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丨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

汪曾祺丨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

汪曾祺的文字是有味道的文字,一是他的文字精简隽永、可以咂摸,有人形容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穿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二是汪曾祺是在文字中不断描摹着各种美食,高邮咸鸭蛋、昆明汽锅鸡,透过文字,香飘四溢。

汪曾祺丨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

高邮咸鸭蛋

最近得一本汪曾祺选集《气质与格调——汪曾祺写云南》,花了小半天的时间,把它读完了,掩卷深思。以前读汪曾祺的书,是对书中的食物垂涎。而这次读,却在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了馥郁的茶香,纸间散发文字的清香,萦绕在唇齿之间,久久不能散去。

1

江南少年《论语》就龙井,最初的茶味

汪曾祺出生在高邮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父亲也是多才多艺的人,金石书画皆通,但又对待生活和对待孩子比较随意,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汪曾祺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对坐饮酒,一起抽烟。

汪曾祺喝茶习惯是受祖父影响。祖父每天早上给汪曾祺讲一章《论语》,还进行书法的训练。生活俭省的祖父,喝茶却很讲究。在几十年之后,写《寻常茶话》的时候,依旧记得和祖父喝茶的画面:“他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紫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汪曾祺丨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

龙井茶

和祖父一起喝龙井茶,让他体会到了龙井茶的好,汪曾祺也和祖父一样,喜欢浓酽的茶。小时候读的《论语》则成了他最重要的文化滋养,儒家的“爱人”思想贯穿了汪曾祺的人生和文字,自诩“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2

求学青年泡茶馆,泡出了学问

每次走在翠湖,走在附近的小巷小道,脑海中总会涌现出一种念头,脚下的土地,当年自己的文化偶像们也经常踏足,“今月曾经照古人”。

翠湖附近的茶馆很少见了,茶空间很多,可是和汪曾祺笔下的茶馆来比,感觉总差点什么。

汪曾祺丨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汪曾祺经常出没于联大附近的各个茶馆。正义路的大茶馆、凤翥街茶馆、凤翥街绍兴茶馆、凤翥街和龙翔街街口的茶馆、文林街茶馆、钱局街茶馆、翠湖的茶馆、广发茶馆,那些活在汪曾祺记忆深处的茶馆,启发了他的写作。在翠湖附近的茶馆里和外文系的同学,各自看书,感受从翠湖吹来的带有水浮莲气味的风。

在泡茶馆里,求学青年汪曾祺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在《泡茶馆》中,汪曾祺还解释了泡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当然他也是泡茶馆的受益者之一。

汪曾祺丨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

翠湖今景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笼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的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只是穷泡,除了交流,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挟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

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联大的岁月是苦难作底,美好作色,有苦痛又有温馨。昆明七载成何事?一束光阴付苦茶。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晚翠园曲会》一文中写到:“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漩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安贫乐道,恬淡温和,是中国的知识份子优良的传统。”

喝浓酽的茶,写淡淡的文字。在茶里,在字里,感受人间滋味,想必这也是好茶与好文字能给予心灵最好的慰藉。

参考书目:

•《气质与格调——汪曾祺写云南》,汪曾祺著,曹鹏编著

•《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周重林、李明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