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你错过了多少优秀的员工?

因为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你错过了多少优秀的员工?

1、

这阵子,每晚八九点下班,还能看到我们公司的业务伙伴还在“伏案疾书”,甚至周末都有人在加班。

是什么让这群小家伙这么卖力?其实是因为年中考核快到了,大家都忙着冲业绩。相信很多企业也一样,到了这个节骨眼,都要开始对员工进行年终考核。

一来,可以通过评价考核找出绩效差的员工,二来可以激励员工做出好的业绩。确实,这种考核是必要的。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都只用一个数字化的指标来评价员工的表现,甚至有些企业采用的是“强迫性”的评价体系,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选出优良中差出来,哪怕大家都表现得很好,也得评出一个最差者。

其实,这种只看中数字评分的传统绩效评估制度,一方面很容易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把关注点放在员工个人身上,并不利于团队之间的合作。

更糟糕的是,有专业服务公司就发现,很多员工会因为绩效评估的存在,感到不公平而对企业产生不满选择离开。

2、

那什么样的考核最值得借鉴呢?国外对足球运动员的考核就做得很好,他们用的是一张叫蜘蛛图的考核图。

分别从11个关键点来对球员进行考核,比如射门次数、射正率、传球成功率、助攻水平、关键传球次数、丢球次数等等。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这张二维图片,你就能轻松看出哪个球员有过人之处。

而这张图的关键在于,它是用一组数据,而不是一个数据来表现一个球员的水平。这就给球队一个很好的考核参考标准。

因为一个球队需要的不是一个包揽一切的全能型选手,而是各类型的专项人才互相配合,才能打出精彩的比赛。

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必定是由一个个团队组合而成,企业创业初期,需要有人独挑大梁,但想长久发展,我们更需要的是各类型的人才进行团队协作。

这就需要我们全方位、无偏差地去评价以及考核每一个员工。

因为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你错过了多少优秀的员工?

▲图片来源懂球帝,从11个关键点去考核球员,图为梅西的水平和球员平均水平的对比模型

3、

那么如何做好“全方位”考核呢?我想,至少有三点值得你注意。

第一, 你要更注重考核过程的公平性,而不是结果。

前面说到,很多员工会因为考核制度的不公平而选择离职,但事实上人们对于公平是非理性的。

拿医疗事故来说,很多医生被起诉,大多跟真正发生的医疗事故没太大关系,而是跟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有关,因为态度并代表着医生的努力程度。

所以,人们往往不计较“结果”是不是真的公平,因为他们更在意的是“过程”是不是公平。

第二, 不要过度关注数字考核,而忽略了最初制定目标的意义。

你看,这就与原先想提高病人满足度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 制定考核目标时,要“合乎情理”。

早些年日本化妆品企业资生堂考核员工,主要看的是员工的销售业绩,结果怎么着?

员工为了达到高业绩,拼命营销,不顾满意度,结果导致客户严重流失。这时候,资生堂赶紧改变了考核标准,转而用“客户回头率”来考核员工,一下就很好地平衡了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干劲。

所以你看,考核人要合理,又要通情。

4、

讲完全方位考核的注意事项,“无偏差”评价又该如何才能做到?

很简单,慎入五个误区。

第一个,从众效应。很多人会认为自已不太能准确评价的人,往往会参考自己比较认可的人或者大多数人对其的评价。这其实很容易产生评价误区。

第二个,近因效应。说的是,我们往往会对一个人近期的表现记得很清楚,却忽视他过往的表现,这就很容易影响对其的长期评价。

第三个,居中效应。很多“好”管理者,往往在考核员工时,都会“照顾”团队每一个员工的心理感受,不好意思给过低的分数,也不给太高的评价。结果严重伤害了优秀员工的积极性。

第四个,光环效应。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人的一些爱好以及特长,而对其格外偏爱,从而表现出“额外关照”,甚至会因为肯定他的工作能力。

第五个,犄角效应。这跟光环效应恰好相反,我们有可能因为反感某个人,从而带着“有色眼镜”否定人家的工作能力。

因为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你错过了多少优秀的员工?

▲绩效考核应从不同维度去评估

5、

这些误区其实就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而管理者要做的恰恰是“对事不对人”,而“对事”也不是对一件事,而是综合整体。

如何综合整体?可以看整体评价,聪明的人在淘宝买东西,就会去看评论,但他不会去看最优评,也不会去看最差评,而是看中间那些中评的人的评价,以此来判定商品值不值得买。

Netflix的前首席HR帕蒂-麦考德还在任职时,就取消了正式的考核制度,用“非正式的”360 度考评来取而代之。具体做法,是HR用探讨的方式与员工交流,让员工互相评价。

总之,以上这一切都在于保证,你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做到人人一致、平等执行。

在绩效管理的路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的参考答案,希望今天的单仁行内容对你有帮助,喜欢的话记得转发朋友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