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太极星空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如果是考试题,简直就是白送分一样。(秉烛读春秋)的答案就是:别看杜甫和李白都是大唐诗人,但服务的对象不同,李白是“文艺范”皇帝李隆基和舞蹈家杨玉环的御用诗人,而杜甫写的诗,则是底层老百姓的“代言人”。这样就造成了李白可以游山玩水,而杜甫吃饭都成问题,杜甫潦倒困顿也是合乎情理的。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从上面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两个人写诗水平可谓相当,但风格迥异,杜甫写的都是现实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我觉得有点像现代的作家赵树理写实一样,也就是现实派。而李白写的是浪漫诗,歌功颂德,大气磅礴之类的诗。


杜甫的诗多是反应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比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但写的诗不讨领导喜欢,自然仕途不顺,以至于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不讨文艺范的李隆基不喜欢很容易理解,他写的都是百姓凄苦生活,以及战争造成的伤害。哪个领导不喜欢歌功颂德,谁不愿意听好话呢。老百姓的苦,领导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喜欢别人说出来罢了。

反观李白就识时务,比杜甫聪明多了。百姓苦,难道李白不知道吗?他知道只是不写进诗集里罢了。


李白是翰林院院士,没事时支应差事,他所谓的差事无非就是为李隆基和杨贵妃赏花时作诗助兴罢了,其它时间自由活动。

自由时间多了,百无聊赖的李白酗酒成瘾。“文人无行”就是指的他,喝醉酒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喂酒和磨墨。

李白喝的都是玉液琼浆,穿的都是锦衣华服。为什么呢?还不是逗皇帝开心赏赐的。

李白有次和李隆基套近乎,说500年前是一家,只此一句话,李白得赏银百两,杜甫能行吗?没听说百姓给过老杜文银,最多给把小米罢了。

凭着御用诗人的名头,别说李白游山玩水了,那时没有飞行器,如果有的话,李白上天都不是问题。

杜甫太实在了,看不清形势,不巴结皇帝,难道皇帝上赶着找你吗?加之他写的詩让皇帝难堪,百姓苦说明领导无方,这么简单的道理,老杜难道不懂?


杜甫别说游山玩水了,一日三餐问题解决了就烧高香了,杜甫也是杞人忧天,自己住不上高楼大厦,他有能力盖许多房子,大庇天下寒士吗?我倒觉得李白有这个能力。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和关注)


秉烛读春秋

很简单:李白是商人之后,按如今的话就是富二代,后来又娶了孔雀女(第一任是名门望族之后许氏,最后一任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一生算是衣食无忧。而杜甫则是希望科举改变命运的凤凰男,并且凤凰未遂,因为杜甫终身未中举,为官的父亲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去世后,杜甫生活更加窘迫困苦。

当然,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李白这富二代跟如今比起来是要打折扣的,李白不能参加科举,也未能在仕途上实现抱负。这一点上,二人一生都可以说同为怀才不遇,并且还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但经济条件及境遇的差距、性格的差别造就了二人诗歌意境及格调的天壤之别。

先说诗圣。杜甫家世代为官,但到他这一系家道中落。父亲杜闲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官虽小,但俸禄稳定。事实上,杜甫30岁之前过得并不算太拮据,十九岁开始漫游吴越,二十四岁科举落榜,继续游历四方。但公元741年,父亲病逝,杜甫失去主要经济支撑,加之之后自己在科举与官场也均以失败告终,可以说从此开始了困苦潦倒的一生。

科举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公元735年),杜甫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落榜。到底是考场有内幕,还是杜甫不是“考场型选手”,或者根本就是当时游山玩水无心考试?如今已不得而知。可以确认的是,十年后,公元746年,杜甫的第二次科举失败,却属躺着中枪。因为这一年,布衣之士竟然无一及第。原因便是当时的奸相李林甫暗做手脚,对于当时学识出色的人他非常忌惮,担心威胁到自己的权势,所以肆意打压,最后还向唐玄宗报告说“野无遗贤”。

这次考场失败之后,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郁郁不得志。曾任官职左拾遗,但因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差点蹲大狱,幸亏宰相张镐出手相救,之后弃官,一直在躲避战乱而逃,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漂泊生活,一家人窘迫至极。公元770年,杜甫病逝舟中,终年59岁。

杜甫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也正是如此,他适合写忧伤离乱,他的诗也是一部史,见证兴到衰。而他曾写过的那些抒情、唯美的诗句,被现实主义的光芒掩盖掉。

话剧《杜甫》,刘佩琦主演杜甫)

再说李白。隋唐时期“士农工商”商排最后, 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商人之子,加上年少时又有打架滋事的案底,李白并不能参加科举。

据说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辞亲远游,父母出手阔绰一给给了他三十万金,他到了扬州到处挥霍,乐善好施到处接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便花光三十万。此轶事的真实性虽然不可考,但李白轻财重施,任侠好客这是公认的。

与当时的宦游士子一样,李白也是满腹为官报国之志,多次投书长吏,即使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依然未被当时的荆州刺史韩朝宗接纳。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曾任供奉翰林,实际就是宫廷侍从。但桀骜不驯的他不久便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后离开京城,放浪江湖。


李白先后有四位妻子,不能说李白的婚姻有多幸福,因为他似乎没有家庭观念,游山玩水纵情杜康习惯了,应该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好男人。不过李白几任太太确实家室不错,加之自己家境也不错所以与杜甫不同,生活窘迫这样的形容离李白还是较远的。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李白》濮存晰饰演李白)

李白的诗本人甚爱,大抵是因为那股凡人再不曾有的仙气和霸气,读他的诗总有“骨骼清奇非俗流”的感觉。木心说:读李白,好像世上真有浪漫主义这么一回事。唐人比西方人还浪漫。歌德说,每个时代的特征都是浪漫主义。我说,青年人会向往各种主义,但是他们要自己提出主义,只能是浪漫主义。


经史通义

首先要说,其实这二位都曾有过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李白从二十多岁出川到去世,安生在家时少;杜甫也曾有十年壮游,而后半世漂泊。

要说造成二人不同的原因,我想大致有如下一些。

排第一位的应该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个事件不仅影响了唐朝的走向,也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如此影响巨大的事件,必须有一个比较漫长的酝酿期,这应该就是734年李林甫为相之后。

在这个之前李白早已离开四川进入中原,结交了许多名人大咖,混得有模有样。之后又入京城,供翰林,走向了辉煌的顶点。尽管安史之乱爆发后,因把握不准,受永王李璘牵连遭流放,但一生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光环之下,挥金如土,衣食无忧。

而小李白11岁的杜甫就不那么幸运了。他在丰盈的家庭里度过了幸福的青少年时期,正是踌躇满志之时,开始了浪漫的游历生活。23岁首次参加科考,遭遇李林甫“野老无遗才”的鬼话,错过了人生中最璀璨的时光。之后结识李白和高适,三人游来荡去,作为小弟的杜甫更是觉得风光无限。国运不济,又遇家道不立,父亲的早逝,断了杜甫的财政高速路。他一下子从一个公子哥转变成必须要想办法养活一家老小的家庭顶梁柱。

为了生计,只好十载长安困守,“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再也浪不起来了。

排第二位的应该是个人性格和家学渊源。

李白出生在小亚细亚的碎叶,是混血儿。性格里既有汉族的聪敏又有胡人的胆气。加上商人家族出身,年少时又练过剑术,自称“唐代第二剑手”,大方,豪爽,不拘小节,自然成了其性格的组成成分。商人家庭除了不差钱外,还没有被儒学文化禁锢了手脚。而这些为他日后广交天下英才豪俊,养成独立不羁的性格与“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风骨,意义非凡。而他狂放不羁的性情、纯真率性的风采、洒脱可爱的风神,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无疑有着巨大魅力。

杜甫生于中原长于中原,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传统官僚世家,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养,把走上仕途施政报国作为人生最高理想。

可这一目标必须得到社会状况的许可。不幸的是,在他正要步入社会时,却遭遇了奸臣当道,使像他一样正统的读书人的上升通道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加上家庭变故,又不能大把大把的去撒钱铺路,只能低声下气的求人,而这难免大蚀脸面,让人瞧不起。进而又养成了难免发点小情绪的毛病,更让有些人不入眼。

排第三位的是信仰和朋友

李白信奉的是道教。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非常特殊。李渊一家本就是混血儿,跟北方少数民族血脉相连。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正宗的根,李唐宗室说自己是李聃的后人,李聃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

于是,道教就成了唐朝的国教。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就是忠实的道教徒。她很敬佩当时道教的头面人物元丹丘,又是一个忠实的文艺粉。而元丹丘和李白又是铁哥们(曾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李白就结识了玉真公主,又通过玉真公主和唐玄宗挂上了钩,进而做了唐玄宗的第一秘书。

杜甫信仰的是儒教。他一心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物纯”,心里装满了黎民苍桑,看到的大都是不满意,不停的在诗作里碎碎念。诗才是展示出来了,也和当时的大boss们都有点交情,但真心愿意帮他的不多,只有高适和严武可以“托付终身”。可据说严武也有一次差点和他闹翻。可见,杜甫的情商还是有点问题的,只是我们今天不好找到依据。

最后要说的是,其实在唐朝时,李白和杜甫的地位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如果说李白是当时的歌唱家,杜甫充其量只是一位歌星,或者也就一歌手。杜甫在诗坛的地位,最早是在宋朝被提起来的。

一是因为他的诗作,从内容到形式,让更加务实严谨的宋朝人非常入眼;二是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让理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既切近又标准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样板。之后的历朝历代,更是把他树为了爱国主义的旗帜,号召人们学习,这才有了他和李白的双峰对峙。


有书课堂







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李白长杜甫11岁,如果按现在来说,杜甫得尊敬的叫声“李哥”。

可人家“李哥”一生潇洒,而杜甫却一世贫穷,生活质量相差太大了吧!为何?

李白工作好,杜甫工作差



李白家世不清,有说是商人之后,有说是皇族李建成之后,更有说是李世民的族弟,不管是什么出身,但肯定钱不少,否则李白到处旅游,到处拜师学艺,哪来钱?

杜甫家世也不错,爷爷、父亲也都是朝廷干部,这让杜甫在年轻时,也和李白一样,到处游玩。

年轻时,可以啃老,岁数大了,老的都不在了,你啃什么?

悲剧的杜甫,成年后赶考不利,工作难找,在44岁时才当了个小官。大家想想,这之前杜甫没任何收入啊!这日子得有多贫穷,就是苦了30岁娶的娇妻和孩子了。

当了个小官,结果“安史之乱”又来了。还好,搭上了唐肃宗的“火车”,当了“左拾遗”,不过事没做好,得罪了唐肃宗,前途毁了;后来,到了西川,当了个“工部侍郎”,各种原因,没多久又离职了,之后无事可干,只好当了个老农,可惜了“杜工部”。



李白,年轻时没工作,东混西混,41岁时进了翰林院,当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这不得了,随时跟在皇帝左右,奉旨写文。

这工作太好,赏赐高,收入好,估计当时全国的文人都羡慕。可是,李白爱喝酒,唐玄宗几次召李白来,可“酒仙”李白喝得晕晕乎乎,没法应召,没法写文。

于是,在高力士、李林甫等的“帮助下”,李白被疏远,逐渐下课了。

但李白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可收入好,工资高,两年挣了不少钱,所以李白过得潇洒。

李白性格好,心态好,所以过得要潇洒些。



杜甫长了一张“忧国忧民”的脸,而李白有一双“醉生梦死”的眼。

杜甫心怀国家,心怀黎民百姓,于是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诗,人人叫好,可政府不喜欢;杜甫贫穷,看到穷人就感慨万千,于是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政府谁喜欢啊?既然不喜欢,哪里有官当?

李白看不到国家的面貌吗?看得见。李白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点燃了大众的英雄梦,包括政府人员的,因为大家感觉潇洒;李白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仅是政府喜欢,政府官员的女眷也喜欢,因为大家觉得浪漫!

身处同一个时代,杜甫“忧国忧民”,心思沉重,哪里能潇洒起来?而李白生性豪放,乐观豁达,确实潇洒。

不同的心态,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好的心态获得的机会和收入更多。

李白的婚姻,让李白有潇洒的资本;杜甫的婚姻,没法让杜甫潇洒



李白正式结过两次婚,有意思的是两次娶的都是前宰相的孙女,一次娶的是许氏,许氏的祖父许圉师,是前朝宰相;一次娶的是 宗氏,宗氏的祖父宗楚客,也是前宰相。

这厉害了,娶了两任宰相的孙女,这很难见得到啊!而且娶许氏,是做了上门女婿,这让李白衣食基本无忧,可惜许氏早死。之后,李白又和另两个女人有过交集,最后在50岁时娶了宗楚客的孙女。

杜甫在外游玩,30岁回家,然后娶了杨氏,一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女孩,杨氏的出身也是官员之后,只可惜父亲官不大,钱也不够多,帮不了多少。杜甫一生,就娶了杨氏一人,当然,也没有实力再娶。

婚姻对“潇洒或者贫穷”,还是有一定影响。

李白多才多艺,属于饿不死;杜甫,另外谋生的手段太少



李白,据说剑术了得,可以排到全国第二,这个才艺不得了。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武功高手,能饿着吗?想和这样人交朋友的肯定很多,除此之外,给高官当个保镖,给有钱人当个护院,也能混口饭吃。

当然,清高的李白是不屑当什么保镖、护院的,朋友多那是一定的。朋友多了,肯定很难饿着。

李白曾去长安“找工作”呆了三年,前面和玉真公主等人混,后面和市井之徒混。实在没意思了,就回家了,说明李白到哪都饿不着。



杜甫则不同,有一次到长安考试,准备当官。可是受李林甫影响,官没当成,钱没了,结果就困在了长安,这一困就是近十年。公元755年终于当了个小官,十一月回家探亲,发现小儿子刚饿死,真是个悲剧。

想想,杜甫得有多穷啊!连回家路费都凑不齐,一个肚子都吃不饱的人,怎么能潇洒起来?



李白潇洒,杜甫贫穷,是受“工作”、“性格”、“婚姻”等的影响。不过在我看来,应该是性格影响最大


蓝风破晓

李白从24岁那年开始旅游,一辈子几乎把中华大陆都走遍了。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古代的旅游成本相当低。

背着干粮,凭一双腿,一匹马,就能晃晃悠悠的走四方,重点是李白这种浪漫主义的诗人,闲暇时间真的很多,多到为了去一个地方玩,走两三个月的路那都是常事儿。

另外,李白在出名前,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事无成,他的计划是这样的:

游历天下,希望结交到厉害的朋友,能够通过朋友的帮助提高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可是游历了小半辈子,好玩的地方走了很多,却一个厉害的朋友都没遇着,于此荒废了一二十年的光阴,直到他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后,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诗篇,被大众广为流传,因此才真正积累出名气,甚至朝廷里当官的也知道,民间有个诗人叫李白,写的诗堪称世间含有,后来到了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这才召李白进京,封了他一个供奉翰林的官职。

官职全名叫:翰林待诏,六品。

再后来因为朝廷权贵们的排挤,李白这人属于有啥说啥,我看不惯你,就写诗讽刺,最后得罪了不少人,被排挤出京,于是他就又开始了游历天下。

之前是没钱,纯凭一双光脚走四方,如今是当过官,再不济腰包也鼓,那撒家伙的玩吧,怎么痛快怎么来。

所以大家看到的史料记载,李白多数时间除了游山玩水,就是吟诗作词,是因为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一直过着旅居的生活,而官场那一套乌烟瘴气的规矩也不适合他,作为浪漫主义的诗人,只有如此潇洒,不被势利蛊惑,保持心境洒脱,才能真正写出好东西。

容我点根烟,再说杜甫。

与李白的出身不同,杜甫呢,是大官的后人,最远可以追溯到晋代名将杜预,而杜甫正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往后几代非官即将,可以说杜甫家从祖上开始就一直是公务员,那为什么他给世人的感觉,始终是穷困潦倒呢?

这和他后来的经历有关。

杜甫当过最大的官儿,叫“左拾遗”。

这官职大概相当于给皇帝挑刺儿,专职负责指出皇帝话里的错误,一开始杜老爷子做官做的也是顺风顺水,又会写诗,不管是同僚还是民间,都很敬重他。

而当时杜甫有个好朋友叫房琯,此人学有所成,颇有些本事,被唐玄宗赏识之后,官至吏部尚书。

但此人虽然本事很大,可偏偏不通兵事,又在策略上用人有误,导致在“陈涛斜”(地名)大败而回。

这“陈涛斜”是一场战役,当时正是为了平息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才在“陈涛斜”这个地方与安禄山的军队展开大战。

大家就想啊,本来唐肃宗委以房琯重任,让他帮着把乱子给平息了,结果这哥们儿非但没平,还因为用人失误导致战役失败,更让安禄山重创,连带着兵马都丢了不少,那皇帝肯定大发雷霆啊。

(注: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也是当朝太子,玄宗逃难后,由唐肃宗掌握国家局势。)

所以唐肃宗这一气之下,就要咔擦了房琯,否则难定军心。

于是这时候,神队友出现了,诶,正是咱们这杜老爷子,出面为房琯求情,好说歹说用尽浑身解数,才把房琯给救出来。

可死罪能免,活罪难逃,最终这房琯还是被贬,让唐肃宗安排去教太子,不再手握大权。

而为了救他费尽心力的杜甫,则也被龙颜大怒的唐肃宗贬官,来到了华州(今华县),主要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诸位瞧瞧,跟以前的朝廷大官相比,这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基层干部啊,而且还几乎没啥权力,同时杜老爷子这人又出了名的清廉,更是出了名的与百姓打成一片,所以除了微薄的俸禄,没有任何其他的油水,日子过的自然非常清苦。

在这个地方,他一待就是小半年,五个月后,长安收复,安史之乱平定,皇帝一高兴,又让杜甫回去,可回去没多久,还是因为房琯案的牵连,杜老爷子再次被贬。。。。

(杜甫:你说你让我回来干嘛呢?)

之后被贬回了华州,任华州参军,就此一生落地,再未高升。

所以对照李白与杜甫二人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性格使然,李白天性浪漫,年轻时就喜爱游山玩水,所以就算身陷困境,还是一样照游不误。

杜甫则心系万民,自小就跟百姓打成一片,体思人间疾苦,哪怕是当个小官也为民谋福祉,不取百姓一针一线,所以生活潦倒且困苦。

第二,时代与机遇的不同,李白名扬天下时,国家安定,更没遭遇到政治事件,所以比较杜甫而言,还算平顺,没有啥大灾大难。

杜甫则不同,差点儿因为房琯案搭进去身家性命,若不是自己确实为官清廉而又认干,换成贪官污吏,遇到房琯案这种事情,估计也早就交代了。

但不管如何来说,二位作为中华文明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留下了诸多传颂千年的诗篇,这才是值得我们真正去纪念与缅怀的。

至于他们的各自生平,我估计到了这二位风烛残年的时刻,估计也都付之一笑,尽赋一壶酒了。

——————


钱品聚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点困惑都没有,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他们因出身、性格、思想体系、实现自我抱负的方法的不同,在同一个时代遭致迥然际遇,李白选择了走上层路线,而杜甫一直被打压在民间,即使生命中几次交集,都各自走自己的生活轨迹。


李白享受过一位诗人在最好的朝代的最好的待遇,然而在安史之乱后,他也颠沛流离,没有我们想象的一生潇洒。战争,乱世,是残酷的,即使李白,也如飓风暴雨中的蝼蚁求存。

我们先来看一看李杜生存的时代: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755.12.16 – 763.2.17)

两人生活的前期,是唐朝乃至中国最巅峰的盛唐,两人后期都在安史之乱中流离。

PK一下他俩看看:

一.出身不同:李唐同宗VS士族

李白,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李唐同宗与杜氏士族,虽然比普通百姓高出不知多少,哪个与皇家更象自己人,很明显,杜家挨皇家的边儿都挨不着。

拼爹,李白赢。

二.才能相近,性格不同:天之娇子VS闷骚型男

“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可见李白从小就比较高调,估计就是学校里天之娇子那一型。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估计是个闷骚型男,长大了生活所迫就成了一名愤青屌丝

会表现,李白赢。

三.思想体系不同:道家VS儒家

李白十五岁,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744年李白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而我们知道,早在唐高祖李渊就确定了道教为国教,唐太宗李世民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玄宗在位45年,两次注释《道德经》,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

道家才是大唐朝的主流思想,还是李白赢。

三.拼表现、拼运气:拼命抱大腿VS没腿抱还惨被踢

李白在接近权贵之前,和安史之乱之后,也都经历了潦倒,三十一岁时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三十三岁时,也只是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没有饭吃,纵是李谪仙也潇洒不起来。也许正是这样的潦倒改变了他的志向,李白开始攀附权贵,并且,抱对了大腿: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通过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了诗,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荐,玄宗召李白进宫,降辇步迎,供奉翰林。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清平调》,“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李白这时候完美地活在人生巅峰。

李白努力让自己一步步出现在权贵眼中,他的才华、他的浪漫主义创作很迎合当时的繁华,同时也为唐玄宗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添旖旎,所以他在权贵圈很受欢迎,他是那个盛世恰如其分的点缀,他让当时一切锦上添花!在最近电影《妖猫传》中我们不但看到了盛唐,也看到了醉卧诗仙的放飞自我,上层社会成就了他的浪漫。

李白很能适应社会,而杜甫就是个循规蹈矩的人,被权相李林甫数次压制,仕途不顺,怀才不遇

至44岁还只能出任小吏维生,一直生活在底层,甚至亲历小儿子饿死的惨烈。杜甫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现实主义的“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绝对不会被当权者赏识,残酷的现实成就了他的现实主义风格。

所以,李白能完胜。

四.高出场费VS自费体验生活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李谪仙游山玩水的旅游费用,《赠汪伦》这首诗大家都学过,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才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的游山玩水很多都是东家好酒好菜相邀,临走还送这送那送路费,相当于现代明星走穴。出得起高额出场费的,才请得到李白,玩还不用钱,走了还送路费。所以,李白的游山玩水,根本不用自己掏钱。

五.李谪仙的旅游安保问题

出去旅游还有个安全问题,画里的谪仙本身就是个佩剑的,自己就是个武林高手,剑法高超,不用花钱配保镖,游山玩水有保障。

(话说这样的男神谁不爱?)

六.晚年

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被流放夜郎,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虽遇赦,生活也相当窘迫。762年病重离世,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而杜甫在八年后(770年)冬,也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饿极去世,59岁。

李白前期经过潦倒,后结交权贵,攀上顶峰,再回民间,一生在世声名显赫,后期若不是站错了队,其实他已经把自己经营得很好。

杜甫一生潦倒困苦,在世时没有什么名声,经历安史之乱和乱后的衰败,深谙民间疾苦,留下的1500首璀璨诗篇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这两位杰出的诗人,虽然已各自生活在不同的阶层,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之间三次会面两人都以平等的身份深交,李白也从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让人击节赞叹!这张图片,虽年长11岁而享尽优渥的李白看起来比潦倒苍老的杜甫年轻多了,造化弄人啊。

重温两位诗人的人生轨迹,感叹若非乱世,谁都不用那样苦,太太平平的生活着真好。《妖猫传》描绘的大唐盛世很令人向往,梦回大唐!


有书共读

李白游山玩水,杜甫穷困潦倒?那是毫不知情的一种说法。

我们先说说杜甫。杜甫青年时代其实非常喜欢游山玩水,而且一游就是十年!甚至连科举考试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没放在心上。

比如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在洛阳考试,二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这次也许杜甫有点轻视,也许他运气不好,反正没考上。杜甫也不知道为这事儿想想,他想都不用想,骑着骏马带着带着雕弓,又去山东河北游山玩水去了,就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望岳》。

你们说说,杜甫诗中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情多高大啊,没有南北旅游,见多识广,开阔心胸的游山玩水,他能“一览众山小”吗?可是,这个时候,他还什么功名都没有呢!

杜甫从开元二十四年,一直漫游到天宝元年大约五年的样子,才回到家乡,歇了几年吧?大约天宝三年春,杜甫认识了李白这位明星大哥,两人一见面,都觉得挺开心,正好李白要去河南的梁宋(开封商丘)和山东的兖州一带游山玩水,还包括访道问仙活动,杜甫一听,好啊,我也有此意,这俩人就约了一伙人,又接着游山玩水了。

杜甫天宝三年倍李白游了两次山东,第二年,他们又相见,这年夏天和初冬继续游了两次,才从山东兖州的石门分手。

杜甫与李白分手之后,李白去了南方游山玩水,杜甫回到家乡。

这时,杜甫家里出事比较多,先是姑姑去世,不就父亲杜闲去世。

杜甫父亲去世以后,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没有了,杜甫也一下陷入经济危机。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杜甫想游,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天宝五年以后,杜甫就贫困下来了。加上十年以后,爆发安史之乱,杜甫的经济状况,除了在朝廷做左拾遗的半年时间还过得去,以后基本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一直到他死。

所以说,杜甫没有游山玩水,那是不真实的。而且,杜甫在四川,也是经常游山玩水的。

李白呢?他和他的父亲这一辈人,属于商人阶层。李白家里弟兄很多,他排行十二。他的哥哥弟弟,基本都是做商人的,只有李白聪明爱读书,所以,李白家族一直把光宗耀祖的重大责任寄托在他的身上了,所以,只要李白想干什么,这些弟兄们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拿钱”啊!

李白就是仗着家庭的良好经济实力,从二十五岁开始一直漫游天下广交朋友,加上李白豪侠,走到哪里都有一帮粉丝追随,李白也热情大方,有人缺钱,手头只要宽绰,拿出一把给他们拿去用就行了,也不管给人家是多了还是少了。

李白一直在湖北,山东,安徽等地旅游,天宝元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做了一个唐玄宗的翰林,但是,也就两三年,干不了御用文人的活,老子不干了,唐玄宗也有点烦他,就送了一大把钱,把李白给送出门了。

李白开心啊,刚出了唐玄宗家大门,就碰到不少朋友,其中也有玲珑可爱的杜甫小弟。李白领着一帮小伙伴,游山啊玩水啊。北方游足了,也与杜甫告了一个别,就去游南方了。没有半年,把杜甫想的一塌糊涂的。一心想找李白继续同游,可是,杜甫一直没有与李白联系上,杜甫只好心理念叨念叨而已。

不过,李白在安史之乱以后,日子也过得不是很好,加上参加了永王的幕府,结果受到牵连,从此,李白就没有好日子了,他死的时候,连安葬都没有钱。


千千千里马

而杜甫,是一个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人,他崇尚功名,渴望为朝廷效力,渴望建功立业。在大唐的中后期,国家遭受生灵涂炭之际,这种理想,可以说是镜花水月,也就是想想而已。杜甫不是没有快乐过,在年轻时,仗剑走天涯,和李白、高适等人诗酒唱和,放荡与燕赵之间,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生活。你看他当时写的诗,简直是豪放派的作风。他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他写自己的快意恩仇的生活: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简直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客和公子。

但是人家李白家底丰厚,为人豪爽,到哪都有人请客,而杜甫当时名声不大,估计就是小跟班,钱花完了,只好在京城乞讨,他到处乞讨,到处把自己的诗歌送给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推荐和提拔,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j这种惨,简直是没谁了!后来,杜甫流落到成都,幸亏有小时候的同学成都太守的资助,才有了杜甫草堂。后来,杜甫又身患重病,据考证,杜甫特别喜欢吃糖,搞得糖尿病多种并发症,据说,最后一顿是吃牛肉撑死的。

究其原因,李白和杜甫之间命运的不同,一方面是个人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只能说是命运。在冥冥中,命运决定了你的富贵与显达!


好玩的国学

作为唐朝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个诗人:李白、杜甫,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它们被成为李杜。李白给人留下的诗词就是自由、浪漫主义,而杜甫则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留下了众多现实主义的诗词。


同样是出名的诗人,为何李白游山玩水,一生浪漫?而杜甫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起呢?

1,二人家庭不同,李白有家底,是个有钱的富二代,家族经商,所以李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全国游山玩水,写下了诸多的诗词。而杜甫家道中落,中年时期报国无门,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吃不上饭是常态。


2,性格,李白为人好爽、乐观,十分爱交朋友,到哪里都是一大堆朋友,当然不会被饿着。李白还做了翰林,给唐玄宗、杨贵妃写诗,最后脑子一热不干了,还拿到了玄宗的一大笔钱财。而杜甫名气不如李白,口才也不行,为人处事也不行,所以杜甫当然没有李白吃的开。

3,风格,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也就是描述大好河山的诗歌,当时正是开元盛世,需要这样的诗词来颂扬盛世。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就忧国忧民,这样现实主义的诗词当然不受权贵们待见,最后投奔了同学才得以实现温饱,最后被活活撑死了,可惜至极。


互联网笔记

李白和杜甫在世人眼里的不同不是他们的经历真正有所不同,是诗风不同所造成的。

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句里满是反映现实的忧国忧民。诗里的潦倒困顿并不单单是写自己的处境艰难穷困,也包括自己心境的困顿,从而影射了现实的黑暗。

杜甫诗里常有这样的句子:“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难免让人觉得格外潦倒困顿。

李白则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不管现实处境如何,总能文采华章,意气丰发。哪怕是在生活真的困顿的时候“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也能表现得乐观自信。

李白诗里的句子则常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从经历来说,李白和杜甫早年都是在外游历。杜甫早年也是南下吴越,北上齐赵,正因为有这样的壮游经历,才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见识,见多了古今遗迹,走多了名山大川才能具备成为伟大诗人的基础。

李白早年用自己的话说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洞庭、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洛阳龙门、嵩山、太原、齐鲁、泰山……

李白和杜甫还在游齐鲁的时候遇到过,当时也是呼朋引伴,一起擎鹰逐猎、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如果李白这算是游山玩水,杜甫不也是游山玩水?

杜甫的生活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安史之乱也是一路逃难,见到家国离乱,父老遭难,惨景不断,这些都融入了杜甫的诗作之中。杜甫自己也确实是不但漂泊无定,连挨饿都有过。因为长怀国之安危,长念民之疾苦,他的诗作里有很多深刻描写现实的。就是那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的现实之悲。

李白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诗人,他的诗风里带着仙气、侠气。因为半生漫游,那种游历中的诗有求仙学道之气,还有十分瑰丽的想象,从来不会给人以困顿之感,倒让人觉得是神仙世界。既使同样经历了安使之乱,感受到国之危亡、民之疾苦,李白在揭露现实的诗作里也带着爱憎分明的豪侠气和桀骜不驯的叛逆。笔锋犀利直指现实,而李白本身的心境也都尽情挥洒出来,所以不让会让觉得他本身的潦倒困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