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和儒家的学而时习之,谁更高明?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和儒家的学而时习之,谁更高明?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让人追踪;善于言谈的,不会在语言上留下破绽;善于计数的,不需要筹码和算盘;善于关闭大门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是善于管理和安排世人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没有被遗弃的人不被使用;圣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圣人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可以给没有智慧的人当老师,没有智慧的人,可以作为有智慧人的借鉴和后事之师。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后事之师,即使绝顶聪明也会办下糊涂之事,这叫做得道的诀窍。

这一章讲了有道的人,善于人尽其用,物尽其用。怎么才能做到有道的人的水平呢?答案是学习,不断地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以谦虚的胸怀学习。

然而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不矛盾。学道的人,每天都要把和道无关的事情减少,一直减到无为,就是除了道之外,没有任何事情。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就学习方法上,道家比起儒家的学而时习之,显然更加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