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为什么都反对教育专家的理论?这对教育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导学吆

取长补短。没有理论的指导,会出现经验主义。没有实践的验证,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实践相互支持,相互验证,不断反思,才能提高水平。

很多专家采用拿来主义,没在当下的国情下实践,甚至自己都说不清,不理解,就开始给别人当老师,就开始给一线老师培训了,很可怕,比如创客教育,智慧教育,警惕赵括式的专家。

很多一线教师有适合当下教育的方式方法,实践经验丰富,但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实践,讲述、做题、讲题的方法,其实是落后的教学力。缺乏育人,缺乏培养孩子成长的能力,缺乏启迪智慧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有的老师不学习不读书,活在自己的经验里,不进取,缺少眼界,缺少境界,缺少情怀,还看不起别人。有的老师把教育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这都是缺乏理论,没有运用理论的极端表现。

想想在目前的时代,再牛的一线教师,他有互联网知道的多么?有互联网知识更新的快吗?老师知道的,老师不知道的,学生只要愿意学他都可以方便的学习了解。老师要把孩子当人看,引导孩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身体成长,精神成长,思维成长,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1200万中小学教师有多少是合格的?


善为七善

我家有3名老师,2名知名大学的,1名中专的。我自己在1994年的第一份国家分配的工作也是老师,并破格获得了优秀教师资格;后来,觉得自己不没资格教任何人,所以,大学毕业后,我没有继续任教。因此,对这个问题,只能是从外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我把自己的孩子教得自己觉得还可以,也养成了一些优异的习惯,例如具备领导力、能策划活动、能迅速于与陌生人交往、对音乐很有感觉、3年级时自己谱写了3首音乐曲子;但自从进入到学校后,这些优势完全被打压了。现在看见自己的女儿,没有过人之处,我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大家能想象到吗?

见过几个教育专家,也见到了他们教学结果的神奇,例如:中国16岁的杨博士,他总结了自家3代神童的学习方法,教授小学1~6年级的孩子1周,则能让所教的孩子,具有过人的速算能力和一些被我认为的特异功能。但不知道她于我国教育系统没有完成对接的原因。

好,我们来分析一下,教育研究的结果吧!现在的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小孩还要教大人,夸张点说,需要一个大人放弃自己的工作,全职陪孩子学习,大家是否认同?在我看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清晰,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接受现在这些价值含量不高的教育呢?所以,我在前年女儿的学校被强制的要求下,写下了如下的几句话“现在的学校之存在了两个作用,1、孩子的学级被国家承认,我自己教的,没用。2、孩子有个集体学习的氛围。”

“读万卷书,破万综卷,行万里路,经万种事。”是我的部分教学理念。为了养成一个不给国家添乱的孩子,孩子在肚子里时,就给她听音乐,直到现在她对音乐的感觉真是很不错,就在她3年级时,靠自己独立的写完了3首曲子,还引发了她表妹对撰写小故事的兴趣,并使得她表妹一写就是2年多,至今任然在坚持。可是被埋没了;出生前,我给孩子的玩具中,就有500元的书籍,更是在她出生后,每年给她卖500~1000元的书籍,直到小学,培养了她爱看书的习惯,进入到学校后,她开始怕看书了。为提起她继续爱看书的习惯,我又废了好大把力气,才有些正常的好转,但比过去,要差的多;组织能力的被埋没,从孩子3岁半,我处心积虑的培养了孩子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并卓有成效,但在学校被打压的无影无踪了。还在孩子幼儿园中前,一直叮嘱孩子要通过咨询身边人“你要做什么样的人”直到大学毕业的,来总结自己要做什么人的决定,结果在小学2年级时,被老师教导的认为这个问题没意义。等等诸多问题,让我几乎无法跟学校沟通。去年底前,浙江树人大学内举办了一次大学生招聘会,我带孩子去体验,引发了她对应聘表格的研究,现在有些成效了。难不成,我的教育方式就这么没用吗?

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只知道读书是被逼的。因为没的选,才去读的;读书真的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甚至是很多大学生都没搞清楚;我要做什么样的人,被老师或家长固化了,甚至是孩子自己没有选择权。学校一味的,只是为了自己学校的名誉攀升,而主抓优秀率、及格率、孩子获得了什么奖项,等等,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知道的非常多真像。这些就还不能引起所谓教育专家们和广大教育届的重视吗?

老师的教学目标,来至于教委和学校的要求,教委和学校的教学决定来至于一大批教育专家们通过会议研讨的结果。真是误人误国啊!

所以,明确要把我国未来的希望,教育成什么方向的、什么程度的、什么高度的,后起之秀,不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科研的实验要进行,真不能拿孩子做实验。我是70后,已经成为了一代教育实验的牺牲品,所以,不想再见到教育的牺牲品了。这种实验,是拿我们的一辈子来做代价的。

一方面说成绩不重要,另一方面是成绩决定了是否能上更好的学校和学院。这么明显的矛盾,至今快10年了吧!这就是我国教育专家们的成就吗?

孩子班上的前十名,在现有家庭支持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自己苦难的大量补习及兴趣班训练,所成就的。这是这些用孩子们本来应该有的童年换来的,也许他们将来会感谢吧!但,我长期看到这些孩子的面相,和听到孩子一次又一次再高声向家长反抗,已经引起了孩子们的厌学情趣,这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真为孩子们担忧。而这些,在我女儿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女儿是第11名,搞不好还有一科能进前十,她去年的科学成绩第2名,数学成绩第5名;孩子现在越来越懂事了,这几天能非常主动的完成作业,根本不用我们多担心,呵呵,这还是边做作业边看动画片的结果,以及睡觉前,一定要来道“儿童故事小点心”才能睡着。大家知道是什么儿童故事吗?是她自己去书店卖的“西游记”、“三国传”、“水浒传”、“孙子兵法”。大家怎么看。

事情总要有个总结,现在的教育理念,出现的非常明显的矛盾,需要正身。学校和学院的初衷是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孩子们需要明确地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书”?提早让孩子们看到社会的现实。大人的是非观也会错,所以要让孩子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和养成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孩子需要在进入社会之前明白怎样结合自己的特点,立足于社会。并有足够的自信,在社会上走的更好更远更精彩。

我从19岁研究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浪得虚名的。哈哈。


章圣22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在教育专家漫天飞的当下,关于教育教学的观点与理论,今日的中国,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了,各种观点、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教育家,每一个人都想名垂教育史。

从题目看,既然把“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并举,可见,此处所说的教育专家并不属于一线教师的行列。这些所谓的专家呀,要么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想,要么是把特殊当成一般、胡乱推广,要么是打着专家的旗号招摇撞骗、获取名利。

但不管属于怎样的情况,这些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缺乏必要的、充分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所以,作为广大的一线教师,对此类人等的脱离甚至是严重脱离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教育教学观点当然是持反对态度的。

不仅如此,事实证明,上述所谓的教育专家的观点与理论对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还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它会成为无知者或恶意者攻击教师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工具。

鉴于此,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一线教师就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实践理论方面的总结,然后把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再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进行验证。

这样,我们才能总结出真正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教育专家。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健康前行。 ( 若兮)


小桔灯

我是一名教师,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反对专家的理论,也不是专家提出的所有理论都被反对,我个人觉得是一个心态问题,另一个是理解问题的角度。比如说: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不知道是哪位专家提出来的。对于专家来讲,这样说的初衷应该是提醒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不懈,学生的基础再差,只要耐心去教,最终肯定会有好的结果。

而对于一线老师而言,现实的学生情况很复杂,有的学生不听话,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和老师对着干,有的视手机如生命,有的还骂老师,老师都快被学生气的岔气了。再听到专家这样的话,老师能支持吗?很多老师怒怼“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来试试教一教现在的学生。”

理解问题从多方面考虑,专家说的这句话,过于理想化,未考虑如今教师的难处和学生的现状。而教师理解这句话时,往往也带着情绪,换种方式思考,也许会豁然开朗。


晓琼老师

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教育专家给一线老师讲话时,总显得很有权威,觉得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高屋建瓴,口若悬河,指导老师应当那样备课,应当这样教书。而一线老师偏不买账,觉得专家就是靠耍嘴皮子,如果让专家来学校当班主任,来任课,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有教育专家来到学校,校领人会把专家当神一样供起来,而一线老师则不以为然,对专家不感冒,不待见。专家,几乎成了贬义词。

现在不少教育专家和领导一起,喜欢推行模式化教学,要求老师都用同一种模式上课,要求老师讲得越少越好。这让老师很心烦,教育本应当百花齐放,教学方式本应随老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改变,模式化教学就如一场运动,席卷而来,专家很热衷,老师疲于应付。



这或许是个别案例,却反映了专家和老师之间矛盾,老师是现实派,专家是理论派,理论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有矛盾。



教育专家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来没登上三尺讲台,没教过书的专家,只是从一些调查材料中分析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情况,不靠谱。第二种是以前教过书,但现在己经很久没教书了,对现在的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不了解,也不一定靠谱。第三种是现在仍在教书的专家,但最后一类实干型专家太少了。

不是一线老师反对所有专家的理论,有些理论老师还是接受的,但大部分理论,老师的内心是抵触的。真正的专家,要有胆量去一所一般的学校带一个普通班,带得好,老师才心服口服。(配图,东方lC)


途虫的百味人生

让我这个家长来回答估计更客观一些

我们先看一下专家的理论是怎么来的 !



1.长期的系统内数据分析得来的。

2.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总结出来的。

3.书本上和同行论文中摘要的。

4.闭门造车创造出来的。

5.各地调研把各个学校老师经验融合得出的。

6.照搬国外现成的。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他的局限性!

A 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

B 学生和家长的基础和素质不同

C 老师遇到的问题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更多 是社会问题。

D 掌握的资源多少不一样,比如: 校长能办到 的,老师不一定办的到。

E 和自己没有利害冲突,当然心态不一样。

F 错了也不用负责任。

G 说完拉倒,没有考核。



所以不带课的所谓职业专家,是把特例当成普遍来夸大效果,一般先有结论,然后找事例来证明,逻辑上是有缺陷的

给他一个班,让她来带,理论还真不一定能起作用。

那么专家就没用了吗?不是,用处很大!

老师要学的是他的思考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所谓的套路

理论必须和自己学校的实践结合,能用的上多少就用多少,用不上就扔垃圾堆里去,没什么,专家也是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能盲从。



相对于系统内的专家,来自家长和社会上的热爱教育的人的观点,可能更加的有益,因为跨界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可以更加全面的看清事物本质,特别是牵扯到教育以外影响时。


生活对我说

我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一线教师,这种现象在教育界是普遍存在的,我认为归根到底,就是这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并不具有普遍性。

工作以来,听专家报告无数,很多时候是听的热血沸腾,收获满满。但是,回答自己的岗位上,却感觉到了理论无力和迷茫,有时候也不得不发出感叹:报告里都是骗人的。

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个人能力、工作热情等等,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性,简言之,这还能叫科学。

当今的教育学家,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一线名师;一是大学教授。一线名师往往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而是属于变研究变著作类型,遇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效果不错,因此归纳成文,形成著作。这种著作或者叫经验,就像中医拿着《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给病人看病一样,缺少“辨证施治”,往往因为太具体而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方案;而有些大学教授,则是缺少一线教学经验,是纯粹的理论家,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所以,一线老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必不可少。当然,如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然后去学习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思考,效果会更好!


赢在高三

一、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教育专家“泛滥成灾,各地在教育部门的主推下,各类形形色色的专家粉墨登场,今天这一批,明天那一批,如过电影般快,而这些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又多数为了体现教育部门意志,因此令多数有经验的教师不敢恭维,至传"教育专家"直线贬值,几乎成了瞎指挥的代名词!这是一线教师不买教育专家帐的主要原因。

二、能真正称得上教育专家的,确实在搞教育研究的,又多数是在做学问。他们凭借各类数据资料和独特构思,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搞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什么教法、模式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因其新奇,得教育领导赏识。于是,这些理论要么是被选为教师继续教育读本,强迫教师学习,学而无用,遭到反对!要么是被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被强力推广,使得教学课堂搞跟排电视剧一样热闹,花样百出之后,才发现是闹场,还得回头补课才能达到课程标准,被称为绣花枕头,不遭一线教师反对都难。

造成上列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中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盲动主义。解决之法是提高教育干部的领导水平,要他们既有领导能力,又有专业水平才行。

三、真正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教育理论,多数出自一线教师,但他们不具备搞深入系统研究的物质条件、时间条件,甚至是理论能力条件,至使他们的理论不具备完整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多数是经验之谈,一孔之见,未能登堂入室。所以,虽有可用之处,确不能放之四海皆可!当然也要遭到冷眼了!

四、教育发展变化太快,有些人搞的理论出炉就显老旧了,跟不上教育变革的步伐节奏,又因何要受人待见呢?

总之,出现不买"教育专家"的帐的原因是绝大多数"教育专家“非专家,是吹、捧、树立起来的所谓"专家“,跟挂羊头卖狗肉之一回事。


天下虎3

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对教育专家的理论说反话,有排斥。有一次去听一个报告,专家在台上讲的头头是道,邻座的老师窃窃私语,让这位专家到我班替我教二年语文试试。

不可否认,有些专家是伪专家。挂着专家的名称,没有自已的东西,东抄西摘,编筐编篓,在台上说得云里雾里。

也有专家不接地气。有些专家,研究的东西没有实践支撑,高高在上,研究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偏重理论,缺少实践操作。一线教师往往想得到拿来就用的东西,高深的理论,没有实战指导的,不会受到欢迎。


理论与学校实践相差太远。现在每个专家推崇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谈学校管理,必谈以人为本,现代治理体系,但到了学校以成绩论英雄,高压政策横行。使广大教师不再信服专家的理论。理论没有生成的土壤。


何茂斋行思录

多说无益,举颗栗子。

明确几点,你就晓得其中缘由。

理论之所以叫理论,是因为它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归纳起来的,出自实际,高于实际。听过很多专家的培训,有的是照本宣科,有的是经验总结,有的理论来自于生活,有的理论来自于理论,这就导致了一些人对一些教育专家所谓的理论不满了。

为啥?我举个栗子你就晓得了。

遇到一个问题学生,放心吧,哥遇到的都是问题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叫学生,小丽,女,也就15岁多,化着与年龄不符的浓妆,远远就看见她的红唇。在家没人管,家长都去打工,小孩自个找人玩去了,家里管不了,放学校来了。每个问题小孩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个教育专家说的没错。来到学校,我行我素,班主任讲了,油盐不进,只能哥来了。这个时候能用什么理论?别扯其他大理论了,就一个:爱的感化。

没有多少时间,现在老师的情况都一样,没多少时间,如果你给一个老师1年的时间专攻一个学生,我相信效果杠杠滴,但是说出来伤脑筋:老师还得上课、教研教改、职称评定,肯定是没那么多时间,牢骚发完了。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分两次,谈话、聊人生,花了几个小时找到了路子,终于和她聊对点了,做了沟通、引导,学生也被触动了,学生也表示要好好改变自己的缺点,更加让人觉得欣慰的事情:她还写了一篇心得,陈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表示了自己改变的决心。

你以为这个事情就这样子结束了吗?不,一个星期后,她退学了,据说去打工了。嗯,这就是理论和一线工作者的差别,我也知道一些人为什么对某些专家不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