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的“尚武”及打闹之风

天津卫的“尚武”及打闹之风

“人太混账!”似乎不少的外地人这样说过。

比如出租车的宰客现象,比如日常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刁钻和自私,比如随处可见的傲慢和粗俗,比如不负责任的油嘴滑舌,比如无所作为却善于内耗整人的机关作风……没错,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市井”,也是天津文化的一部分,“淳朴”跟“混横粗野”,有时挨得很近,甚至是连为一体的,你相信不?

别忘了,天津是由“卫”发展起来的。卫者,军事组织也。明代的天津卫,人口中除了沿河而居的百姓就是屯田守卫的军士及其家属,普遍习武练武,形成勇武好斗的性情。

津门“尚武”之风一直流行,历史上涌现出以霍元甲为代表的一批“武林高手”,威震八方。生于天津小南河村的霍元甲,家中排行第四,人称“霍老四”,自幼好习武艺,青年时将其家传的“秘宗拳”改良为“迷踪拳”,并以此成名。

天津卫的“尚武”及打闹之风

霍元甲的故事在天津流传广泛,他是天津人“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霍元甲的故乡小南河镇,如今已经改名为“精武镇”。

霍元甲在海内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他的名字早已同驰名的“CHINSE GONGFU”(中国功夫)连在了一起,他的人格魅力、过人本领和爱国精神感动着无数龙的传人,成为中华武林楷模、民族榜样。

打闹之风,这与“尚武”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尚武”离了谱、走了样,就演变为好斗的性格,成为国民性格的缺陷。旧天津城里百行杂汇,靠什么为生的都有,霸主、打手、“混混儿”,各行各业依靠豪横和武力,划地为界,各霸一方,仗势欺人;百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练得一手拳脚兵器,免得被人欺负。高尚的地带你住不起,委屈下,学点混横,混口饭吃还是可以的。当然有些素质低下之人,也是有不良家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养成好打好闹的恶习。

天津人彼时的游民习气比较重。小年轻的打起架来“玩命”,张口就是“我把你开了,你信不?”充满挑衅,有些“亡命徒”的味道。有打架的,就有大批起哄的、拉架劝架的、看热闹的、评判是非的,总之乌压压一大片人,热闹非凡,成了街头一“景”。若是打不起来,人们会摇摇头,嘟囔着“没劲”、“没看头”,大有“惟恐不乱”之意,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大”。敢打敢闹的人里头,也有“讲外面”、“通情达理”的人,逢人劝解,给面子,下台阶,“看大哥的面儿,这事结了”,弯子转得极快,甚至过后并不计较,会同对手“交个朋友”。马志明的著名相声里的人物“丁文元”,就是这号人。还有一种厚脸皮的人,打架败下阵来,立即一副无赖相:“你是我爸爸,行吗?”

有些人讲究“地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你的地盘、我的地盘,互相不能冒犯,更不能“吞占”。街头摆摊买菜的,也讲究“地盘”,为了抢占有利位置而争吵和打闹的现象屡见不鲜。

天津人不怕打、不怕闹,是伴随着这个城市的产生,“胎里”带来的。著名民俗学家张仲在《天津卫和天津人真相》一文中这样写道:天津人“讲打讲闹,几乎成了一种地域人性格。一言不合,起而动武,成了生活中的常态,尤其是河东水西、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圈子里。”


天津卫的“尚武”及打闹之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