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後宮中真的有一位香妃嗎?

乾隆的後宮中真的有一位香妃嗎?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相較於很多帝王,乾隆後宮的嬪妃並不算多,一共有41人。在這些后妃中,最具知名度的估計就是香妃了。

有關香妃的故事,流傳已久,加上一些野史、小說、影視劇繪聲繪色的大肆渲染,香妃的故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那麼,歷史上乾隆的後宮真的有香妃這個人嗎?她最後的結局如何?

關於香妃的故事,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傳說香妃是一個回族部落的王妃,天生麗質,更奇特的是她的身體散發陣陣香氣,人稱香妃。

乾隆中期,清軍入回疆,定邊將軍兆惠將香妃俘獲帶回北京獻給乾隆。

乾隆一見傾心,執意要納她為妃。但香妃性格剛烈,誓死不從。香妃在身上藏了一把利刃,每當乾隆想要靠近她,香妃就拿出利刃以示絕不屈服。

乾隆想盡辦法討香妃歡心,希望她能回心轉意,為此特意建造一座寶月樓,供香妃居住,但香妃一直不為所動。

太后得知此事後,認為乾隆為香妃所迷,十分危險。太后趁乾隆不在,找個機會將香妃賜死。

香妃死後,乾隆帝悲傷不已,最後以妃禮將其棺槨送往故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香妃的這個故事悽美動人,而且還有寶月樓和香妃墓為證,似乎可信度極高,後人多以此為腳本發揮創作影視劇、小說、戲曲等。

乾隆的後宮中真的有一位香妃嗎?

1914年,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主辦人員將這幅畫像取名為《香妃戎裝像》。

畫像上是一位內穿紅衣,外罩鎧甲、佩劍挺立的年輕女子。這幅畫像下貼了一張《香妃事略》的說明,說明中所寫就是上文提到的關於香妃的傳說。據說此畫出自著名宮廷畫師郎世寧的手筆。

但很快又有人舉證說這幅畫不是郎世寧所畫,畫中女子不是香妃,那麼實情到底如何呢?

傳說中乾隆為香妃所造的寶月樓,經查證,實際的情況是乾隆為保護自己隱私而造。

瀛臺附近的風景很好,乾隆夏天經常來此遊玩。但是瀛臺和皇城城牆之間缺少屏障,如果乾隆站在瀛臺上觀景的話,西長安街上來往的百姓就能看到乾隆的一舉一動,一國之君就被一覽無遺。因此乾隆下令在瀛臺和皇城城牆之間建造寶月樓,只為遮擋百姓視線而已,根本和香妃毫無關係。

而香妃墓之說更是牽強附會,在新疆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的確有一個墓葬群,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

此墓群最初並無“香妃墓”之稱,後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裡邊。再到後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裡。此墓建於明朝,而香妃是乾隆妃子,況且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後人附會之說。

至於那副戎裝像就更離譜了,這幅畫像原本保存在承德避暑山莊,畫像上有一個“黃籤”,題為“美人畫像”,並未註明是香妃,更沒有《香妃事略》這個說明。

曾經在古物陳列所工作過的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那時,我和幾個同事根據民國政府內務部一位官員說的‘這大概就是香妃’,並考慮到當時社會經濟效益商定的,是沒有查史料的,是錯誤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應該糾正的。”

可見所謂的香妃畫像、《香妃事略》,只是展覽主辦人員為了博人眼球獲取經濟利益而杜撰出來的。

那麼,真正的香妃到底是怎樣的呢?

乾隆的後宮中真的有一位香妃嗎?

根據《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清列朝後妃傳》等檔案的記載,乾隆的后妃中,並沒有香妃這個女子,也沒有一位滿身散發香味、被太后賜死的妃子。但乾隆後宮中,的確有一位來自回疆的容妃。

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其家族為和卓,故被稱為和卓氏。其父阿里和卓去世較早,哥哥叫圖爾都,和卓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葉爾羌。

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後,和卓氏家族不想參與叛亂,被迫搬遷到伊犁居住。

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和卓氏的五叔額色尹和兄長圖爾率部配合清軍平叛。

第二年,配合清軍平叛有功的和卓氏五叔和哥哥被召進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對他們大肆封賞,為他們建回子營,令他們在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

為了感謝皇帝的恩德,表示對朝廷的忠心,額色尹和圖爾都決定將美麗聰明的和卓氏送進皇宮,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27歲的和卓氏入宮,被冊封為和貴人。

清朝後妃分八個等級,分別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貴人屬於第六個等級,和卓氏入宮即封貴人,而不是低級的常在和答應,可見乾隆對和卓氏的重視。

和卓氏入宮兩個月後,乾隆將宮中一個叫巴朗的宮女賜給和卓氏哥哥圖爾都為妻,並賞賜給巴朗很多金銀首飾和錦衣布料。不管是乾隆娶和卓氏,還是巴朗嫁圖爾都,顯然都是乾隆統一新疆後實行的政治聯姻,對維族上層貴族採取的懷柔政策。

和卓氏進宮後不久,福建巡撫進貢的58棵荔枝樹就結出了荔枝。雖然不多,只有40顆,但因荔枝樹是南方樹種,移植北方居然存活,還結出了果實,實乃奇聞。乾隆認為是和卓氏帶來的吉兆。

因為荔枝是珍稀水果,乾隆準備將荔枝分給太后、太妃和后妃、子女品嚐。宮中人數眾多,如果按資歷,和卓氏是沒有份的,但和卓氏還是分到了一顆,可見乾隆對她的偏愛和重視。

和卓氏性格溫順,入宮後侍奉乾隆和太后很盡心,皇太后非常喜歡她,乾隆二十七年,奉太后懿旨,和貴人晉為容嬪。乾隆三十三年,又晉封為容妃。

乾隆的後宮中真的有一位香妃嗎?

和卓氏入宮後,乾隆每次出巡,不管是東巡、南巡還是到承德避暑、木蘭圍場秋獵,乾隆都帶著她。

乾隆第四次南巡,還讓和卓氏的哥哥隨駕同行。從和卓氏頻頻隨乾隆出巡,就可見和卓氏在乾隆心中的位置不一般。

因為和卓氏是維吾爾族人,乾隆非常尊重她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和卓氏宮中單獨配有維吾爾族廚師。

乾隆非常尊重和卓氏的伊斯蘭教習俗,從不讓和卓氏接觸有豬肉的食物,每年春秋大祭和元旦祭神,和卓氏可以不品嚐豬肉食品。

和卓氏在圓明園居住時,曾經在圓明園的方外觀做禮拜,乾隆特意命人為她在方外觀的大理石牆上鐫刻了《古蘭經》文。

乾隆允許和卓氏在宮中著維族服裝,直到封妃後,才改穿滿族服飾。

在宮中,和卓氏可以說是除孝賢皇后、令妃魏佳氏以外,乾隆最寵愛的妃子了。

和卓氏和乾隆一起生活了二十八年,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和卓氏在北京圓明園病逝,享年55歲。

容妃死後,乾隆帝為了讓宮裡人經常懷念她,特地將她在宮中幾十年裡積攢下來的物品分贈給各妃嬪、公主、格格和傭人以及她孃家的人。

容妃生前和乾隆的小女兒十公主關係最好,他們經常一起騎馬打獵,她把十公主當成女兒疼愛,因此十公主所得容妃遺贈最多。

容妃死後,並沒有按照維族風俗下葬,而是按滿族習俗辦理。但乾隆還是考慮到容妃生前的習俗和信仰,墓中隨葬了很多維吾爾族的物品。

乾隆的後宮中真的有一位香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