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利潤都支付了利息 上市房企撐得住嗎?

上市房企鉅額的利息支出背後對應的是其鉅額的貸款,這其中不僅包含有銀行貸款,更有公司債的存在,在房地產這樣一個需要鉅額啟動資金的行業,貸款雖是不得已之舉,但由此引來的高槓杆對整個經濟社會無疑是一枚定時炸彈。

近半利潤都支付了利息 上市房企撐得住嗎?

近日,根據專業媒體的梳理,剔除數據不全企業,2017年,A股128家上市房企利息支出總計高達797.2億元,同比上漲32%,即去年平均每家上市房企利息支出高達6.23億元。

上述128家上市房企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合計1748億元。也就是說,接近800億元的利息支出佔其淨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46%,2016年這一數據約為43%。

某些龍頭房企甚至面臨每天醒來就是2億元利息支出的壓力,負債風險幾乎高到多麼不可思議的地步。但具體到房地產行業,利息支出並未刺破利潤氣球。

因為,房產本就是一個高槓杆企業,而且由於房產行業都是預售,貸款多,賺錢更多。以萬科為例,即使有高達82億的利息支出,其依然能實現370億元的利潤,並且2017年,萬科的每股基本盈利2.54元,同比増長33.4%,可見高負債所帶來的高利息支出並未侵蝕企業的利潤,相反是升值的,為企業帶來了高利潤。這是房企敢於高負債、高槓杆經營的根本原因所在。

只是,這種企業槓桿博取高利潤之舉不僅擠佔了實體經濟的信貸份額,而且可能引發社會投機,最終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甚至影響宏觀經濟健康運行。

因為,上市房企鉅額的利息支出背後對應的是其鉅額的貸款,這其中不僅包含有銀行貸款,更有公司債的存在,在房地產這樣一個需要鉅額啟動資金的行業,貸款雖是不得已之舉,但由此引來的高槓杆對整個經濟社會無疑是一枚定時炸彈。當年,美國的房產泡沫就始於高槓杆帶來的流動性問題。因此,投資者不要僥倖在短時間內會出現房地產調控政策會轉向寬鬆的可能性,房地產的金融隱患遠未到解除警報的時刻。

這份高利息報表擺在我們面前,並不是要唱衰或看漲房地產行業,而是應更多關注其隱含的房企現狀。

首先是融資方向,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演進,以及新生代住房需求者的增多,住房市場始終受到需求的推動,加上如今各地人才搶奪也無形中為需求添火加柴,資本逐利的原則讓房產始終是投資者的天堂,並且還將持續很久。這是我們一直需要警惕的,也就是說調控政策必須精細化才能真正彌補資本逐利天性帶來的風險。

其次,融資成本方面,隨著一輪又一輪的房價調控,房企的成本是一升再升,隨著成本的提升,供應商被迫將其轉嫁於消費者身上,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去槓桿是剛性要求,銀行雖願意和房企互惠互利,但不得不受到政府的監管,類似萬科這樣的大公司可能可以保持著充足的借款,但對於其他企業來說,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在房產這樣的市場,不是誰的成本低誰有定價權,而是成本低的被迫追隨高成本者定更高的價格。這意味著,

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房企的集中度將進一步聚集。

因此,A股128家上市房企利息支出蘊藏著豐富而又現實的房地產信息:監管者及投資者不能守株待兔,鉅額利息支出或許根本不會侵蝕房企的利潤,從而導致房企撐不住而下調房價,相反,或進一步提高房企利潤、帶動房價上漲。(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