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何 为 香?

,看不见摸不着,又确确实实客观存在,且无所不在。

香艳、香唇、香娇玉嫩、香消玉殒,所有的事物与“香”沾了边,似乎都沾染了热烈的暧昧。

念倚玉偎香,前事顿轻掷。

——宋柳永《法曲献仙音》

又不仅仅是暧昧。

书香、檀香、木香、墨香、暗香疏影,这些“香”清冷些,却雅致极了。古代文人是爱极了这嗅觉的愉悦,用香便成了一件上流社会轻奢生活的必需品。

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

岂若炷微火,萦烟弱清歌。

——宋 苏轼《和拟古九首》之一

香料,大多是固态物。

随身香物如女用香粉,是把香料研磨成末,浴罢傅身。

香身丸,据载是

“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而改变环境气氛的熏香,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 香膏、 涂香、 香汤、 香囊、 香枕等。

在宋代,品质最佳的香料都是切成骰子大小的丸粒,每次只要焚上这样小小一粒,就能达到一室皆香的效果。

在熏香的过程中,必须要把香丸的四面依次加以翻转,让每一面都能接受到炭火的熏烤,以便其中的香精成分在热力催动之下最充分地挥发出来。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翻 香 之 趣

玉鼎翻香,红炉叠胜,绮窗疏雨潇潇。

——宋 蔡伸《满庭芳》

翻香”也就成了那一时代人,品香中的一个小情趣。

用手指拨动炭火熏烤下的香料,不免烫手,按照宋词的描述,当时的女性更习惯另一种灵便的方式——

从头上拔下一枚簪髻的钗子,用钗尖去触碰那隔火片上的炷香:

烟缕不愁凄断,宝钗还与商量。

佳人特特为翻香。图得氤氲重上。

——宋 范智闻《西江月·赠人博山》

夜深困倚屏风后。试请毛延寿。

宝钗小立白翻香。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

——辛弃疾《虞美人》

更深露重的夜里安静品香,屋内佳人相伴,微火青烟,燃尽的香灰还保持着原来的形态,然而宝钗轻轻一碰,香灰落尽,又是一轮周而复始的静默。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液 香 兴 起

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

不用宝钗翻炷,闲窗下,袅轻碧。

——宋 高观国 《霜天晓角·炉烟浥浥》

在词中,香炉内所薰的香品,并非沉香片或者合成香丸、香球,而是一小碟“花露蒸沉液”,是宋代最为独特的一种香水,所以这时品香便不用劳烦宝钗翻香了。

古人将香水称为"香露",制作香露的主要原料以鲜花等芳香植物为主,故古人也称香水为"花露"。

现代制作香水的工艺"蒸馏法",在宋朝的广州地区已出现,所制造出来的"蔷薇露"颇受时人喜爱。但这种蔷薇露并不是用蔷薇花制造出来的,而是用茉莉花。

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

五代时,番使蒲诃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罕有至者。

今多采花浸水,蒸取其液以代焉。

其水多伪杂,以琉璃瓶试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

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

——宋 赵汝适《诸蕃志》

大食国在今阿拉伯地区,当地生产的香料、香水在当时都是世界顶级的,香气弥久不息。

据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大食国的蔷薇露,

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于香炉中熏“花露”,在宋人生活中是非常时髦的熏香法,如虞俦所作《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诗,便是写其入香炉之时:

“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

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

液态的“香料”,置于香炉中低燃的炭火上,所升起的细烟自然也润润带着湿意与朦胧。

今 闻 古 香

不论是固态的香料还是液态的香露,都以香气分子的形态弥漫在空气中,通过古人的一呼一吸,让香气进入身体化作灵魂的一部分。

带着灵魂香气的古代文人,写下无数隽永的诗词歌赋,古香便以文字的形态流传至今。

原来,古人用香,取悦了今人。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观复 星光锦地纹方巾】

古人用香,取悦了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