們一起過。孩子們成長中的每一次重大事件,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深耕鄉土紀實題材多年,焦波的鏡頭樸實無華,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開心或發脾氣,災難的傷痛或成長的迷茫,都一覽無餘地展現在鏡頭前。

在焦波的指導下,六個孩子都拿起相機和DV,記錄他們身邊的人和事。《川流不息》中展示了不少孩子們拍攝的作品。

王晰特別疼愛妹妹王海奕,妹妹就是他的主要拍攝對象;

劉明富擅長抓取人物瞬間,比如孩子們從廢墟上往下跳、做作業的小孩發現不會做了的停滯瞬間;

何文東拍得最勤,有次聽說附近有人落水,他抓起相機就去拍現場;

何美君身體有殘疾,只能用左手拍片,拍出來的地平面往往是斜的,卻有不一樣的效果;

廖岑兼具導演和主持的才華,在一段錄像裡,他輪番介紹家裡人,他說爺爺喜歡“抽點小煙喝點小酒”,姑媽是“大喇叭”,管教他特別嚴……

在焦波看來,六個孩子有獨特的眼光,“沒有經歷過大災大難的人,很難拍出他們那種感覺”。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汶川十年·我們的故事》:

展現川人災後的頑強不屈

5月10日-14日,由四川廣播電視臺攝製的人物紀錄片《汶川十年·我們的故事》,於每晚1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聚焦“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普通但又不平凡的個人和群體,展現四川人經歷災難後頑強不屈的精神。

紀錄片拍攝期間,導演組分別前往北川、青川、映秀、什邡、漢旺、彭州、都江堰等地調研,通過影像紀錄,讓觀眾體會四川人在經歷災難後的不屈和頑強,在人物的成長故事中獲得生命的感悟、生活的智慧和災難的啟示。

全片分為《尋找向日葵》《代國宏》《映秀母親》《遷徙的家園》《林興聰的全家福》五集。

《尋找向日葵》以心理專家王潔玉尋訪昔日傷殘少年為線索,串聯起一組追逐陽光的青春面孔,讓觀眾看到十年來,在社會各界無私援助下,努力走出心理陰霾、重樹生活信心的少年群像。

《代國宏》的主角代國宏在地震中失去雙腿,此後曾在殘疾人游泳比賽中拿過金牌,鏡頭中的他有堅強的一面,也有痛苦、彷徨的一面,他的打拼故事也因此更加真實、感人。

《映秀母親》記錄了映秀再生育母親陳秀蓉一家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一家在積極樂觀生活的同時,也努力修復著地震帶來的傷痕。

《遷徙的家園》聚焦辭別故土、努力適應新家園的羌族村民等。

《林心聰的全家福》則表現了一個地震後組合家庭敢於正視磨難,擁抱新生活的故事。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無障·愛行動》:

那些地震中致殘的人們,過得還好嗎?

逝者已去。那些從地震中倖免卻永遠致殘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又過得怎樣?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節目組發起“無障·愛行動”,這是一次關於“愛”的行動,也是一次對“無障礙環境”的體驗與探索。

5月12日,中國首部無障礙體驗式系列紀錄片《無障·愛行動》正式開播,一週一更,在騰訊、優酷等主流視頻網站全線上線;將聯合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一同發佈slogan“支持無障礙,共同享未來”。

“創傷還在那裡,雖然難以撫平,也不可能被徹底忘卻,但他們慢慢可以與之相處,就像是人生的一本影集,放在那兒,但生活還要繼續。”製片人張燕說,“不僅是殘障人士,無障礙環境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係。”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通過和主創團隊、名人走進殘障人士的生活,體驗缺乏無障礙設施帶來的種種不便,張燕表示,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提供,“更多的是大家的心理”。“比如說我們遇到殘障朋友的時候,很可能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對其進行幫助。”張燕說,這也是製作節目的初衷之一。

張燕表示,《無障·愛行動》不是一次性播出的紀錄片,現在已經抱著促成下一季的想法,與殘聯密切合作,把無障礙環境這一議題繼續深入推動下去。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1428》:折桂威尼斯電影節的寫實記錄

2009年,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參加地平線單元角逐的、關於汶川地震的紀錄片《1428》獲得紀錄片大獎,由中國導演杜海濱執導。

《1428》的片名來自於地震發生的14點28分,杜海濱表示:“汶川地震之後,我覺得應該去做一點事情,就去了震區,當時並沒想拍一部電影,在那裡也主要是幫助一些孩子和一位母親,把他們從震區帶了出來。但到了第五天,我慢慢開始有一些想法,希望紀錄下一些場景和事件,於是有了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現實,是一個影像工作者的職責。”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杜海濱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現了一場災難對於人們生活的改變和人們在災難中表現出的人性的荒謬。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有許多,比如受災最為嚴重的縣城北川到處都是絡繹不絕的遊客,在幾萬人頃刻喪生的廢墟前拍照留念,而兜售各種紀念品的當地居民來來往往……

與一般災難性紀錄片過分渲染災難的殘酷與破壞不同,這部紀錄片因為展現了災難過後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人生態度而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劫後》:挖掘震後普通家庭的生命力量

《劫後》是出品過《士兵突擊》的知名導演舒崇福的紀錄片處女作,“地震後,大家都在拍死亡,而《劫後》是在拍生——大災大難前,生命不息的精神。”它沒有對災區和災民的泛泛而談,只是抓住震後一個普通家庭來挖掘生命的力量,以及中國人在面對大災難時的樂觀態度。

談起第一次拍攝的紀錄片《劫後》,這位多次榮立二等功的電視劇導演坦言就是“碰上了”:“5·12地震,我們5月14日到了北川縣城,本來打算拍劇、拍救援,於是跟著部隊進村入戶,“我看到一個80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在廢墟上挖東西,然後對我燦爛地一笑。我瞬間就像被雷打到了一樣,全身發麻,一下就被打動了。我不知道你們有多少人去過地震現場,反正我當時一直見到死人,直到遇見劉婆婆,才感受到人的生命力和那種活的狀態,於是我決定——我要拍這老太太!”

這部作品先後斬獲第十屆四川國際電視節 “金熊貓獎”、第十五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亞洲紀錄片金獎、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的評審團特別大獎,也是在英國BBC播過的一部有關中國“5·12”地震題材的紀錄片。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獨·生》:入圍奧斯卡的汶川失獨家庭故事

2008年四川地震,數千家庭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兒子或女兒。地震後,國家針對災區制定了特別政策鼓勵和幫助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再生育。隨後的幾年,這些經歷中年喪子的父母們用截然不同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人生。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獨·生》採取了客觀觀察與跟拍的方式紀錄了三個地震失獨家庭試圖重建家庭的旅程:

第一個家庭蔣家失去了念初二的兒子,幾年後家中幸運地誕生了一個調皮的女兒。雖然收入微薄,但他們極力地為女兒提供無盡的愛與物質支持。

第二個家庭方家的女兒沒有逃出高一(3)班的教室,而他和她均年事已高,喪失了再生育的能力。她決心領養一個女兒並在尋女之路上歷盡挫折,而他顧忌自己的高齡,而使得兩人在討論這個家中最重要的話題時產生了嚴重的隔閡。

孤家寡人的顧家已完全不成家,她失去了丈夫、女兒以及幾乎所有至親。她試圖拋開所有的塵事慾念,皈依佛門。

在2014年6月8日,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第41屆學生奧斯卡獎頒獎儀式上,來自中國四川的留學生母子健,以反映汶川大地震災後家庭重建的《獨·生》,獲得紀錄片單元銅獎,從而具備了參選2015年度第87屆奧斯卡獎的資格。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活著》:災後心靈重建更重要

在紀念“5·12”汶川地震四週年之際,由導演範儉創作的再生育題材紀錄片《活著》誕生。  

汶川地震後,6000多個家庭失去骨肉,政府免費提供給這些家庭生育二胎的機會。母親們普遍高齡,身體條件不太好。那些艱難走在以“生育”彌補“逝去”之路的家庭,被範儉拍攝到了。

範儉導演的這部紀錄片《活著》,講述大地震後失去孩子的新建小學學生家長再次生育的艱難歷程——人到中年,經濟壓力,身體狀況差,對地震中遇難孩子從未停止的思念……都讓再次養育一個新生命的嘗試變得更加艱難,而一個新的生命又似乎能夠成為緩解上面這些問題的關鍵突破點。

可貴的是,紀錄片《活著》展現以上現實的同時,仍保持了明快的敘事節奏,並通過片中主人公不時自然表現出的幽默,避免慘痛經歷的過度表現,而把觀眾的注意力始終吸引在影片所記錄的這個過程中。

這部紀錄片耗時2年完成,長約79分鐘。導演範儉介紹:“這些家庭為什麼選擇再生育,為什麼不接受收養孩子?為什麼面臨重重困難用盡各種辦法也要再生育?這是我們要探求的。而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生育本身的進程,更是在生育背後對待生命的態度。”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四川大地震:被封印的瞬間》:以展品訴災區記憶

本片是NHK在四川大地震一週年之際播出的系列片之一,通過對“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各種展品的介紹,以及對當事人的採訪,描寫震災中的動人故事,以及當時災區的現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採訪了北川縣宣傳部副部長馮翔,忍著喪子之痛埋頭工作、為地震博物館建館而奔波的情形,這是馮翔自殺前不久最後的珍貴記錄。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聚焦“5·12”汶川地震的八部紀錄片

建造“汶川大地震博物館”的是四川實業家樊建川。他為了通過民眾的日常生活,向後人展示家鄉所遭受的這場空前的災害而決意建館,震後不久,便向災區派遣工作人員,四處收集各種物品,迄今為止收集到的展品,共有5萬件。

本片製作組為採訪每件展品的由來而深入災區,是第一家獲得特別許可,進入受害最嚴重災區的海外媒體。在那裡,從5月12日以來,數千遺體依然長眠在廢墟之中。

震後一年,人們的內心傷痛仍未法癒合,但與此同時,瓦礫中嫩草萌芽,災民居住區內,奇蹟般獲救的孕婦,產下健康的嬰兒。本片通過對博物館展品的採訪,述說展品背後的故事,並加之獨家報道的映像,鮮明展示震災一年後的災區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