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相傳這句話出自於金聖嘆先生之口。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

那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筆者認為這一說法和這兩本書的內涵,中心思想都是分不開的。

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二.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寫宋江起義的長篇小說。

全書通過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介紹完了這兩本書,大家應該對這兩本名著的主要內容略有了解。

提到《水滸》,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是“義”,梁山好漢聚義梁山,惺惺相惜;

說到《三國》,人們往往會想到“謀”,漢末諸侯之間的權謀爭鬥,各路軍師之間的計策較量。

兩本如此有深度的書,為什麼會被建議限制年齡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少不讀水滸

關於這一看法,主要觀點有二:

1.《水滸傳》裡主要是講熱血男兒的英雄氣概,雖說是官逼明反,但裡面有太多意氣用事的成分。青少年正處在一個叛逆期,如果看多了水滸,他就會特別崇拜水滸中這些所謂的好漢們,而少年人往往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傳》裡面的英雄好漢,容易加以模仿,形成不良的習性。

除此之外,在小說《水滸傳》中,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這一思想是非常不符合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核心價值觀的,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傳》,領悟了其中所宣揚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勢必會擾亂社會治安,影響法治社會的建設。

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2.《水滸傳中》而且水滸中充滿了對人性的刻畫,社會現狀的黑暗洞察,和對時代苦難的描述。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許多好漢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幸才不得不造反,正是那官逼明反。重情重義之人,即使是招安後的梁山好漢們,也落得出徵方臘,戰死沙場的結局。朝廷中卻仍有許多人說他們是反賊,說他們之死是為名除害。

老不讀三國

關於這一說法,主要觀點也有兩個:

1.人到了老年,閱歷豐富,自然就會變得胸有城府。而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了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在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時,不免會緬懷自己的生平遭遇。

倘若是吃了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者是學習了了三國中的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於人於己都是不利的。

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2.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看到白手起家的劉關張,受命於危難的孫仲謀,一統北方的曹操,從他們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氣勢中,往往會想起自己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併產生“神龜雖壽,猶有竟時”的感慨。

同時,隨著社會閱歷的豐富,他們能夠體會到劉玄德奔波半生建立蜀漢的不易,諸葛亮六出祁山卻身先死的無奈,曹孟德赤壁大敗之悔恨。彷彿看到了被生活壓彎了脊樑的自己,不免產生悲涼之感。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也正是孔子說的那句話: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一個人,無論是非成敗,還是王權霸業,千百年後,也不過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人數自古有盡,天命從來無常。孔子的這幾句話道出了其中真相,同時值得人們深思。

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