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推荐丨安徽教师中小学资格证考试简答题

安徽说教师-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培训品牌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A: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B:教育要受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2、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 深刻的;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 教。

3、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有促进作用:①教育可以把可能劳动力转祸为现实劳动力,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②教育可以把知识形态的劳动力转化为直接劳动力,是实现科学知识 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

(2)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制约着课程设置和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④制约着教育目的、教学组织形式、方 法与手段的变革。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⑴ 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⑵ 成熟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⑶ 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提供里丰富的内容;②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性质和发展的程度。

⑷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⑸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5、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①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②对人的潜能的发掘;③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④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7、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①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③人 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8、德育

(一)德育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 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三)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五)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六)德育的途径

(1)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

(七)德育的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智育

A:基本内容

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② 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

③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B:意义

① 智育是社会文明进化的必备条件;

② 智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10、美育

(1)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 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 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 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2)任务

①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 能 力 ;③ 培养学生的心灵 美和行为美 。

11、教师

(1)作用?

①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③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劳动的特点

① 复杂性、创造性;

② 连续性、广延性;

③ 长期性、间接性;

④ 主体性、示范性。

(3)素养

A:职业道德素养

①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②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 集体协作的精神∕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B:知识素养

①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 精深的专业知识;③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C:能力素养

①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 语言表达能力;③ 组织管理能力;④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12、师生关系

(1)内容

①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着; 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②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③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b: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③ 要发扬教育民主;④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班主任工作

(1)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如何建设班集体? a: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优良的作风; 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班集体基本特征

① 明确的共同目标;② 一定的组织机构;③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4、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15、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16、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①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②理论联系实际;③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④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

17、教学过程

(一)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①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又说“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赫尔巴特(教学具有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

18、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教材建设的突破;②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③ 师生关系的突破;④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⑤ 扩大了教学规模。

19、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①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③强调的是统一、同步,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 活性有限。

20、综合课的结构?

① 组织教学;② 复习过渡;③ 讲授新教材;

④ 巩固新教材;⑤ 布置课外作业。

21、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① 组织教学;② 检查复习;③ 讲授新教材;

④ 巩固新教材;⑤ 布置课外作业。

◆ ▲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①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 要使学生思维活跃;③ 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 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

② 作业分置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

③ 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④ 及时批改作业。

23、教学评价

(1)功能和意义?

① 诊断教学问题;② 提供反馈信息;

③ 调控教学方向;④ 检验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 客观性;② 科学性/发展性;③ 全面性/整体性;④ 指导性。

(3)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4、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5、技能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

①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②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二)智力技能的形成

(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 智力技能的培训要求 ?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中注意: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6、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27、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 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2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2)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①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做好个别教育工作;④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 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⑤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30、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

⑥人格结构完整。

31、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33、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4、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35、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

①注意的范围;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①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了解;②合理地组织活动;③对活动稳定的间接兴趣;④坚强的意 志力。

36、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37、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 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38、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39.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1)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2)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40、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直接发生途径:因原有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的新的学习需要;间接转化途径:新的学习需要是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的。

(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41、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氛围,科目过多倾向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依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4)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爱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区别和造成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42、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 确立新的教学。

43、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44、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4) 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 教师关注的升华?

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45、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合作的能力。

46、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1.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

2.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

3.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

4.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5.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

6.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

7.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

◆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活动。

47、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

⑴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43

⑵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⑶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48、发展性评价

(1)基本特点

① 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

② 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

③ 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

④ 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功能

①反馈调节;②展示激励;③反思总结;④记录成长;⑤积极导向。

49、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有任何教师的问题都可以跟我联系的哦!感谢您对说教师的支持。

干货推荐丨安徽教师中小学资格证考试简答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