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的第一場著涼了,是我教她談的”

“我女兒的第一場著涼了,是我教她談的”

1

前兩天一則新聞,簡直觸底女孩父母的底線:

花錢給女兒找家教,卻引狼入室——24歲家教戀上小12歲的少女,還恬不知恥宣稱:“真愛不受年齡限制”!

求媽媽們的心理陰影面積!

上個周,抖音也被勒令整治,一個原因就是裡面匿藏很多“少兒不宜”的話題,諸如早戀、懷孕,流產……

雖然政府和家長都在竭盡所能為孩子屏蔽危險信息,但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青春期萌動是成長必經路,比隔離更重要的是:引導。

那如何引導?如何把握分寸?如何給孩子掰正戀愛觀?如何教他們“愛”,如何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2

講一下表姐的經歷。

表姐有個女兒,是校花+學霸的人設,從小到大,身邊圍繞著眾多追求者。

這種女孩有時更讓父母操心:

小時候,怕她太早戀愛;

戀愛了,怕她被追求者寵得太“驕傲”;

再大點,還擔心她太挑,挑“剩”了……

但她女兒的感情路一直很平順——現在讀研二,有個談婚論嫁的男友,兩人能一起討論論文,也能一起瘋玩,雙方家長都很滿意。

表姐的心得是:

當孩子的同盟,及時知情

引導的前提是瞭解——你啥都不知道,怎麼去引導?

父母不妨先測試一下:

假設自己娃早戀了,會告訴你嗎?

事實上,很多家長是“最後”知情的那個——孩子能瞞就瞞,防火防盜防家長。

親子間的信任和默契,是要從小建立的——在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把孩子當成平等的個體,理解尊重他們的選擇。

養成這種條件反射的孩子,長大遇到情感難題後,才更有可能向父母尋求幫助——因為過去的經驗讓Ta寬心:當自己鼓起勇氣和父母傾訴時,不會被劈頭蓋臉一頓罵,而能給予Ta切實有效的支持。

“我女兒的第一場著涼了,是我教她談的”

表姐為了讓孩子把自己當 “同盟”,甚至還主動“爆料”自己當年收到情書的激動,向孩子傳遞:異性間彼此喜歡很正常,媽媽也是過來人,用不著揹著瞞著。

當孩子的閨蜜,給她支招

初一時,女兒放學回來悶悶不樂,原來老師說下個周要換座,可她捨不得現在的同桌。

女兒竭力解釋:“媽媽,我不是早戀,就是懊惱以後沒人輔導我數學了——我喜歡他講題的方式,既有耐心,還善於啟發”。

表姐就說:“那你把這些話也告訴老師,看看能否申請不換座”。

女兒又心動又膽怯:“真的可以嗎?媽媽,你能去幫我和老師說嗎?”

表姐說:“你自己的事,自己去提”。

她雖然不出面,但卻詳細教給女兒如何去溝通,比如:

要挑老師心情好的時候;

想從老師關心的成績聊起;

要力證兩人同桌期間,數學成績確實有很大的提升;

要打消老師的顧慮——我們不是早戀,自己懂得分寸……

並反覆排練,經過這番支招,女兒成功爭取到不用換位,更切身感受到媽媽的信任、能力,媽媽此時再說什麼,女兒更容易聽進去。

她趁機娓娓道來:“少年時我們都會心動,但我們還太小,這種懵懵懂懂的喜歡,放在心裡更好”。

“我女兒的第一場著涼了,是我教她談的”

當孩子的準星,教她甄選

早戀之所以讓家長頭痛,因為家長擔心孩子小,沒有甄別力,選了個垃圾戀人,導致學業荒廢,甚至越界同居/懷孕/流產……被帶壞了。

如果孩子只是找了一個小夥伴:

一起上自習,一起飆著勁考清華北大,發乎於情,止乎於禮…這種早戀,父母並不會太緊張。

所以,早戀引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樹立孩子正確的愛情觀,擇偶標準,教給孩子識人辨人。

這個標準不是家長耳提面命硬性規定的:你應該找什麼樣的? 不應該找什麼樣的?

而是孩子心中有桿秤——面對一個異性,能獨立觀察搜索相關信息,能透過表面看本質,並依據自身的需求和條件,作出判斷取捨。

美國的思維課,特別注重鍛鍊孩子的這種深度思維,他們的作業,更像是成人職場撰寫的“項目可研性報告”——針對某一課題,要自己搜索有用的信息,篩選彙總,最終得出結論,並最終說服對方。

比如,週末報美術班。一個學費1000,另一個2000,選哪個?

不是單純比較單價,而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比如課程方面的,兩家的師資力量,業界口碑,課程設計特點……

要考慮自己的因素:上課的目標是什麼?有什麼限制條件,個人喜好,經濟因素……

還要考慮課程和自己的“適配性”,這兩家的距離遠近,路上的時間成本,週末可支配時間……

綜合權衡,做出選擇,而不是隻看表面的價格做決定。

“我女兒的第一場著涼了,是我教她談的”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訓練出這樣的分析思維,善於問問題,善於調研評估、善於尋找解決方案,當他們在面對戀情時,也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洞察對方的某些特質背後是什麼?

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有知人之明,也有“自知之明”——更懂得基於自己的需求和現實,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人開始戀情,這即使對於成年後的婚戀關係締結,都意義深遠。

明晰擇偶標準的孩子,擁有甄別能力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場外指導,自己也能“妥妥的”處理好相關問題。

所以,對於孩子早戀的引導,早在青春期前就已經開始了,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3

最好的引導,源於父母的親身示範。

父母的親密關係一塌糊塗,有什麼資格說教孩子?

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滿家暴/猜疑/出軌的家庭中,孩子的愛情觀會完全不受影響……

也許那個身陷早戀/渣戀/虐戀的孩子,正是因為家的不堪,才會飛蛾撲火一樣貪戀外面的火苗,而不顧它有多危險,代價有多大。

願每對父母都是孩子的好榜樣。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