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汪曾祺

如果說古往今來的文壇裡,有那麼一個人像極了蘇東坡,那我想這人非汪老莫屬。

起初我發覺這倆人有幾分相似的緣由,還要歸於“吃貨”汪曾祺這一美名。一個辭采飛揚的文人,一不小心愛上了吃,這可不得了,那些本是素著臉的食物,彷彿突然被美了顏,更秀色可餐了。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一個人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汪曾祺

汪老似乎是無食不可吃,無食不愛吃。應該說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也同樣留有他與食物之間的回憶。若說吃,幾乎人人皆愛。但有人會吃,不會做。有人會做,不會描述。有人剛好會吃,會做,又會描述,可翻來覆去也就那麼幾樣。汪先生則是三者皆會的同時,吃遍了大江南北。就像他自己所言: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恰是這股正宗的吃貨精神,總令我不禁想起同樣是超級吃貨的蘇東坡。蘇子好吃,已不是秘密。他胃口極好,敢吃別人所不敢,只要能嚐到心心念唸的美味,死了又何妨。這種寧可撐,不可餓,寧可美食負我,不可我負美食的態度,確是和汪老不謀而合。

他曾說:“自笑平生為口忙。”他忙著五湖四海地吃,忙著自己動手填飽肚子,忙著讓親友、讓勞苦大眾解解饞,甚至忙著自創美食品牌。最終他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家。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我們去翻看這兩位對食物的描述,自會感到那種吃美了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彷彿食物所表達的,只有他們能懂。彷彿一頓飯,或者說是一個對視,便已走入了彼此心間,約為知己。多一料,少一料,都欠火候,他們追求的是用心、用情烹飪出的剛剛好。也唯有如此,這種味道才會化作有趣的比喻和浪漫的形象,寫於紙上,沉澱心底,這種文字才會變得可細讀而不可效仿焉。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所以說汪曾祺有“毒”,他“毒”在,深夜若讀汪曾祺,即刻就得進廚房;減肥期間讀汪老,保準肥肉少不了!不信?你隨便找本書看看能不能禁得住誘惑。

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汪曾祺

其實自古以來寫吃食的人並不少,那為何汪老的就叫人過目難忘呢?這裡面除了食物本真的滋味純正,自然也少不了辭藻上的打磨,且磨的不留痕跡。儘管是學院出身,可他的文字一點兒不古板,很有蘇子小品、晚明小品的清淡自然。事情雖小,卻小的有滋有味,小中蘊藏哲思。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我說他的散文類似蘇東坡,更多是指語言上的“平淡而山高水深”。汪老曾說過:“每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而找到這說法,就像達芬奇畫蛋,要逐漸從不知到熟知,再從熟知到真知。等到真知的時候,也就自然而然從一隻文狐,成精了。

你看他的散文,無事不可談,且談的耐人尋味。你會覺得這個人與世無爭,天真如孩童,他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卻心如明鏡。他隨便說幾句,就令人豁然開朗。他隨便寫幾句,平淡的生活就換了模樣。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而在散文之外,汪老的小說也是一如既往的純真、善良、美好。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受戒》裡明海的羞澀,小英子的爽朗和那片水域的純淨,一切都發乎情,始於本真。

儘管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它更像淡雅的水墨畫,畫中有潺潺流水,水上有隻木筏,筏上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孩子,就這麼點染幾筆,已是意境悠遠。這文如美卷的立體感,與蘇東坡所憧憬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如果去看汪曾祺早期的文章,與其後期的平淡之風,迥然不同。而他之所以能從有斧鑿痕跡,到無斧鑿痕跡,一方面是雕琢字句的功力日臻完善,所謂語感也是需要培養的。另一方面是他胸懷的日漸開闊,內心的天真無邪,才會有濃烈後的平淡,老熟後的淡泊。

這種風格正是蘇東坡所追求的“似淡而實美”,是種“至味”。它會讓人乍讀之下,像是在喝白開水,但越讀就越想讀,越讀越覺得這老頭兒真可愛,再讀下去,恐怕只能贊曰:厲害厲害,實在會寫。原來這看似的白開水,實則是杯沁人心脾的清茶。

所以說汪曾祺有“毒”,他“毒”在看似那種平淡的文風誰都能寫,可你寫出來就是不如他的有意境。你想模仿他的筆法,還真不容易。像是《葡萄月令》裡的前兩句:一月,下大雪。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白。聽不到一點聲音。就這麼寥寥幾語,便有幅畫面出現了。

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

劫難中的汪老,最有東坡“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他鋤地、抗麻袋、起豬圈、刨凍糞......儘管如此,他仍然自嘲說:“像我一樣吃過這麼多品種馬鈴薯的,全國無二人!”他感慨如果沒有經歷困苦,生活只能一如往常的平淡。這種曠達,真有蘇子當年“九四蠻荒吾不恨,茲遊奇崛冠平生”的氣度。

他盡情的享受生活,用一種“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的心懷,繼續著他的汪氏小日子。苦難裡,他將幽默進行到底。他的幽默,是厚道人的幽默,需要仔細去咂摸咂摸。

他像個天生的段子手,他拿自己開涮,也拿別人玩笑,可就是讓人惱不起來。《端午的鴨蛋》裡他說:“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裡他說:“沈先生到一處演講回來,以為是一個難民,生了病,走近看看,是我!”

這率真的口吻,倒也和蘇子一模樣。有一次因為貪吃,蘇東坡得了紅眼病。醫生讓他忌辛辣,他說其實我的腦子已經聽話了,但我的嘴不聽。(餘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餘欲聽之,而口不可。)

還有一次家裡來了賊,蘇子可憐那賊空手而歸,於是打趣說,想借錢你早來啊,我都沒錢了。(吾近護魏王葬,得數千緡,略已散去。)他一副孩子氣,活像個頑皮的老小孩兒。就這副樂呵呵的神態,我真的只能想到汪曾祺。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所以說汪曾祺有“毒”,他“毒”在別管命運怎麼折騰我,我照舊能活出我的精彩。而且不僅是我自己精彩,那些在我身邊,或者知道我的人,也能因為我,而感到生活的好玩兒,活著的樂趣。

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汪曾祺

汪老無疑有太多興趣,他愛喝酒,一生與酒有剪不斷的緣分。中午喝二兩,打二兩,晚上接著喝。飯可以不吃,但酒不能不喝。他是個酒痴,這就又和蘇子有了共鳴。蘇東坡寫了多少和酒有關的詩詞吶,他邊喝邊釀,真是好興致。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除了飲酒,汪老還樂意寫寫打油詩。“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您這謙虛的言辭,可讓我們如何接下去啊。

看過汪老的,再看看蘇子的。蘇子說:“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搞笑的時候也不忘捎上美食,大概只有汪老這句,“六十年來餘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能與之知己相稱了。這滿腔對河豚的嚮往之情,該說是很蘇東坡了。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作詩之外,汪老還擅長畫畫兒。他的畫兒很簡單,似乎是那種今天心情不錯,見著桌上有張紙,拿起筆來,隨心所欲就畫開了。至於畫得怎麼樣,無所謂,當下高興就夠了。所以他畫的畫兒、題的款,都是很隨性,很生動,無拘無束,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繪畫之外,他也寫書法。他的字也是隨意派,有草書之感,他將寫字比作觀景,說:“一路風景甚佳,目不暇接,何須追究。”寫字講求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一撇一捺只需是自然的舒展開,就可以了。至於何時寫字?答曰:“隨遇而安,純屬自願。”何種書法是最佳?對曰:“順眼的都是佳作。”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書法之外,音樂也為他所愛。汪老年輕時就喜歡唱戲,起初唱青衣,後來唱老生。既會唱崑曲,還會吹笛子。至於為什麼不吹了,這得說是牙齒不爭氣,陸續掉光了。他聽戲、唱戲,也寫戲,最熟悉的莫過於《沙家浜》,裡面那句“人一走,茶就涼”,很是催心肝。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無論作詩、寫字、繪畫、唱戲,或者侍弄花草、喂喂鳥、逗逗貓,都極符合他那句:“人得有點兒興趣愛好。”他多才多藝,且每樣才藝都拿得出手。若是以這般全能來看,似乎也唯有蘇東坡有這種特異功能了,而這類人,就是“神一樣的男人”。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所以說汪曾祺有“毒”,他“毒”在你以為某方面才能已是他的全部,實則那只是冰山一角。你往深處去挖掘他,卻發覺他是那麼複雜,又是那麼簡單。

他身在江湖,卻能把江湖當桃源。他有“十八般武藝”,可這些“武藝”裡又總能讓人發現專屬於汪氏的痕跡。也就是說,他從來沒有遠離自己,他始終只扮演自己。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想來很多東坡粉會覺得,汪曾祺怎麼配得上蘇東坡呢,這根本不是一個層級的。但每個人總歸是獨立的個體,每個時代也不可同日而語。蘇子的魅力還將感染無數人,他是那種不用宣傳的存在。

若干年後,或許世人仍知道蘇東坡,而沒幾人知道汪曾祺。可一旦有幸接觸到汪曾祺,便會是一發不可收拾,記住他的人將永遠記住,喜歡他的人將始終喜歡,這種一讀就是一輩子,一讀就不忍放下的感覺,才最是屬於汪曾祺。

【雜談】汪曾祺的文字有“毒”。

所以我說,汪曾祺有“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