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案:曹操究竟是忠是奸

曹操

(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歷史迷案:曹操究竟是忠是奸

三國中的曹操

曹操在文學,軍事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同時,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首先,他是東漢的丞相,為前朝舊臣,但又有許多人說他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他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卻到死也沒有稱帝,反而對漢獻帝禮遇有加,保他一生衣食無憂。

有人說,曹操是忠臣,平定亂世,保全了自己的名聲;有人說曹操是奸臣,不稱帝是因為他給魏國奠定了基礎,剩下的留給兒子曹丕去做就可以了。

歷史迷案:曹操究竟是忠是奸

軍師聯盟中的曹丕

那麼,曹操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呢?

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個較為客觀的曹操形象。

可以說,曹操年輕時對漢朝是十分忠心的, 但在那個時候,漢朝已走過了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帝皇開始懈怠,宦官開始驕橫,軍人開始騷動,帝國的大廈根基已經開始傾斜,誰都知道將會迎來風雨飄搖的亂世。

曹操年輕時,以任俠尚氣著稱,為一些人所輕視。許劭如斯評價曹操:“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一心興復漢室,且非常憎恨宦官。根據《三國志》記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年輕時是一個忠於漢室,執法嚴明,不畏權貴的人。甚至想要憑藉一己之力除掉宦官,匡扶朝政。

歷史迷案:曹操究竟是忠是奸

曹操

但隨著實力的日漸壯大,曹操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也產生了野心,這並不是因為曹操原本就心懷不軌,而是局勢造成,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優勝劣汰,沒有野心的會被新興諸侯淘汰,例如劉璋,劉表。而野心太大又會成為眾矢之的,像淮南袁術,董卓。哪個諸侯不想創立自己一手打拼下來的國家呢,曹操也是一樣,他小心翼翼的藏著自己的野心。

但同時,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他深知,身為漢臣,篡漢乃對國不忠,但也深知漢王朝已日趨衰落,已是強弩之末。所以他選擇的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做叛逆之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發號施令,但並不只是把皇帝當做一個工具,他厚待漢獻帝,即便是漢獻帝劉協幾次密謀殺掉曹操,以“衣帶詔”血書起召,曹操也並沒有對他行不義之舉。將其廢之殺之,反而進三女為其妻御,而等到曹丕代漢後更允許劉協在山陽郡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對劉協來說已是十分仁慈了。

歷史迷案:曹操究竟是忠是奸

曹操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說曹操的統一漢室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起到很大積極作用的。

我們時常批評曹操善於玩弄權術,奸詐,隱匿在暴戾,虛偽的殘酷鬥爭的外觀下,但在亂世,不如此,怎麼保全自己,完成大業?可以說,曹操是一個英雄,是一個終其一生追求理想的人,他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不負自己,不負兒孫,不負漢帝。至於後世人對他的不斷研究與評判,我想也正是由於曹操的魅力所在吧。

歷史迷案:曹操究竟是忠是奸

曹操和關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