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笔法而言,如何从楷书向行书过渡?

psc1213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近期比较少答问,关于如何从楷书向行书过渡的问题,我相信是学书者比较普遍性的疑问,而这个问题里也蕴含了比较需要大众认知的书法深度知识,所以,我相信这是个好问题,让大成来尝试着给出比较客观的答案。

在学书者乃至于公众心里,有几个预设性答案的,最常见的有三个:
1、一个人书法好,就意味着他(她)的楷书必然好。反之,假如楷书不够好,其他书体的书法也一定是丑书或者大忽悠;
2、行书就是楷书写快、带牵丝的版本,所以行书要写好,必须楷书先好,假如楷书不好,行书一定不好;
3、我会写字,我知道美丑,所以,我知道别人书法的美丑,所以别人写的字如果我觉得不接受那一定是丑书。

以上三个问题看起来司空见惯,其实很不容易回答,首先成见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以上三个成见其实都跟满清三百四十年压抑汉族文化、奴化汉族文人的意识形态统治形成的书学大退步、书学奴化教育方式是有关的。其次现代社会的公众意见开放的言论环境已经不能容许精英主义表达专业态度和艺术标准。骂潮和盲从的力量都远远强于真正的专业圈子意见(话说这个专业圈子近几十年也实在不是很让人服气),由此才有了外行评断内行而且可以利用公众话语权行使多数派暴力,也有了像田二帮那样的与书法其实挂不上什么关系的商业字体能够席卷全国、丑态百出。

好了,这里我们只说当你练了楷书,怎样以最合适的方式过渡到行书的临池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这个问题。

其实首先要说练行书不必先练楷书。行书的形成远早于楷书尤其是唐楷。事实上行书里的风格、流派、技术都远远要比楷书尤其是唐楷要丰富的多。更由于在各书体里,行书与草书的姻亲关系其实是最紧密的,而草书所需要的技术来源和关联书体为隶书、篆书、章草,所以绝大多数时候行草是不分家的(古代法帖基本如此),但楷行的结合反而出现的比较晚,实在因为唐楷是楷书成熟的巅峰、出现较晚之故。

由楷入行,我做三点建议:

1、尽量选择原先所练楷书相同的书法家或者流派,至少在笔法、结字上同属一个风格的,相对难度不会太大的行书法帖来做初始行书临习范本。

如原先习颜字可以用《争座位》,不建议《祭侄稿》;

如原先习褚遂良可以用褚摹《兰亭序》及黄绢本;

如原先习欧阳询可以用《定武本兰亭序》;

如原先习魏晋楷书如钟王的那么有福了,可以习《集王圣教序》、赵构、董其昌或者先上智永《真书千字文》学习笔意和点画发力点再入《集王圣教序》或者《集王金刚经》,甚至白蕉先生行书或者日本三笔三迹的行书。

《集王圣教序》在行书,基本等同于孙过庭《书谱》在草书的地位,是绝佳的入门级临本。

《兰亭序》尤其是神龙本看似影响力无远弗届,事实上史上三大行书都不适宜初学者临习。兰亭的气韵和笔法的复杂、祭侄稿的篆籀笔法和情绪的收放、寒食帖的文韵和结字的精巧,都会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养成某种习气。

2、以行入楷或者以楷入行的书家作品在初期最好保持距离。

赵孟頫、鲜于、康里、米芾。这些书家积累了极其丰厚的(几乎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临池深度,李邕、启功也是在深厚的楷书功力上做的行书风格演化,学个形不难,但其骨力风神难以企及,无论你用多少年的专修,所谓学我者死,此之谓也。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赵孟頫和启功的赝品,几乎最容易被辨认出来,媚中无骨,一望即知。

3、临习方式要改变。

楷书临习方式一般都是以单字为突破口,逐字过关,从笔法到结字的形态,各种细节,一点点抠,从不像到像就是一个抠形态的过程。行书的临习,在掌握基本的笔法之后,更好的方法是按照字与字之间的气息关联,一个字组一个字组的练习,着眼点在气息贯通和转换,关注前后发力点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点画。从点画运行习惯,到字组,再到一行一行的默临,是一个需要扎实功夫累积的过程。换句话说,行书临池的难度比唐楷要大得多得多。

一点补充:

二王法系一直讲究真草同修,这里的真书包括楷书、隶书或者魏碑,草书为小草或者章草。以真补草之率,以草提真之韵。而行书,介乎真草之间,在应用中也和前后二者自由转换并无芥蒂。在此也补充一个建议:其实可以考虑真草同修,自然而然也会得到行书跟进写好的结果,甚至更好。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不胜温馨!谢谢!

大成国学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楷书向行书过度,笔法上注意以下三点典型变化,下面用具体实例来演示说明:


1、牵丝连带、上下呼应

在楷书当中,没有牵丝连带,但是在行书当中,笔法上的牵丝连带变得多了起来。在楷书当中,上下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不强,行书当中上下笔画(甚至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变得明显,可以通过笔断意连来体现,见下图“无”字、“帝”字笔笔相连、笔笔呼应:


2、变直为曲、减省笔画

为了快速连写,行书当中将很多楷书的方折变成了曲线,也有很多笔画减省,以显得更加圆润和流畅,同时提高了书写速度;见下图,繁体“区”字内部三个口,简化成三点,“而”字方折变成可原转:

3、变化多端,笔法丰富

楷书当中,笔法是相对固定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变化有限,而行书的笔法变化多端,在同一字、同一篇章当中,出现相同的字,相同笔画的时候,也要尽量写出变化多端出来。见下图“流”字、“波”字三点水的变化: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速度是从楷向行的一个节点。

速度来自于运笔的熟练。楷书练习,是为了训练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当手能够稳定的运笔以后,就应该增加行书的练习。行书与楷书的区别在于承接性更明确。当然,任何书体都要讲求承接。而楷书的承接是无形的,采用的是笔断意连。行书则加入了形意相连。

楷书以实笔居主导。虚笔为辅助。行书则主笔写实,虚笔连带。由楷书过渡到行书,在于笔画的收笔处。楷书的收笔多以实笔收住。行书则以虚笔连带,搭起下一笔画。专业术语称为“尖、搭”。尖为上笔之收,搭为下笔之起。



楷书、行书、草书,最好是同时进行练习。体势虽然不同,书理则是互相涉及。会有互补的作用。在慢速的楷书中弄不清,写不好的点画,在快速的行草书中,却能写好。从而知道以什么样的速度,能写出什么形态的笔画。楷书中呆滞的笔画,就是行笔迟缓造成的。


总结:书体之间,不是基础关系。是互补关系。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是运笔的熟练,速度与节奏的控制技巧 。


子衿tjk

这个复杂问题——其实非常简单!行书与楷书,笔法的区别,注要



是在于起笔和收笔。楷书不必说了……行书的笔法,无须在意藏头护尾。再就是,行笔方面,楷书注重中锋,而行书则是中侧兼用。


抱负不平

楷与行二体不同书体,没必然关连,常听人说楷写好了才能写行,那是不对的,许多人写了一辈子正楷但行書就是写不好,反之,行书能写好倒是楷书也不会差,总而言之,不存在过渡的说法,二种不同的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