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为什么说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时?

kikilala75

原因很简单:

一、孔明得其主,可以这么理解:

孔明遇刘备之时,曹操已拥有中国大半个北方,手下战将如云、谋士也如雨。孔明如去投奔,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当然孔明年轻时看到曹操攻破大徐州时,对大范围家乡徐州的大屠杀,也不会去投奔老曹。



孙权,已历三世,成了气候。周瑜、鲁肃、吕蒙、张昭、诸葛瑾等都是牛人,孔明再去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刘备集团,尽管刘董闯荡江湖十几年,但也就区区几千个大头兵,有将没相,刘备帝胄、信义著于四海,这是潜力股,而且刘备识人本领天下一流,孔明投奔正好建功立业。

孔明做农民时,就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后来刘备孔明共创蜀汉大业。

二、孔明遇刘备,天下蛋糕已分割殆尽。曹操、孙权的蛋糕已没有牙齿去啃,当时只剩下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那几块蛋糕还能分分。这就是未得其时。

后来,刘备分得荆州四郡、益州、汉中,得以三分天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方空虚,被吕蒙偷袭,先胜后败,关羽关平被擒,刘备复仇又在夷陵惨败,孔明从刘备手上接过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平定云南,又五伐中原,事必恭亲的性格人品使得孔明积劳成疾,最后败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这就是未得其时。


苍茫大地顾炜斌

这个问题有意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是《三国演义》里闲云野鹤的水镜先生话语。

我们不妨就题论题,仅以《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说说他为什么是“只得其主,不得其时”。



首先,说诸葛亮“得其主”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与刘备展开了战略规划性的“隆中对”。

诸葛亮独卧隆中,不仕不官,静待适合自己的真正明主。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可以说诸葛亮,遇见刘备确实是遇见了适合自己的明主。

诸葛亮遍观当时天下大势,北方曹操最强,占据北方大片土地,势力如日中天,其账下战将千员,谋士如云,其势已成,俨然是北方霸主了,非轻易可撼动。



饱汉难珍食,饿汉水作汤。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诸葛亮若去曹操阵营,也只是锦上添花,未必就会得到曹操的特别重视。何况诸葛亮并不喜欢曹操,对曹操曾攻打徐州时的屠杀行为,印象很不好。但对于当时势力弱小的潜力股刘备,诸葛亮的加入却是雪中送炭。



江东集团已历三代,孙氏家族在江东已成气候,且东吴江山雏形已成,东吴政坛的果子都被摘的差不多了,自比管仲、乐毅且志向远大的诸葛亮,恐怕也不想吃一点残羹冷炙。

何况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已在江东集团为官,已是孙权手下骨干之臣。试想一下骄傲、眼界高的诸葛亮,也不想被人说成是“裙带关系”,靠哥哥谋官。并且诸葛亮认为孙权并不是他的菜。



反观刘备,则与曹孙不同。

刘备是潜力股,素有“皇叔之名”,仁义著于天下(甭管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关键是名声已打出去了),且能屈能伸、坚韧不拔。

刘备现状:没地盘、兵力少、求贤若渴。落魄的刘备阵营,正处在开拓性的创业期,实力弱小,诸葛亮去了就是创业元老,必会被奉为上宾,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此一来,诸葛亮在刘备那里,不仅会得到充分的自主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也是诸葛亮真心想要的。如此,诸葛亮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



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可以从刘备经常说的一句话“吾得孔明,如鱼得水”。可见,诸葛亮确是“得了明主”,刘备也是当时最适合诸葛亮的明主。与其说诸葛亮成就了刘备,不如说二人互相成就了彼此。

其次,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说诸葛亮“不得其时”,其实说的就是“天时,时势”对一心扶汉的诸葛亮不利,这也是悲剧的伏笔。诸葛亮虽然得到了明主刘备,但却是生不逢时。东汉后的天下大势:汉数已尽,人心分崩,三足鼎力,相互制衡,曹强刘弱,难以逆转。



诸葛亮虽有出色的战略规划,也有过人的智慧才能,但怎奈一强人独撑危局而对抗不利的大时势,六出祁山、北伐无果,壮志未酬身先死,最终也没能实现一统大业!蜀汉一直到灭亡,也都只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

可谓:“时也,命也”。

加之诸葛亮同时代的对手们:曹操、孙权、周瑜、司马懿等人都非等闲之辈。另外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以及个人谨慎性格,对成败都有影响。

综上,所以,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对诸葛亮,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叹吧!


峰子奇观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位司马徽,水镜先生真的很坏。人家诸葛亮自己已然看到了的天下大局不可改变的洪流,曹操已然霸于北方,孙吴扎根江东,本想安安心心的在新野隆中隐居躬耕。

而我们的这位水镜先生非要把诸葛亮给倒出来,还附带了个庞统。谁知道这位水镜先生存了个什么心思,他司马一家在曹操手下瓜分利益很慢。谁知道他是不是故意推出诸葛亮来作为司马家壮大的棋子。

诸葛亮也是无奈啊,作为世家子弟自然知道大汉朝这般纷乱,实际上就是各种世家大族的利益纠纷。

北方以曹操为首的利益组合已然一目了然,即便去了也插足不了。

南方江东集团利益也基本确定,去了依然无用。所幸其兄诸葛瑾也最终占了一席之地。

荆州集团乱七八糟,早晚被灭的事。川蜀集团太远,插足不上不说,同样的也是乱七八糟,明争暗斗。

结果,这位水镜先生的这一卖。刘备找上门来,几番拒绝就是想好好隐居。谁知道刘备这么魔怔,脸皮比城墙还厚。外加关羽、张飞这样的大汉在一旁威胁,这绝对是脱不了身了的。

明知道会被气死累死,会被以后各种大大小小的门阀利益给纠缠住,还是一不小心的上了贼船。

结语:三国演义大家太熟了,这说来说去都不想争了。以上所言纯属娱乐,说不定也还是有点歪理的。







汉墨山河

水镜为啥说诸葛亮只得其主,却不得天时?

这是就当时实际情况说的,真实反映了天下大势。所谓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天时,是说按照诸葛亮的志向和意愿,选择刘备,算是跟对人;但由于时机已经错过,可能难有大作为了。而以后蜀国的建立发展过程,确实也证明了水镜的预言。



水镜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建立在他对当时大趋势的准确预判之上,因为当时还是比较乱,除刘璋,张鲁,马腾韩遂,刘备,孙权等比较有名气的割据势力,一些小的军阀则更多,比如吴臣,雷绪,以及刘表死后,江南诸郡的韩玄,刘度,赵范等。但曹操作为掌控汉献帝,控制大半北方的正统,已经拥兵百万,上将千员,能臣贤士,人材济济,从逐鹿中原,争夺



天下角度,占尽优势,此时此刻,可以说英雄已经没有多大用武之地。还有,江东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军力强大,帐下雄才大略之人云集,不能再有夺占想法。这样一算,虽然大汉地域不小,但可供发挥的舞台,却并不大了。水镜十分感叹地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正反映了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这个纷纷攘攘的混乱世道,有能力的人都按自己的判断,作出选择,虽然惋惜,但一切都不能改变。(7:09)


流誉后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曹操自己英明神武,他的儿子个个也都是挺有出息,孙权占领了整个江东,刘备只是刘表的客将,按照诸葛亮的观点,你只能抢了刘表和刘璋的地盘,就算抢了他们的地盘,在整个中国大局里面也是最小的势力。因为时机已经失去,这就是水镜先生说的他不得其时。

那为什么说他得其主呢,因为刘备三顾茅庐,显现出了自己的诚意,这个与当年周文王渭水河畔遇到姜尚有得一拼,当时诸葛亮没有任何名,刘备好歹是一方诸侯,虽然没有地盘,但是折节三次来访一个毫无名气的年轻人。这足以显示他的诚意

刘备对诸葛亮100%的信任,所以诸葛亮做什么刘备都支持,刘备把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比作鱼跟水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程度。


俗话说人定不能胜天,天下大势基本已经确定,不管是谁都不能扭转,诸葛亮也不例外。所以诸葛亮的出山成就了诸葛亮,但是也铸就了诸葛亮的悲剧。


知常容

诸葛亮,一个宛如神仙般的人物,地位之高,后代文人几乎无人与之匹及,但是这与历代文人的吹捧不无关系。为何呢?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即读书是为了做官的,但却不好意思主动去要,那么如果有人主动上门请自己做官,岂不妙哉!历史上基本上只有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请诸葛孔明出山,历代文人当然也想有如此般待遇,然明主少有,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所以历代文人莫不对此行为大为褒扬!

至于,卧龙诸葛孔明“只得其主”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必然也是十分信任诸葛亮的,诸葛亮得到信任后凭其才能必然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实际上也是如此。

”不得其时“是说刘备见诸葛亮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北方在此之前大部分时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因此,曹操之后便会统一中国,可谓指日可待,纵观古今,细数各朝,自南方统一北方,大概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成功了,由此可见,天下统一大势,已经基本形成。

除此之外,刘备与曹操两主相比,在军事、政治、文学以及任用人才上,刘备都不如曹操,即使诸葛亮有回天之力,那么这条兴汉之路多么艰辛,各位可想而知。然而,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在此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假设诸葛亮能早些遇到刘备,可能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六出祁山,最终殒命五丈原,古语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在彼时也正是时机,诸葛亮的“不得其时”,实在令司马徽为之惋惜啊!


卍古亭白衫千年殤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乱世之中,一生操劳是在所难免的,最后诸葛亮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说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一心为大汉尽忠,但是他尽忠的时候,大汉其实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而且当时曹魏、孙吴的政权都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诸葛亮要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目标,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所谓的未得其时。

其实,这句话中的,孔明未得其时,并不仅仅是指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间。

未得其时中的这个“时”字指的是天时中的时,是诸葛亮出山没有天时这一优势。

正是因为他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后落得个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这句话并不是水镜先生说的,这句话是司马徽的谶语,只是司马徽在同情诸葛亮的遭遇。

孔明的不得其时还有一中说法,也就是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太晚了,如果刘备在徐州的时候,他就加入刘备集团,刘备的霸业是很可能成功的。

然而,刘备在徐州的时候,是195年的事情,这时候的孔明只有十四岁,年纪还是非常小的。

而这时候的曹操早已经成了气候,天下局势更是错综复杂,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他也不可能兴复汉室了。

综合上面的介绍,诸葛亮虽得其主,就是他得到了刘备这样的君主,但是不得其时,说的是他不得天时,而且加入刘备集团也太晚了。


史家吟唱

所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历史的车轮已经要开始统一中华。诸葛亮的出生只是延缓了这个历史车轮的步伐,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这个顺势。


所以虽有羽扇纶巾,却无回天之势头。

诸葛亮得其主,也就是刘备,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得他出山,可以说是得遇明主,对他也特别的信任,最后托孤。可谓得其主。

不得其时是因为当他出山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势头已经非常的盛。虽然刘备一直在负隅顽抗。曹操手下也是能臣无数。孙权手下也有周瑜。


文心采露苑

水镜先生是站在历史角度看天下情势,古语云:天下之势,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从西周到东周,到战国争雄,至秦统一全国,历经西汉东汉,又将到分治的历史阶段了。故无论孔明是多么的神机妙算,也无法替刘备完成匡复汉室大一统的重任。最多只是征服刘琪张鲁等小诸侯,在西南一隔建个蜀汉政权,与吴孙和魏曹三分天下而已。此乃天时也。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孔明,他本耕躬陇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是玄德的仁厚真诚打动了他,他才愿出山受命于危难。此乃得明主也,谓之士为知已者死。惹得后世长叹: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湖南湘潭山野耕躬者

孔明只得其主,是说诸葛孔明出山帮助刘备是个正确的选择。一方面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仁君,主仁臣贤,最理想的君臣组合。另一方面,刘备会给予诸葛亮最大的信任,给诸葛亮施展的舞台,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智,能让诸葛亮一展心中抱负。

但是不得其时,是说天下大乱,汉室以不可扶,刘备、诸葛亮一心想要匡扶汉室。匡扶汉室最终也成为蜀汉的政治包袱,孔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病逝五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