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演义、真相绝不简单,欢迎来到成唐的历史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总有人想要洗白赵括?
再回顾这段历史之前,请大家忘掉负荆请罪,忘掉纸上谈兵。
不吹不黑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其实赵括并没有历史书上的那么不堪,而我们也没有孙武再世、白起复生那么牛叉。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对赵括的恶意也大多是来自教科书上的《纸上谈兵》,我们也因此忽略了纸上谈兵背后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第一:赵括并非主动请缨,而是属于临危受命,奉赵王之命前来接替廉颇。
第二:当时廉颇留给赵括的局面已经非常不乐观,赵国国力已然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境地,双方战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阶段。所以也没有给赵括大规模调整部署的机会和资本。
第三:有人说赵括换廉颇完全是因为赵王傻,难道说整个赵国所有人都是傻吗。如果赵国国力还能容许廉颇继续拖下去,赵王还会临时换将?
第四:赵括初次挂帅便统领40万大军和杀神白起对抗,并在被围断粮46天后军心不乱,还能率军突围。单单是这样的统帅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第五:有的人说赵括完全可以沿用廉颇的坚守政策,但是却没有想过赵王为什么要让赵括速战速决。要知道古代可没有什么马列主义,老百姓当兵无非就是混口饭吃,搏一搏荣华富贵罢了。如果你连粮食都没有,别人凭什么要跟着你卖命,靠王八之气?
第六:很多人都说赵括能力不行,完全是个书呆子。但是为什么不想想赵括凭什么第一次挂帅就能和白起有一战之力,而廉颇征战数十年却在王纥手下一败再败呢,我想这足以说明赵括并非无能之辈。
第七:在春秋战国那个极其注重养士的时代,好不夸张的说即使赵括是一头猪。凭借着他是赵军统帅兼名将之后的身份,只要他愿意投降就能得到秦国的招揽,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生命危险。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选择的却是身先士卒,战死沙场。平心而论这样一个年轻的将军难道不值得人们尊重?
第八:我们仔细看一看赵括的作战方案,可以说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任然没有办法纠正赵括的错误决策。难道是像廉颇那样继续拖?最后弄个秦伤赵死,其他诸侯国渔翁得利?
第九:假设赵括是个一无是处的书呆子,那么秦国为什么要花大代价密调武安君白起?难道只是为了大炮打蚊子,闲的没事干。
第十:在当时赵括在赵国的声望可是不低,就连乐毅都曾称赞过他,连战国四将之一的李牧都是他提携上去的。
第十一:信息不对等,赵括并不知道秦国已经秘密换将,而是一直以为对手是王龁。所以当赵括用专门针对王纥的方案针对白起的时候,无疑就成了一场悲剧。
第十二:有人认为赵括在击败王纥后主动出击完全就是昏招,其实并非如此。在古代骑兵战法中有一种叫做“倒卷珠帘”的战术,其要诀就是“以弱挡强,以强击弱,驱溃攻主,挡者无不溃败”,也就是用骑兵驱赶敌方溃兵来冲击敌军主力,并将恐惧传递到全军,到最后兵败就如同雪崩,神仙来了也难救!而当时赵括面对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局面,所以说这并不是赵括的指挥失误而是白起有心算无心。
第十三:双方战损比,对此武安君白起有言:“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
第十四:我们知道在廉颇的一生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换将事情,一次是赵括另一次是乐乘,然而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廉颇面对这两次换将所作出的反映确是截然不同。在面对老仇家兼小辈赵括,廉颇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意或者反对的举动;而在面对乐乘的时候却大动干戈,举兵攻打乐乘甚至反出赵国。廉颇面对赵括和乐乘的夺权,却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其中如果没有猫腻谁信。
最后成唐个人认为,其实长平之战最后的失败绝大部分的责任应该归功于廉颇和赵王,而作为主帅战死沙场的赵括也不应该受人唾弃、笑话千年。
閱讀更多 歷史繁華背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