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五)

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潘麟先生撰写的《家门没上锁》,于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后,便很快登上人文类畅销书榜首,先后被国内各大图书馆收藏。2015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此书。

《家门没上锁》是潘麟先生的第一部生命学著作。该书是先生对人生的洞见和对生命的体悟,含有关于生命智慧的问答。

那个最神圣的

在您的法中,爱似乎是一个核心。刚才您在回答藏传佛教密宗里的“欢喜佛”又叫“双身佛”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的时候,也重点谈论了其在性和爱中的象征意义,但我感觉到您在前面关于爱的谈论中似乎还有很多关于爱的深广内涵没有谈出来,恳请您就爱的问题再作一次较为深入的谈论。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五)

当我看书时,看到前人在追求真理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真理的执著的爱,总是被感动得流泪。我承认我不是那种好情感用事的人,我也不是那种动不动就流泪的人,也就是说,我必须在遇到真正感人的事情的时候,才能自然地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眼泪比欢笑还要深刻,至少眼泪比那些肤浅的虚假的欢笑要深刻得多。礼貌式的笑容容易假装出来,但眼泪却很难被假装出来,特别是自发流出来的眼泪更是不能被假装出来。我想一位真诚的人既不会轻易地发出欢笑,更不会轻易地流下热泪。

获得真理需要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大了,大得足以使那些心灵弱小的人不敢去看,不敢去想,不敢去再次实践。这不是真理本身的错,真理本身没有错,它时刻都在显露它自己,它通过任何一件事在显露它自己,真理从来没有对我们隐瞒什么,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压缩在黑暗的牢笼里,这样就必然使得我们在看见真理前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获得真理的代价越大,就越是说明我们此时距离真理的路程有多么的遥远,就越是说明了我们此时颠倒和愚蠢到了什么地步!

我们总是被教导说如果我们能去学习人类遗留下来的文明文化,学习得越多,我们距离真理就会越近。我的发现则不然,我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学习的文明文化越多,距离那个神圣的(指真理)就会越远,而不是越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点,是来自于我们的错觉,我们在错觉中认为,只要我们在文明文化的武装下,我们就会很丰富,我们就会很强大,因此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

我们的错误在于无论我们向他人学到了多少知识、多少逻辑、多少观念,这都不属于我们所有,这些都是借贷而来的——而真理本身无法被借贷!真理无法作为物品在人世间被交换!真理只能被你单独地实践。

真理是每个人人生的终点站,你必须独自一个人走着去,你必须以你自己的力量走到真理那里去,你无法让他人来代替你完成抵达真理的旅程。

真理很像是一次情人的幽会——你不能带着另外一个人一起去赴会,你也不能让别人代表你去跟你的心上人幽会,你必须一个人单独去参加你和你的心上人的这场幽会。——可是我们总希望有人代替我们去赴我们自己与人生终极的这场幽会。

你必须爱上真理,你必须深深地爱上真理!不然,你将永远也得不到真理——真理只有在你对它深深的爱中它才对你显露它的灵魂。

永远记住这一点,真理只有当你深深地爱上它的时候,它才对你显露出它的灵魂!

我还要告诉你们:爱就是真理,真理就隐居在爱中。——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有两种说话方式,一种是解释这个事物,一种是表现这个事物。第一种语言——解释的语言无法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它永远无法照亮事物的本质;第二种语言——表现的语言本身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的反映,是这个事物的直接显现。

如果我在和一个人谈话,开始的时候我对我的语言作一些解释是可以的,用我的下一句话来解释我的上一句话是需要的。如果一场长时间的谈话一直这样下去,事情就不妙了,这很可能要发展为一场无休止的辩论。解释事物不是我的目的,解释事物无法呈现出事物的深刻内涵,要想使我的谈话对你们有所助益、有所启迪,我的语言就必须由解释事物上升到表现事物和反映事物上来。

表现和反映的意思就是事物本来就是这样的。既然我们发现了事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围绕它的一切解释就会显得很多余。水就是水,火就是火,生命就是生命,爱就是爱,真理就是真理,至于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我们无法对此作出任何解释,我们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它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种解释等于没有解释。除了“它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解释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解释呢?没有,永远也不会有比这句话更好的解释,另外,再创造出来的什么解释很可能是对这个事物的破坏和扭曲。在语言中要想使事物尽可能地保持它们的原样,最好的方式就是真实地表现它,真实地反映它,而不是竭尽思虑地去解释它。所有对事物的竭尽思虑的解释都是在对这一事物实行微妙的暴力。

比如说“生命就是爱,爱就是生命”。爱是生命的一个固有的属性,生命是爱的一个固有的属性。当你在趋向爱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趋向生命;当你在趋向生命的时候,你就在趋向爱。我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所用的是表现和反映的语言,而不是使用解释的语言。我无法对此再说些什么了,如果你硬逼着我对此作出一个什么解释的话,我只能解释说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跟没有解释有什么分别呢?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五)

爱真的很美,爱是生命所能开出来的最美丽的一朵花,爱能赋予你迅速觉悟的成长,爱能赋予你迅速的心灵成长,爱能赋予你生命中的神性的迅速显化,爱能赋予你的身心、生活、人生以无比的庄严和神圣。至于为什么会如此,请不要让我作出解释,事实上我也作不出任何的解释,我只能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

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两大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将其命名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并将“生本能”又叫做“爱本能”。他所说的“爱本能”指的并不是爱本身,在他的思想里,爱本能其实是指恋生本能,这个本能仍然属于性欲本能的范畴。

人的确有一个基本的本能,就是爱的本能,这个本能超越一切本能之上,当然也超越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求生本能”和“趋死本能”。恋生和趋死这两种本能只属于生理和自我的本能,而爱本能则属于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本能之一就是博爱!

真理的本能是生命,生命的本能是爱,爱本能是生命和真理的直接表现。

上帝是什么本身并不重要,真理、生命、真主、道是什么并不重要,过去的那些觉悟者之所以提出一个东西提出一个概念给人们,那并不是让人们去思维这个东西,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人们能进入到纯粹的爱之中,只要你能深深地进入到爱之中,一切都已解决了。关于那个引发你进入到深深的爱之中的对象是什么,一点儿也不重要!

上帝并不能直接使你获得解脱,真主并不能使你获得解脱,一切被设计出来的概念都不能使你直接获得解脱。既然这些东西不能使人们获得直接的解脱,为什么那些觉醒者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设计出这么多概念?为的就是要引发你的爱本能,就是要让你进入到深深的爱之中。将你引入到你的爱之中才是真正的目的!

爱不是一个思维,你不能去思维爱,你只能进入爱,你只能成为爱,这就是爱的奥妙。爱是反思维的,具体地讲,爱是反大脑思维的。爱能马上将你带出大脑,这是爱能使你获得觉悟和解脱的重要原因。爱能马上将你带出自我,这是爱能使你获得觉悟和解脱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在阻碍你获得觉悟?是什么在阻碍你获得解脱?是你的大脑和从大脑中延伸出来的逻辑和思维,是你的自我。爱是将你自然地带出大脑,带出自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知识为大脑服务,逻辑、思维为大脑服务。爱不为大脑服务,爱超越大脑,当你进入爱里的时候,此时的大脑则反过来为爱服务。

死亡属于身体,死亡属于大脑和思维,超出身体和大脑以外,死亡也就消失了。死亡不属于爱的范畴,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爱不属于死亡的范畴。

这就是为什么爱从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一个进入到深深的爱之中的人从来不畏惧死亡,相反,他随时准备进入死亡,他随时敢于直面死亡,他随时可以穿透死亡。

一位进入自我之中的人看到自己随时在死亡:昨天的我死了,今天的我正在死去,明天的我也必将会死掉。这只是每天必须经历的小死,还有一个大死——医学和法律意义上的死亡正等待在每个人的前方。自我只能看见死亡,它只能看见人生黑暗的一个侧面。当你进入爱之中的时候,你不会看见死亡,你所看见的死亡都自然地转化成了生,生之后还是生,永远是无休无止的生,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国《易经》所看到的世界:没有一个东西在死亡,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地生。常人所看到的死亡在《易经》看来都不是死亡,都是永远不息的生机——生机无限,无限生机。

《易经》是对的,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死亡,这个世界随时是生,随处是生,这个世界充满的都是无限的生机,而不是死亡。大脑看见的一切都是死亡,都正在趋向死亡;自我所看见的都是死亡,都正在趋向死亡。——不,这绝对不是真相!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是生,是生生不息的生,没有死亡。死神只是人们幻想幻视幻觉出来的东西,它根本就不存在。

你们很可能一下子无法接受《易经》的洞见,怎么可能呢?你们会追问:怎么可能没有死亡呢?太平间里的尸体是什么,枯树是什么,瓦解了的星球是什么,这些不都是死亡吗?怎么可能会没有死亡呢?

是的,你们现在无法理解没有死亡这个洞见,因为你们还没有通过进入爱而跳出大脑和自我,你们当然看不到生命和宇宙的本相,你们甚至都想象不出那个没有任何死亡只有生生不息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就在大脑和自我所在的这个世界里。

争论这个世界是一个死亡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一个不死的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死的世界只能被你发现,不能被用来作为开办辩论会时的一个争论主题。

我在很多年前看《易经》的时候,也不相信我们的生命和宇宙是永远不知死亡为何物的,是生生不息的,可我后来的发现的确吻合了《易经》的发现:这个世界在深层次里的确没有死亡。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五)

死亡是一个看似十分真实的假象——这需要你进入到深深的爱里才能发现,爱能将你带出死亡所给你的一切假象,你会发现所有的死亡都是大脑和自我制造出来的一个迷人的幻觉。

我曾经点化过一个弟子,我给他的点化就是一句话:静心冥想死亡,不带一点对抗,抱着一颗深沉的爱心进入死亡里,看一看死亡到底是什么。有几个月我没有再看到过这位弟子,有一天他兴奋地来找我说:这几个月我排除一切杂念,尽量保持不被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所打扰,在吃饭、上班、讲话、睡觉等一切时候都不忘将自己沉入到爱之中,认真地(但不是紧张地)冥想死亡是什么,并在你的指导下试着进入死亡。刚开始在试着进入死亡的时候,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向我笼罩下来,可我转念一想,我无法回避死亡,它无论有多么可怕,我迟早都要正面与它相遇,事实上,我每天都在遭遇它,逃避它还不如进入它,看一看它究竟是什么。我走路的时候就冥想在我的前方就是死亡,我此时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它;我睡觉的时候就冥想我不是在进入梦乡,而是在进入死亡。时间就是死亡,当我面临下一小时的时候,我就冥想我在进入死亡。

十几天过去了,我还是仅仅停留在冥想中,并没有什么东西发生,十几天过后,我发现我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在挣扎,在爆炸,在破碎,我能清楚地直觉到我正在经历死亡,我能分辨出我的这种接近死亡和那些老年人真的在死亡是不一样的。真的死亡是生理上的各项功能开始衰竭并伴随着精神的消失,而我发现我此时的生理各项功能比以前还要协调还要旺盛,我的精神和思维比以前更加敏捷、更加清晰——但我能十分清楚地感受到我正在进入死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地潜入到死亡的深处,我的内部的那种挣扎、爆炸和破碎越来越深刻,就这样大约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

两个多月以后,有一天我闭目静坐在沙发里,继续放松了让自己潜入到死亡里去,突然之间,不知道从哪里出来一股力量,我的整个身心猛地收缩,大约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失去了任何知觉,在失去知觉之前的那一瞬间,我唯一的一个念头就是:我真的死了。“醒”来以后,我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我只感觉到我似乎超越了时空,有一种我从来未曾体验过的东西——一种狂喜,一种甘露般的幸福,一种真实的永恒,一种无法比喻的光明从我的内部升起。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蜕变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在我的眼前,但这个全新的世界还是我以前看到的那个世界。

开始进入自己的爱的人,无一例外地会真实地产生一种进入死亡的感受,无一例外地产生我正在死亡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世人都不敢全然地彻底地去进入爱的原因,这并不是人们惧怕爱本身,而是惧怕进入爱以后自发地生起濒死经历。

只有勇气足够的人才敢进入到很深的爱里去,只有勇气足够的人才敢去面对伴随着爱而来的死亡经历。这不是说爱等于死亡,正好相反,爱的目的是让你穿越死亡,带你进入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生生不息充满无限生机的真实世界里去。

没有死亡就没有佛陀们的诞生,没有死亡就没有基督们的诞生,没有死亡就没有开悟者们的诞生。所有的这些人都是从死亡中诞生出来的,具体地说,他们都是穿越死亡才进入到永恒——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之中的。

进入到大脑的死亡是一场人生的悲剧,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以这种悲剧的死亡结束的。进入到爱的死亡是一种再生——永恒的再生。死亡有多么深刻,再生就有多么深刻。如果你仅仅是身体和大脑的死亡,那么这种死亡是十分肤浅的,是悲剧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在爱中全然地经历了死亡,只有这种死亡才是彻底的、最深刻的——这种死亡只有一次,它不可能有第二次,因为这种死亡是终极的死亡,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可死的了。

释迦牟尼临去世时,有很多人在哭,于是释迹牟尼就说了一句十分难懂的话:如果后世人以为我没有死,他们是在诽谤我;如果后世的人以为我死了,那更是在诽谤我。

天下再也没有比生命更充满悖论的事物了,仔细地注视一下生命和生命现象,一定会发现它到处都充满了悖论——矛盾、对立,生命是一个辩证的存在。爱本来是光明的,充满生机的,可在开始的时候,它偏偏又会将你带到黑暗的死亡里去,当你在开始掉进爱之中的时候,你同时也就掉进了死亡。爱和死亡靠得是那么的近,近得几乎难以分辨出彼此,致使很少有人敢于将自己全然地掉进爱之中。

死亡毕竟是一个看似十分真实的幻觉,爱毕竟等同于真实的生命,无论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感觉到爱多么地像死亡,但爱毕竟不等同于死亡。爱可以摧毁一切关于死亡的幻觉。

我们在社会中看到的爱都是肤浅的,都是被大脑同化过的,这就必然地使社会中那些所谓的爱带上一层厚厚的虚假面具,只要一点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摧毁世间那些所谓的爱。真正的爱是超越时空的,无法被世间的任何一种东西所摧毁;相反,真正的爱可以自然地摧毁世间一切虚假的东西,包括死亡这个深深的幻觉。

被死亡笼罩的人生必然是黑暗的人生,被死亡笼罩的人生不会发现任何东西,能看见的唯一的东西只能是死亡。真理不能被讨论,上帝不能被信仰,当然也不能被否定,对真理对上帝对生命的任何一种肯定和否定都是荒唐的。真理是一个超越死亡之后的洞见!上帝是超越死亡之后的一个发现!而爱是进入洞见发现上帝重要的大门之一!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五)

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大海的事情,两个井底之蛙对大海的任何谈论都是荒唐的,大海就在那里,大海从来没有隐藏它自己——但它对井底之蛙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秘密。解开这个秘密唯一的办法就是井底之蛙跳出井底,来到大海里,关于大海的一切秘密马上就会消失。

对于生活在死亡之井中的我们来讲,上帝、真理、生命、存在等都是一个秘密,发现这个秘密唯一的办法就是穿透死亡之井,跳出来,一切秘密就在你跳出死亡之井的那一瞬间消失。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五)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