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今天的北京,老北京少了,新北京多了,但其实那股地道的京味儿一直没有消散。这京味儿,很难说清楚究竟是什么,但最容易抓住的京味儿,肯定是北京人的称呼中的礼数——只要您一开口,就知道您是不是北京人。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见人必打招呼,那是规矩

甭管男女老少,北京人打个照面儿爱说的不是“你”,而是“您”。在你字下边加一个心,心里就倍感暖和,舒坦。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去还有一种称呼叫“怹(tān)”,和您类似,是“他”的敬语版本,比如,“怹老人家”。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北京人见面必打招呼,这是规矩。见着长辈打招呼不能说“您早”、“您好”,这样打招呼会被别人认为没礼数,您得说:“大妈,您好”、“您早,大爷”。这种规矩是北京人打小养成的。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老北京人常这样责怪不懂礼数的晚辈:“张大爷,您瞅瞅那(nèi)孩子(zéi)也不知道叫人”。

叫您一声“爷”,那是尊敬

以前的北京,大家互相间流行叫“爷”(yé)。这个习俗源于满族,因为早年间老北京城里曾居住着许多满族人,满族语言中的敬语之一就是“爷”,满族人见面打招呼时往往是相互称“爷”。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而“爷们儿”这个词就隔辈儿了,只能是长辈对晚辈说,如:“爷们儿,这么早就去锻炼去呀。”但是晚辈绝不能对长辈说:“爷们儿,这么早就去遛鸟去呀”,要是真这么说了,准被抽个大耳帖子。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现在有时女孩也可以称作“爷”,是人们对她们身份、地位的认同,女性叫爷则显得霸气,如范冰冰有时就被戏称为“范爷”,这是老北京称呼文化的延伸。想必“范爷”自个儿听了也觉得倍儿舒坦。

叫您一声“师傅”,那是礼貌

北京还有一个叫人的词儿“师傅”,无论男女老少,有事想问要喊“师傅”。比如出门打听道儿,一开口便说:“师傅,请问酒仙桥怎么走?”,“师傅,想跟您打听打听个人儿”。

这“师傅”的称呼,最早源自工厂里隔行称师傅的规矩,后来延伸到一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尊称。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有时问个路或临时找人帮个忙什么的,很难一时选择合适正确的称呼,会用“劳驾”、“劳您驾”开场。而求人那就更要讲究个分寸,比如“费心”、“借光”、“破费”,这些都是北京人最基本的礼数。

叫您一声哥们儿,那是瓷器

瓷器,在北京话里,是指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和普通话不一样,重音在“瓷”上。北京人跟交情浅的人,见面最多叫哥啊姐的,或者直呼其名。如果交情深或发小,那见面叫法就不一样了,会在这哥姐后面加个“们儿”,感觉一下子就没了距离。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北京人习惯管年经的女孩叫“姑娘”,比如公车上看见一姑娘给大爷让座,大爷却说:姑娘,不用,我就一站地儿,您坐着吧!这一听,就是地道的北京味。

说来也奇怪,北京人管孙子不叫孙子,叫孙贼!是一句骂人的北京土话,一般人轻易不敢用这词儿,一旦用了非打起来不可。但有一种朋友,还非这词不可,感觉不用倒是生分了,也只有铁磁(磁通瓷,指关系特别好的死党)能喊出“孙贼”两字,无人能比。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其实,铁哥们儿之间称呼就是那么点事儿:互相讽刺戏弄、调侃谩骂无所不能,特别是许久未见的瓷器们,见面一句“孙贼”,又找回儿时一起玩闹的感觉,特别的亲切、温暖。

称呼礼数:北京城里的那些规矩儿!

现如今走在胡同街巷里,只要远远地听到一声“老没见了您呐!”“回见了您呐!”,就能让老北京人得到很大的满足。归其原因,正是话语的规矩中那股最正宗的京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