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其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均有报道,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上世纪70年代日本病原学研究证实手足口病由coxA16(柯萨奇病毒A16型)及其变异株和EV71(肠道病毒71型)交替出现引起。

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我国2008年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疫情并引起多例死亡病例,随即国家启动紧急应对策略,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以后全国各地陆续均有报道,数据显示该病年发病率1.2例/1000人/年;其中0.03%死亡,死亡病例93%与Ev71有关。

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无任何一种抗病毒药被证实对手足口病病毒有效。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不留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往往在病初,孩子可能会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随病情发展又被诊断为手足口病——这并非医生误诊,而是因为有一种病毒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那就是柯萨奇病毒。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膝部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种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关系

经常有孩子病初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随着病情发展又被诊断为“手足口病”,这时往往有家长质疑是否误诊。其实这两个疾病似孪生兄弟,因为有一种病毒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那就是柯萨奇病毒。也有部分手足口病病初先有口腔疱疹,随后再出现手足少量皮疹,所以病初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一点都不奇怪。

手足口病怎样传播?

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并出现丘疹或疱疹,好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

◆皮疹特点◆

“四不像”:

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

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

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哪些症状提示须马上看医生?

大部分手足口病预后好,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有并发症病情重需要马上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超过24小时。即使口服退热药也很难退热。小便明显减少,烦躁不安者;

◈频繁呕吐,特别是呈喷射状吐;

◈诉头痛难忍;

◈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肢体抖动,站立不稳;

◈呼吸急促;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

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无任何一种抗病毒药被证实对手足口病病毒有效。所以只要没有并发症无需口服抗病毒药物,仅仅需要在发热时服退热药。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多饮水,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皮疹一般无需处理。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即是EV71疫苗,可以预防因为E71导致的手足口病,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预防,但是因为EV71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所以接种手足口疫苗的意义重大。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幼托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最好能及时隔离放假,以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轻症患病儿童必须居家隔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