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知道的香云纱轶事

那些你不知道的香云纱轶事

香云纱的主要染料“薯莨”,是岭南一带生长的根茎类植物,也是一味中草药。

那些你不知道的香云纱轶事

工人们在晒莨。

那些你不知道的香云纱轶事

张爱玲为她的英文原作《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配的时装图里,就有香云纱的呈现。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知道任何关于城中设计的趣闻轶事,欢迎将新闻线索发至:[email protected],我们将有专人进行回复和处理。

工艺到底多金贵?

被古人概括为“三蒸九煮十八晒”的,正是香云纱染整工艺的染整部分。香云纱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用植物染料加手工制作而成的丝绸面料,其工艺过程极其复杂,生产所需时间长、技术难度大,且高度依赖自然条件。

传统上,香云纱制作的全过程包括两个大阶段:

桑蚕丝织→胚绸→浸薯莨汁→晾晒→重复上述浸晒过程10次煮绸→多次洗晒薯莨汁→再煮绸→在多次洗晒薯莨汁→再煮→晒干→过乌→洗泥→晒干→摊雾→拉幅→整装。

绸胚准备→浸莨水1次→晒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绸1次→封莨水12次→煮绸1次→封莨水1次→卷绸→过乌→水洗→封莨水1次→摊雾→卷绸→检整码尺→成品入库。

以上所说到的摊雾工序,是指在连续20~30个小时暴晒后的莨纱,待傍晚6时后,日已西沉时,平摊在草地上,让绸吸收了拥有地理水分滋润的草身的水分,而将暴晒后原本较硬的手感,获得软化。这一个过程大约40分钟,到此,晒莨的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简单来说,所有工序全由工人手工完成,质量控制全凭“大师傅”的经验,而产量全由太阳决定,香云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要看天吃饭。阳光、泥土、草药、河水,每一个因素都影响着成品的质量,是真正意义上的——稀少、天然、华丽、珍贵。

曾是品位的象征

许多人知道张爱玲爱穿旗袍,却不知她同样爱香云纱,在她拍摄的不少照片里,除了旗袍加身,便是香云纱了,且大部分的款式都是较大廓形的欧式中裙或披风外套,相当洋气。正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写道:“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因为热,把那灵蛇似的辫子盘在头顶上,露出以另外一段肉唧唧的粉颈。”瞧,这颜色不刚好与现在国际流行的极简风不谋而合吗?

另外,在作家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中,也对“七君子”里唯一的女君子史良,有这样的描述:“一个炎热的下午,史良又来我家做客。这次,她穿的是用香云纱做的布拉吉(即连衣裙)。她走后,母亲把史良的这身衣服夸赞得不得了。”显然当时一身香云纱的史良,除了让章诒和眼前一亮以外,还印证了香云纱代表着“高级”的潮流。据说在几十年后,章诒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仍然对香云纱念念不忘,在北京时髦女性流行着“怀旧风”时,就跑遍大型商厦,毫不犹疑拿下了当时价格昂贵至三百多元的香云纱,做成了一件西式衬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