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形成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封疆大吏在一個位子上待得太久!

安史之亂是大唐走向衰落的標誌,觀察這段歷史,可以清楚地發現一個規律: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要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革命戰爭年代是這樣,和平年代依然是這樣。

安史之亂形成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封疆大吏在一個位子上待得太久!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都是在血與火中產生的,大唐也不例外。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打著匡扶隋朝的旗號,和曹操一樣來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消滅了各股勢力,奪取了政權。經過戰火洗禮,加上常年與突厥、吐蕃等邊疆少數民族的衝突,唐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但這同時給王朝帶來了新的威脅,戍邊將軍長期在外,軍情瞬息萬變,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也是正常的,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建立了一套可靠的用人制度,核心策略就是定期換防,不給任何人在一個位置呆的太久。封疆大吏只要打勝仗立功,就給我回朝廷當官,防止在外形成山頭。可惜到了武則天手裡,因為殺人太多,像樣的將軍都沒幾個,換防也就只好擱置了。比如神探狄仁傑裡提到的那位將軍王孝傑,能大敗吐蕃,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西藏地區,瞭解對手情況,換作突厥、契丹就不靈了,可見當時能征善戰者的匱乏。

安史之亂形成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封疆大吏在一個位子上待得太久!

這種弱勢一直積累到唐玄宗手上,終於形成大患。由於邊患頻仍,只能任戍邊將軍長期鎮守,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長期不流動只能導致一個結果:升遷之望沒得到滿足,心裡有怨氣,轉而偷偷積蓄實力,靜觀朝廷變化,伺機作亂造反。唐玄宗後期迷戀酒色,朝政委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這些人內鬥不已,無暇顧及、也看不上那些戍邊的武夫,終於導致安祿山、史思明坐大成勢。其實回看安祿山造反的軌跡,也是迫於楊國忠的迫害,安祿山雖然受寵,但久在朝外,信息不靈,也無法防止唐玄宗聽信讒言,加上自己手上握有重兵,不反必死,反則有生的可能,因此必反。拋開安祿山的政治野心,起兵造反也是他這類封疆大吏的悲劇命運。

安史之亂形成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封疆大吏在一個位子上待得太久!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面臨選擇時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就防止山頭林立、藩鎮割據而言,定期交流顯然是一個好辦法。幹部不流動,不僅是對他的成長髮展不負責,更有可能威脅政治安全,以史為鏡,殷鑑不遠,周、薄、令不都是典型例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